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過去了,國産 " 現實主義 " 電影大豐收。
《孤注一擲》票房 35 億,關注緬北詐騙。
《八角籠中》票房 22 億,關懷山區兒童。
就連事前沒人看好的《學爸》票房也有 5 億,它把目光放在當代教育上面。
可以預見。
在不久的将來,這種現實題材将成爲市場爆款的香馍馍,而電影人,也似乎将逐步會取代調查記者。
但。
當塵埃落定,當我們重新回望這一批所謂的現實主義電影時,會猶疑:
這真的能稱爲現實主義嗎?
它究竟是在剖析真正的現實。
還是在肯定一個我們希望看到的僞現實?
以及。
當 " 社會問題 " 變成了一種 " 标簽 "。
我們失去的,僅僅是現實主義電影嗎?
01
什麽是現實主義?
從電影方面來說,Sir 覺得,所謂現實主義,是對被忽視的社會底層的關注。
" 首先是道義上的。"(巴贊語)
當然,我們無需聊得那麽遠,把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或台灣新電影的 " 老古董 " 再拉出來遛一遍,隻說當下,也有賈樟柯的話爲例,那是他在談《小武》時所說的:
" 每一個變革的時代,損害的都是那些小人物的利益,都是以犧牲他們作爲代價。那麽我們爲什麽不去關心他們,關心這些注定被别人犧牲掉的人呢?"
怎麽理解?
拿《小武》來說。
影片裏的小武是什麽樣的人?
是小偷。
是盲流。
是我們走在大街上看也不想看,如果他哪天被抓了問也不想問的人。
但看完電影。
我們才知道,他,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而這個暑期檔,流行的現實題材電影又是什麽樣的呢?
一個詞:社會标簽。
《孤注一擲》裏。
一個熱門話題,幾個主角分别是高智商 IT 從業者、長相漂亮的模特、貪心的富二代 …… 非常具有典型性。
《八角籠中》。
看起來是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困境,但影片的焦點是一個曾經的格鬥高手,是左右逢源又個性十足的教練,典型的英雄主義。
《我經過風暴》。
又一個熱點話題,但卻把家暴的原因歸結于原生家庭等這種 " 主流意見 ",讓影片變成了一檔生硬且斷裂的普法欄目。
《學爸》。
繼續熱點話題,但即便最後主角放棄雞娃,呈現的結果還是,孩子們變成了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像一位豆瓣網友說的——
" 就像是看一群有錢人在玩過家家酒,對于現實的關照能力趨近于零。"
是的。
這種高度集中化和标簽化的社會現象,與典型人物的設置會讓觀衆理解和代入起來相當容易。
并能投入最不費腦子的愛恨情仇。
但與此同時。
卻又把原本的社會解剖刀,變成了進食用的水果刀,一刀一刀下去,隻能聞到香甜的水果味。
真正的社會問題。
一概略過。
比如《八角籠中》。
當學校被迫解散,學生們被遣散回那個看不到未來的老家時,影片通過幾個鏡頭确實呈現了現實的荒謬。
但之後呢?
目光轉移到主角的 " 英雄之舉 " 上面,甚至于當結尾目光重新回到孩子身上的時候,又用不切實際的勝利,讓觀衆嗨了一把。
真正值得被關注的孩子,徹底被忽視。
甚至于更嚴重的是。
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些所謂的社會問題時,會發現,其實,這些問題已經不再是我們急迫的問題了。
舉例來說。
爲什麽很多人會說《孤注一擲》後半部分過于 " 順利 " 了?
原因很簡單。
因爲主角的行爲和動機中斷了,讓位給了社會現象,而這些現象的表述是要符合統一的主旋律基調的——
犯罪必落網,行動必勝利,問題必解決。
這樣一來,不就失去了矛盾和懸念嗎?
相比來說,你還記得《我不是藥神》裏是怎麽說的嗎?
沒有因爲電影的結束,而把問題輕輕松松地翻過去,這句從電影裏延伸到現實的劇,長久留在觀衆心中——
發現這世上隻有一種病
窮病
盡管吧,後者其實也并未把這把刀子捅得更深,但即便如此,也總比在那裏光鮮亮麗地去削蘋果皮好多了吧?
所以說。
我們回頭再看暑期檔的這些所謂的現實主義電影,充其量,隻能稱之爲現實題材的加工片。
至于關注底層?
解剖現實?
這樣的可能性,在國産片中并沒有增大。
02
當然,Sir 能理解這種做法,畢竟商業片,是要照顧到觀衆層面的最大化。
所謂 " 刻闆印象 " 也好 " 社會标簽 " 也罷,其實也是投大衆所好。
但 Sir 不理解的是。
這些 " 僞現實主義 " 電影的出發點,基本上竟然不約而同地一緻:
利用大衆最顯性的不安與恐懼。
怎麽說?
比如《孤注一擲》爲什麽一些高能片段立刻能把觀衆吸引到電影院?是我們随時随地都身處詐騙環境,是緬北的 " 割腰子 " 傳說;比如吸引你去看《我經過風暴》的原因是什麽?是我們時時刻刻處于被家暴的危險之中,是我們無能爲力;比如吸引你去看《學爸》的原因是什麽?是我們無法改變階層的固化,是我們上升通道缺失。
這些現實存在的情緒讓我們充滿不安。
繼而,讓我們希望能在電影裏找到解決困境的靈藥。
但結果呢?
