(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NO.2361- 葡萄牙 VS 摩洛哥
作者:橘子親王
制圖:果果 / 校稿:朝乾 / 編輯:蛾
北京時間今天晚上 23 點,世界杯 1/4 決賽将展開一場焦點戰。一方是擁有巨星 C 羅,風頭正盛的葡萄牙隊,另一方則是頻頻爆冷的北非勁旅摩洛哥隊。這場比賽過後,隻能有一隊晉級四強,另一隊被淘汰回家。
還有機會再慶祝一次嘛?
(圖:壹圖網)▼
這兩個國家隔着直布羅陀海峽以西窄窄的一片大西洋,曆史上曾經有過諸多互動,相互之間的關系還處得不是很好,戰争在兩國早期的關系史上是家常便飯。
葡萄牙雖然暫時成為戰争赢家,但由于立足不穩,最終還是翻了車。
葡萄牙,摩洛哥所在▼
葡萄牙戰争史的第一頁
公元 8 世紀,阿拉伯帝國憑借着伊斯蘭教的精神凝聚力和先進的軍事技術快速擴張,将勢力範圍向西擴張到了北非,也就是今天的摩洛哥等地。當地的居民在接受伊斯蘭教之後,也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一份子,加入到這一長期擴張之中。
吞食天地,差點把伊比利亞半島吃光▼
由于摩洛哥南方就是一望無際的可怕沙漠,他們能夠想象的、值得征服的方向,也隻有向北攻伐伊比利亞半島了。
裹挾着帝國的餘勇,摩洛哥人的軍隊渡海開始進攻伊比利亞半島的南部,并且一路向北擴張,将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基本收入囊中,幾乎要越過比利牛斯山威脅法國南部了。
一路向北,威脅歐洲腹心地帶▼
感受到威脅的基督教貴族們縱橫捭阖,才終于擋住了阿拉伯帝國擴張的腳步,并且逐漸向南收複失地。這其中崛起了一位地方貴族,名為阿方索一世。他率領一支軍隊離開大部隊行動,沿着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側挺進,獨力打敗了當地并不強大的守軍。
人稱 " 征服者 ",正是在下(圖:wiki)▼
趁着志在光複半島的東路、中路基督教大軍和阿拉伯人苦戰之時,阿方索一世快速宣布建國,以避免半島完全光複之後受到東側西班牙人的政治幹預。
亂局之中,中路和東路兩路基督徒也隻能先承認這個新國家的存在,葡萄牙的曆史正式開始。
當隊友正在跟對手瘋狂纏鬥的時候
葡萄牙宣布建國了▼
獨立建國之後,葡萄牙人要面臨的第一場硬仗,就是光複首都裡斯本。這個國家戰争曆史的第一頁,就是和摩洛哥人一起翻開的。
裡斯本作為一個港口,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成型了,是伊比利亞半島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千百年來,裡斯本既是戰略要地
也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顆明珠
(圖:shutterstock)▼
拿下裡斯本,就能把現代葡萄牙的兩個最重要的經濟城市(裡斯本和波爾圖)都握在手中,從而鞏固立國根基。在一群由法國人、英國人、日耳曼人和弗拉芒人組成的聯軍幫助下,葡萄牙人用了數年時間打下了裡斯本。
裡斯本,波爾圖,一南一北
掐住這兩大入海口,大事可成▼
而城中穆斯林守軍之所以投降,是因為實在太餓了。阿方索一世的野心并不大,隻想要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側,因此在将摩洛哥人趕走之後,兩者的第一段接觸也就暫時結束了。
摩洛哥人在裡斯本近郊修建的軍事哨所,至今猶存
(圖:shutterstock)▼
收不抵支的新邊疆
葡萄牙雖然在光複伊比利亞半島的過程中成功立了國,但畢竟是撿漏建立的國家,國土面積和經濟潛力都很不足。
經過兩百年的休養生息,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間的國力差距越來越大,已經顯示出了明顯的弱勢。而西班牙的野心顯然是統一伊比利亞半島。
在 14 世紀末,兩國曾經大打出手
結果是西班牙的前身卡斯蒂利亞輸了(圖:wiki)▼
對葡萄牙人來說,向外擴張是求生的必需。葡萄牙人在大洋上的突破,這裡暫且不提,隻說他們沿着摩洛哥人來時的路向南擴張的故事。
右邊鄰居塊頭太大,地勢太高,不能招惹
那就隻能南下拿捏另一個鄰居了▼
1415 年 8 月底,北非重要的港口城市仍然處于摩洛哥人和西班牙人的争奪當中。葡萄牙國王約翰一世和他的兒子們帶領着軍隊悄悄登陸了休達港,将摩洛哥守衛一網打盡。
約翰一世的四子恩裡克也參與了這次戰鬥
後來,他成為葡萄牙航海事業的主要贊助者
(圖:wikimedia)▼
