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做決策,到底該依靠什麽原則?
甚至,我們普通人做決策,到底有沒有盡量萬無一失的秘訣?
如何才能做到決策更正确?如何才能确定自己在做正确的事?
郦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六國後裔,這個計策,到底行不行?
爲什麽張良卻說郦食其的計謀,是亡國之計?
司馬光沒有在《資治通鑒》中評價郦食其和張良誰對誰錯,但是,司馬光在後邊引用了荀悅的一段策論。
這個策論很經典,告訴了我們決策的秘訣,總結下來就三個字,可以說也是領導決策的重要原則。
荀悅說:
做出制勝決策的方法,主要有三個要點。
一是行,二是勢,三是情。
什麽是形?形就是得與失,大體上的趨向。你做這件事,是得是失,你肯定首先要自己心裏明白。
什麽勢?勢就是說,你做這件事,做個決策,是不是符合當時的形勢,是否做到了靈活應對與時俱進?能不能跟随形勢的變化,一句話就是,要符合當下的形勢。
三,什麽是情?就是指你做這件事,是意志堅定向上,還是懈怠的心理。你是迫不得已做,還是真心有動力去做這件事?是不是符合你的實際心理需求,你是不是有内驅力。
所以說,同樣的策略,在不同的事情上,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甚至會有天差地别的大偏差。
這就是因爲對形、勢、情三者,沒有充分運用好的緣故。
下面是荀悅的舉例說明。
一、形。
當年張耳和陳馀勸說陳勝,複立六國之後,爲自己培植黨羽,跟大家一起對抗秦王朝,郦食其給漢王劉邦出的計謀,也是這樣的。
雖然說,他們的計謀大緻是相同的,但是得失卻完全不一樣。
陳勝當年剛剛起事的時候,天下人都想要秦朝滅亡。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
現在的情況是,楚漢并沒有分出來勝負,并沒有明顯的趨向,誰才是最後的勝利者,并不是天下所有的人都想讓項羽滅亡。
所以說,分立六國的後代,對陳勝來說是爲自己培植黨羽,給秦朝樹立敵人,況且陳勝當時也隻是占領了一小塊地方,并沒有完全做到獨占天下。
這就是拿着不是自己的東西來送給别人,行恩惠的虛名,獲得福益的實惠。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分立六國之後,對劉邦來說,那就是分割自己擁有的東西去資助敵人,這就是空設虛名而受到實際的損失。
這就是事情相同,但是得失的趨向,已經完全不同了。
二、形。
說到宋義勸說項羽,讓秦、趙兩國相鬥,等到秦軍疲憊之後,再趁勢攻秦,自己卻被項羽殺了。
跟卞莊子刺殺老虎時,管豎子勸他,等兩隻老虎與牛相搏,雙方各有傷亡的時候,再趁機刺虎,卞莊子最後果然獲得二虎。
說起來,都是坐山觀虎鬥的策略。
但是,這套策略,如果用在戰國時,鄰國相互攻伐,并沒有臨時形勢變化的危機發生,還是可以用的。
因爲戰國時期,諸侯林立,像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并不是一次的戰鬥失敗,就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那是因爲,進退的變化形式決定了,一個國家不會在極短的時間内被滅。進可以憑借有利的條件,退也能夠做到自保有餘。
所以,可以慢慢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等到敵人疲憊的時候再去進攻。這是由當時可以靈活行事、随機應變形式所決定的。
但是,楚趙聯兵抗秦,跟秦國可以是勢不兩立,是安全還是危亡,可以說就是呼吸之間就會帶來變化,進則建功立業,退則遭受災禍。(項羽救援趙國那段故事)
這就是事情相同,而靈活應付和随機應變的形式、時機都已經完全不同的例子。
三、情。
韓信帶領漢軍攻打趙國的時候,韓信的軍隊駐紮在地形不利的水邊,但是趙軍卻無法打敗他。
彭城之戰,劉邦也是在睢水邊上,坐擁 56 萬大軍,但是士兵卻被紛紛趕入睢水,楚軍大獲全勝。
爲什麽會這樣呢?