電影基本上 " 解決 " 了我們的困擾。
《孤注一擲》裏搗毀了詐騙集團,《我經過風暴》裏反殺了丈夫,《學爸》裏放下了雞娃,甚至于隻是講述社會話題的《消失的她》也讓渣男最終伏法。
我們的情緒獲得了宣洩和解決。
但,我們電影中對 " 人 " 的刻畫,卻不及以前生動和深刻了。
因爲 " 人 " 的重要性,讓位給了議題。
而議題的結論,往往又指向都是壞人作惡。
就像 Sir 在上一篇讨論國産電影短視頻化的文章裏說的,這些電影無一例外地豎起了一個叫做 " 壞人 " 的靶子,把它變成我們生活之所以憋屈的元兇,然後狠狠地鞭撻它。
觀衆看完了。
滿足了。
也就可以把這件事情徹底抛之腦後了。
但真的如此嗎?
顯然不是。
現實主義電影不該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賈樟柯的《三峽好人》。
裏面有這樣一段戲。
韓三明來到奉節找他的前妻,當他們終于見面時,前妻問他,爲什麽過了十幾年,你才來找我?
在《賈想》一書裏,賈樟柯談到這一段的拍攝。
原本他寫了一段對話是:春天的時候,煤礦出事了我被壓在底下,在地下的時候我想,如果能夠活着出來的時候我一定要來看看你們,看看孩子。
效果很好,一遍就過。
但,表弟韓三明過來問賈樟柯,這一段能不能再拍,我不願意把這些話說出來。
" 在礦裏什麽樣的情況誰都了解,如果講出來,感覺就小了,如果不說出來感覺就大了。"
所以,在第二次的鏡頭下。
韓三明在前妻的追問下,抽起了煙,一聲歎息與煙一起噴出。
這并不是冷漠。
而是曆經世事後的,不必言說,也無力言說,不知如何提起往事的無力感。
就像《賈想》裏,賈樟柯寫下了的這樣一段話:
面對這個時代的故事,如果我們有一個情懷,我們就能夠去理解。
如果我們能從自己的狹小的世界裏面去觀望别人的生活,我們就能理解。
或許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生活,但我們假裝忘記。
可以說,觀衆便是這群人裏的一員。
在電影裏,我們觀察着主角們的生活,無論帶有悲憐、憤怒、嘲諷 ...... 甚至,也會将自己代入其中。
标簽化和情緒化導緻了國産現實題材電影的失真。
也導緻了虛假的滿足。
但問題是。
之後呢?
當這種僞現實主義電影越來越流行,當我們越來越沉浸于滿足之中,當我們不斷地翻開已解決的問題,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多麽美好的時候。
那些一直被忽視的群體。
那些無法在輿論場中發出聲音的大多數。
那些我們視而不見或者無能爲力的社會問題。
就活該被遺忘了嗎?
03
我知道很多朋友看到這裏會怎麽想:
難道現實主義就是去拍那些社會的醜惡面嗎?
就像九年前,賈樟柯攜新作《天注定》亮相戛納電影節。
一位中國留學生很生氣,質問賈樟柯:
你離開了煤礦會死嗎?爲什麽不能拍點中國人光鮮、美好的東西?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Sir 想借用餘華的《活着》序裏的一段話。
在創作《活着》的過程中,他也考慮過," 爲什麽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
所謂 " 醜惡 ",其實是我們無法言說的真實。
現實主義的作品裏,不可避免的反應社會的真實、傷痛,引起集體記憶或共鳴,故而産生對某些事件的反思。
這是它特有的價值所在。
所以,回到 " 是否揭露醜惡 " 的問題。
餘華認爲——
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
這裏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對,這才是關鍵。
現實主義電影,是一種看待事物的目光。
以什麽角度去看待那些真實、醜陋、粗粝,是現實主義作品的至關重要一點。
它并非刻意在誇大真實,而是以某種銳利的角度 " 進入 " 真實。
《活着》就是個例子。
它把一家四口的故事,放在了動蕩的四十年裏,将小人物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相結合,你可以從福貴的一生裏,看到自己祖輩的影子。
它的悲劇便是在于,人生的禍福旦夕,看似是命運使然。
但,在當時社會環境的推手下,多種因素産生了在命運之中的必然悲劇。
《活着》并非在完全控訴着一個家庭在時代中的悲劇,而是從上帝視角凝視着這一家打不垮的生命力。
中國迫切需要真正的 " 現實主義 " 電影。
它可以忠于現實的紀錄,也是對中國社會、曆史、人文碎片化的聚焦。
所以你說。
《天注定》拍的是煤礦嗎?《秋菊打官司》拍的是官司嗎?《隐入塵煙》拍的是蓋房子嗎?《盲井》拍的是殺人嗎?
他們拍的是那個時代裏的人。
是在用刀子解剖這個時代的現實問題。
而現在呢。
當那些 " 社會問題 " 變成了 " 流量密碼 "。
當人們的恐懼變成了被利用的情緒。
作爲社會單位的組成,當發不出聲的人不被看見,現實的問題被偷梁換柱,那些符号化的标簽,是否就能代表真正的社會現狀?
醒醒吧。
我們迫切想要看到現實。
結果首先遞到我們面前的,往往是現實的代餐。
能帶來的唯一影響。
或許就像網絡上那些編造出來的所謂 " 真實故事 " 一樣,販賣出一個又一個的熱搜,制造出一次又一次的情緒對立。
真正的現實主義。
終至淪爲角落裏,那個被視而不見的小衆與另類。
最後。
Sir 想用一個《盲井》的片段結尾。
當宋金明準備殺元鳳鳴之前,他帶他出來玩了一趟,途中看到一個考上高中卻沒錢交學費的學生。
于是他施舍了一點錢。
沒錯。
在這裏,導演給了這個罪犯一束光,這也是現實主義與僞現實主義不同的地方。
Sir 看到的,卻是另一個現實:
當壞人的壞也是有限度的時候。
我們不得不真正去尋找,那無窮無盡的根源究盡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