戰鬥隻持續了半天就結束了,葡萄牙王國的徽章被加在休達的城市旗幟上,升上了市中心廣場。這是葡萄牙在向南擴張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一場勝利。在打下休達這個橋頭堡以後,葡萄牙王國向北非投射影響力就變得很容易了。
先找到一個落腳點,然後再往前推進
(底圖:NASA & CNES)▼
随之,葡萄牙人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打下了摩洛哥最重要的一系列港口城市,包括阿爾卡塞塞格爾(1458 年),丹吉爾(1460 年至 1464 年)和阿齊茲拉(1471 年)。國王阿方索五世還給自己冠上了 "非洲之王" 的稱号,看來是很喜歡自己的新土地。
此君與摩洛哥人打了不少仗(圖:wiki)▼
土地雖好,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如果從本土向新的殖民地還需要運輸資源,那這樣的新國土就會讓國家收不抵支、得不償失。摩洛哥的這些土地對于葡萄牙人來說,似乎就是這樣的。
花了大功夫,收益卻不如設想的那般高▼
摩洛哥土地雖好,卻因為宗教和民族矛盾遲遲無法轉換為葡萄牙想要的生産力。而葡萄牙自己人口有限,無法控制和本土面積相當的摩洛哥。為了維持殖民統治,葡萄牙隻能不停地向摩洛哥的新領土投放資源。
最終導緻的結果,就是必須用從新大陸掠奪來的财富來供養這片名為馬格裡布的 "日落之地",從而引發了巨大的消耗。矛盾也在這種消耗中慢慢積聚。
在北非,摩洛哥已經算是比較富裕的地區了
而在山的那一邊,是極度幹旱的撒哈拉▼
一戰死三王
1578 年,葡萄牙爆發了和摩洛哥最後一次的大型沖突。事情的起因很複雜,主要由兩大原因:
首先,由于葡萄牙本土維持在摩洛哥駐紮的幾個要塞需要耗費大量資源,國庫已經相當空虛。當地守軍一式微,潛伏着的摩洛哥當地貴族就會崛起,試圖拔掉葡萄牙人的據點。曾經擁有 6 座主要要塞的葡萄牙人,在 100 年之後隻能維持 3 座的存在,并還在不斷受到騷擾。
搶占了那麼多,最後也不一定守得住▼
當時的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一世已經有了相當的危機感,想通過某種強力手段将情況扭轉,至少也要暫時壓制當地貴族的反抗。
第二,葡萄牙國王的需求正好找到了一個借口:當時的摩洛哥蘇丹是在奧斯曼帝國的扶持下,叔叔搶了大侄子的位子而來的,得位不正。這個大侄子宣稱自己才有正當的繼承權,向葡萄牙王室尋求幫助。
此時,他還不知道自己這種想法
将會使自己面對怎樣的命運(圖:wiki)▼
兩個條件一結合,讓葡萄牙國王覺得機會來了。血氣方剛的塞巴斯蒂安不顧他母親和舅舅(西班牙國王)的勸阻,禦駕親征,要給摩洛哥前太子讨回公道(實際是想挽回自己在摩洛哥的最後影響力)。
葡萄牙軍隊和摩洛哥太子舊部組成聯軍,在凱比爾堡對陣前來堵截的摩洛哥蘇丹軍。雙方最後的大決戰打響了。
當下研究者根據記載推測的戰場态勢▼
葡萄牙聯軍這邊,本來人數就比較少,又是各懷鬼胎的聯軍,戰鬥意志并不高昂。但因為有更高的軍事科技,聯軍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
唯一的問題,是因為騎兵無法渡海作戰,聯軍側翼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後世火槍步兵用于對抗騎兵使用的方陣戰術在這個年代還沒有被發明出來。而摩洛哥所在的馬格裡布地區,本就盛産沙漠騎兵,所以蘇丹這邊占據了機動性上的優勢。
從現存的一些書籍資料上的示意插圖來看
摩洛哥人在戰鬥中可能投入了大量騎兵
(圖:Central Library of Zurich)▼
其實,當時摩洛哥蘇丹已經重病在身,但為了鼓舞自己的軍隊,他還是勉強騎在馬上指揮着戰鬥。戰役還沒有打完,這位新上任的蘇丹就已經因為勞累過度病死了。他的親随秘不發喪,繼續假借蘇丹的名義指揮軍隊。
戰鬥中幸存的艾哈邁德 · 馬蘇爾
接替他的兄弟,成為摩洛哥的新蘇丹
(圖:wikimedia)▼
最終,兩軍在兵力結構和士氣軍心上的差别還是被體現了出來。葡萄牙聯軍的側翼被摩洛哥騎兵突破,中央被包圍,大勢已去。國王塞巴斯蒂安也死在軍中。
後世的畫家用畫筆描繪了極具張力的場景
展現出塞巴斯蒂安在這場戰役中的隕落
而那位慫恿葡萄牙人幫自己奪回王位的摩洛哥太子,也在逃離戰場的途中淹死在了河裡。一場戰役三位國王駕崩,因此這場凱比爾堡之戰在摩洛哥又被稱為 "三王之戰"。而這場戰争的失利,也宣告着葡萄牙對摩洛哥的控制就此落幕。
塞巴斯蒂安身後無子嗣,引發王位繼承危機
為後來的葡萄牙王位繼承戰争埋下伏筆
1774 年,葡萄牙和摩洛哥政府以平等的身份締結了和平友好協定,殖民的時代過去了。今天的葡萄牙人和摩洛哥人,也隻能在足球場上一決高下了。
最後: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