因爲趙軍是在本國迎戰漢軍,見到有機可乘、能打赢,就會瘋了似的往前沖,去搶功勞,但是,一旦知道打不赢,馬上就會知難而退,他們心裏,完全惦記自身的存亡,根本沒有殊死一搏的打算。
而韓信的孤軍到國外作戰,孤立無援,列陣在水邊,士兵們背水列陣,前有敵兵,後無退路。如果不拼死作戰必死無疑。
所以,他們都沒有其他的心思,抱定決一勝負的信念,這就是韓信最終能夠獲勝的原因。
但是,漢王當年率領軍隊進入敵國,擺酒設宴,招待賓朋,士兵們一個一個也是享樂安逸,戰心不強,而楚軍憑借強大的威勢,可以說居高臨下,因爲他們喪失了自己的國都彭城,士兵們一個一個義憤填膺,都着急救援,所以無懼死亡,無所畏懼地沖向幾十萬大軍,有拼死一戰、決出勝負心态,這是漢軍之所以失敗的原因。
但是,韓信卻不一樣,韓信則是以精兵守住陣地,趙國則是用瞻前顧後的士兵去攻打,項羽則是選擇精兵發動進攻,漢軍則用懈怠散漫的将士來應對(就像一群羊應對一隻老虎一樣),這就是所謂的事情相同而心理狀态不同的例子。
所以說,面對事情的權宜機變是不能預先設計的,事态的變化是不能事先謀劃的,要随着時機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制定策略,這才是制勝的關鍵點。
荀悅這一段策論,非常長,而且引用的案例也不少,原文很經典,大家可以讀一讀(文後附)。
但是,總結下來就三個字,咱們在文章的開頭已經說了:形、勢、情。
咱們總結一下。
形就是得失,你的名利、得失要權衡一下。
勢就是時機,事情發展到了什麽地步,你做這件事是不是條件成熟,還是時機已經過去了,是高位接盤還是掉到冰點讓你可以抄底大賺,這決定了你做這件事的成敗。
情就是心态。你的心理狀态是什麽樣的?是志在必得,還是猶猶豫豫?是抱着試一把的态度,做不成也沒關系,還是說不做成這件事,這輩子就沒機會了。
這就告訴了我們,不同的心态做事,結果是不一樣的。
心态決定成敗,咱們古人早就總結出來了。
荀悅這一段策論,對我們領導做決策非常有幫助,哪怕是普通人,你考慮一件事要不要做,也有極大的幫助。
他的策論,給我們提供了做決策的三個要素,就是形、勢、情。
一、你做事之前,思考一下這件事,做這件事有什麽得,有什麽失?自己能不能承受?
二、時機是不是合适,是時機剛來,還是已經過了高點在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入局,會不會成爲接盤俠?
三、這件事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要不要做?是一門心思要做成,還是抱着試一試的态度?不做會怎麽,會不會讓你更加被動?
可以說,把這 " 形、勢、情 " 這三個字背後的意思琢磨透了,你做決策,往往會更加精準,成事的概率那一定是大大提高。
但是,如果做決策,沒有思考好這三個要素,遇事随便拍闆,那很容易把事搞砸了,這就是決策的技術,古人早就給我們總結出來了。
這是專欄第 219 節,觀看更多專欄的内容,歡迎訂閱我的專欄,爲你解讀《資治通鑒》中的領導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
《資治通鑒》原文:
荀悅論曰:夫立策決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數也;勢者,言其臨時之宜、進退之機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實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術不同也。
初,張耳、陳餘說陳涉以複六國,自爲樹黨;郦生亦說漢王。所以說者同而得失異者,陳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漢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項也。故立六國,于陳涉,所謂多己之黨而益秦之敵也;且陳涉未能專天下之地也,所謂取非其有以與于人,行虛惠而獲實福也。立六國,于漢王,所謂割己之有而以資敵,設虛名而受實禍也。此同事而異形者也。
及宋義待秦、趙之斃,與昔卞莊刺虎同說者也。〔卞莊子刺虎。管豎子止之曰:" 兩虎方食牛,牛甘必争鬥,則大者傷,小者亡;從傷而刺,一舉必有兩獲。" 莊子然之,果獲二虎。〕施之戰國之時,鄰國相攻,無臨時之急,則可也。戰國之立,其日久矣,一戰勝敗,未必以存亡也;其勢非能急于亡敵國也,進乘利,退自保,故累力待時,乘敵之斃,其勢然也。今楚、趙所起,其與秦勢不并立,安危之機,呼吸成變,進則定功,退則受禍。此同事而異勢者也。
伐趙之役,韓信軍于泜水之上而趙不能敗。彭城之難,漢王戰于睢水之上,士卒皆赴入睢水而楚兵大勝,何則?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内顧之心,無出死之計;韓信軍孤在水上,士卒必死,無有二心,此信之所以勝也。漢王深入敵國,置酒高會,士卒逸豫,戰心不固;楚以強大之威而喪其國都,士卒皆有憤激之氣,救敗赴亡之急,以決一旦之命,此漢之所以敗也。且韓信選精兵以守,而趙以内顧之士攻之;項羽選精兵以攻,而漢以怠惰之卒應之。此同事而異情者也。
故曰:權不可豫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設策之機也。
作者介紹:
李子霄,自媒體專欄作家,暢銷書作者。
著有暢銷書《門道:讀一頁就有用的資治通鑒》。
長期解讀《資治通鑒》,深耕職場管理領域 17 年。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領導智慧與成事之道。
我的新書出來了,書名《門道》,主要内容就是根據前面專欄文章整理的,大概 16 萬字。我下面這個視頻有購買鏈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