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4 月 22 日訊(記者 吳雨其)在大資管行業發展浪潮下,基金經理 " 公奔私 " 一直是公衆熱議的話題。
Wind 數據顯示,截至 4 月 20 日,今年以來已有 97 名公募基金經理離任,包括高楠、邬傳雁、白冰洋等名将。拉長時間維度看,自 2018 年至今已有超過 800 名基金經理離任。其中不乏基金經理離職後選擇加盟私募機構。
日前,中基協披露最新完成備案的私募基金名單,沣融 ( 南京 ) 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日在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登記,其法定代表人是西藏東财基金前任總經理樂嵘。另外,記者發現,海南夏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已與近期備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執行董事趙玉彪爲天治基金前任董事長。
多位公募投資老将 " 奔私 " 自立門戶
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信息顯示,沣融 ( 南京 ) 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2 年 11 月 4 日,今年 4 月 14 日已在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登記,注冊資本金 1000 萬元,實繳注冊資本 250 萬元,實繳比例爲 25%,法定代表人爲樂嵘。
公開資料顯示,2018 年 9 月 27 日,東方财富旗下的西藏東财基金獲證監會批準成立,樂嵘出任西藏東财基金首任總經理。2020 年 1 月 18 日,西藏東财基金發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總經理樂嵘因個人原因離職,由原市場營銷部負責人潘世友接任,任職日期爲 2020 年 1 月 16 日。
繼樂嵘後,天治基金前董事長趙玉彪也加入了 " 公奔私 " 的隊列。中基協網站顯示,海南夏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2 年 2 月 4 日,4 月 14 日正式完成備案,公司注冊資本 1000 萬元,實繳資本 250 萬元,注冊資本實繳比例 25%。目前公司有 5 位全職員工,且均取得基金從業資格證,管理規模區間 0-5 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趙玉彪,另外兩名出資人朱振坤和尹德才也都在公募持牌機構有過從業經曆,而另一位備案人員楊志剛也曾在國都證券任職。
同日在中基協備案的廣州市點石成金私募管理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兼執行董事易海波也是公募基金從業多年的副總經理。資料顯示,他曾任職于中融基金副總經理、國盛資管副總經理,今年 2023 年 2 月離職後創辦私募管理公司。
" 公募的終點是私募 "
據兩年前的一項統計表明,國内公募基金經理的平均年齡爲 39 歲,美國的基金經理平均年齡爲 55 歲。國内公募基金經理的年輕化,也側面反映近年來公募基金經理的離職潮、" 奔私 " 潮湧現。
基金行業有句老話," 公募的終點是私募 "。私募基金的費率結構,能讓基金經理實現對能力的更高定價;而且私募基金的投資模式更靈活便利,可以更完全地踐行個人投資理念。在這種 " 誘惑 " 下," 奔私 " 潮依舊時有發生。
從過往中,公轉私的基金經理人才濟濟,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規模超五十億的股票策略大私募中,公募背景的基金經理是毋庸置疑的主力軍。
圖源:私募排排網
具體來看,從 2022 年起,基金行業 " 奔私 " 越來越常見,其中不乏投資名将,如管理超 600 億元的董承非離開興證全球基金,選擇加盟了百億私募睿郡資産。管理規模超 700 億元的林森離開了易方達,原中歐基金投資總監周應波也選擇自立門戶成立了運舟私募基金。
去年 1 月,在公募行業打拼 20 多年,曾與夏俊傑并稱 " 諾安雙子星 " 的公募老将周心鵬,正式從博時基金離任,并于今年 2 月完成錦泉私募的備案。夏俊傑奔私早于周心鵬六年,執掌的仁橋資産已于去年晉級百億私募。
業内人士指出,在牛市或結構化牛市後," 公奔私 " 的浪潮最熱。基金經理取得名氣和亮眼收益後,基金經理積累了優秀的曆史業績以及穩定的客戶群體。在業績和流量的雙重加持下,選擇離開公募自立門戶創辦私募也是情理之中。
一位不具名的市場人士向記者表示," 奔私 " 通常發生在私募基金業績較爲突出,能夠給予更高薪酬、更大自主權和更廣闊發展前景的情況下。同時,一些公募基金經理也認爲,私募基金行業的靈活性和創新性更強,能夠更好地發揮個人能力和經驗。
他進一步表示," 私募基金經理在投資決策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權,能夠更靈活地配置投資組合,更好地發揮個人能力和經驗。"
" 奔私 " 後誰的業績最亮眼?
在新一批 " 公奔私 " 明星基金經理一往無前時,此前 " 公奔私 " 的基金經理如今業績如何?記者整理了有業績記錄的 " 公募 " 背景基金經理的業績表現。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 4 月 20 日,曾任職于益民基金的曾維江目前就職于北京真科私募,今年以來收益率爲 76.09%,居已 " 奔私 " 業績排行榜首,曾任職于華安基金、興證全球基金的李劍輝目前就職于峥嵘投資,今年以來已實現 73.35% 的收益率。王漢寶、鄧蠡今年以來業績均超過 60%。(如下圖)
拉長時間維度看,近三年業績居前的 " 公募派 " 基金經理包括黃立圖、陳益春、譚濤、程岽、袁巍、陸航等,其中,李蓓是百億級的基金經理。(如下圖)
從近五年來看,據榜首的仍是曾任職于華夏基金黃立圖、目前任職于深圳乾圖私募的黃立圖,他近五年回報高達 1018.41%,運用的策略爲股票策略。(如下圖)
一名公募背景的投資經理曾向媒體分享他 " 奔私 " 多年的感悟:" 你募集來的錢,隻是暫時存放在你處,牛市會掩蓋一切問題,一旦行情急轉直下,如果不能控制下行風險,清盤依然随時可以來臨,必須時時刻刻如履薄冰。"
市場人士指出,公募基金在收益方面隻有相對排名的較量;陽光私募卻有止損線存在,一般淨值虧損超過 30% 就會觸發 " 清盤線 ",導緻基金被清算。市場行情不好時,公募基金經理隻要不看基金評論,壓力更多來自于内心;但私募的渠道和核心客戶,可能在下跌時直接打電話來過問,在出現較大回撤時,機構客戶以及大客戶就可能要求低位止損。
一位私募投研人士向記者坦言," 私募不同于公募,對于那些長期跑不赢市場的人,時間隻會是敵人,不會是朋友,業績當道下,曾經的明星基金經理也會被市場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