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一刻商業,作者 | 吳彤 ,編輯 | 蘇枕河
春日和暖,手機行業卻依舊處在寒冬。
2023 年 3 月 21 日,聯想拯救者手機被傳出遭全線裁撤;緊接着,3 月 29 日,誕生于性價比大戰,曾經堪當大任的 vivo 子品牌 iQOO 傳出被合并 ......
拯救者曾是聯想重振手機業務的希望,但電競手機賽道過于小衆,加之聯想手機業務長久以來的戰略搖擺,它的命運似乎早已注定。
而 IQOO 曾肩負 vivo 探索細分市場的重任,成立以來,成績曾十分亮眼,但和主品牌的定位趨同、左右互博,加上行業寒冬,細分市場探索戰略緩之,戰略調整後被合并至主品牌。
其實不止拯救者和 IQOO,整個二三梯隊手機都籠罩在陰霾之中:
此前因掉隊賣身的魅族,如今重新出發,還在尋求生路;曾經在通信業務上可以和華爲掰手腕的中興,在整合收購了努比亞、紅魔等二三線手機品牌後,依舊在手機銷量排行榜上 " 查無此人 ",甚至放棄在年報中透露手機銷量 ......
從拯救者、IQOO 到魅族、中興,手機廠商們艱難前行背後是整個行業的不景氣。
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從 2017 年達到頂峰之後就呈現出穩定的下跌趨勢,尤其是 2022 年出貨量僅爲 2.86 億台,出現 13.2% 的曆史最大下降幅度,同時達到曆史最高水平的還有消費者的手機換機周期,長達 43 個月。
行業寒冬,活着要緊,所以強如 " 華米 OV" 的一線品牌們都在瘋狂内卷——卷價格、卷形态、卷配置,二三梯隊的境況可想而知。
從這個角度看,拯救者落幕、IQOO 被合并是廠商及時止損的動作,也是應對寒冬的縮影。二三梯隊手機廠商還會迎來春天嗎?
1、撤退、合并、邊緣化
3 月 21 日,聯想召開拯救者 2023 春季新品發布會,但手機卻沒有出現在發布會上。
之後,據脈脈一位名叫 " 幽默的安迪在看日出 " 的聯想員工表示:20 日,聯想拯救者手機已全線裁撤,至此聯想再無自有手機業務,僅剩 2014 年收購的摩托羅拉。聯想發言人近期向外媒 Android Authority 透露,聯想将關閉旗下的拯救者系列手機。但聯想官方目前未正式宣布裁撤及時間。
梳理公開資料發現,聯想拯救者的撤退并不令人意外。
去年 11 月,高通發布新一代骁龍 8Gen2 處理器,從小米、vivo、OPPO 到榮耀、一加、紅米,一二梯隊等 17 家廠商紛紛官宣首批搭載,甚至連聯想收購手機業務 motorola 也赫然在列,卻不見需要強芯片支持的電競手機聯想拯救者。
内部組織變動上,去年年底拯救者業務已經進行過一輪裁員,今年 2 月份業績電話會上,聯想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公開表示," 公司認爲智能設備市場現在處于最糟糕的時期,公司将需要調整員工隊伍,以削減部分業務支出,同時在服務等高增長業務招聘員工。"
細扒聯想年報數據,也确實如此:2022 年聯想智能設備業務集團(集個人電腦、平闆電腦、智能手機及其他智能設備業務于一體)營收呈現出穩定下降趨勢,其中第四季度降幅最大,達到 34%,同時該季度經營溢利爲 84.8 億美元,同比下降 37%。
2022 年聯想集團三大業務營收狀況(億美元),數據 /Choice,一刻商業制圖
營收及利潤數據不斷下滑,聯想拯救者手機的銷量也一蹶不振。钛媒體報道,根據聯想手機被裁工程師爆料:" 拯救者 4 款手機銷量分别爲 13w+、6w+、3w+、2w+,加起來不如人家一個雙 11 賣的多。數據(可能)有誤差,不過也大差不差。"
銷量慘淡是聯想拯救者落幕的關鍵原因。
再來看被合并進母品牌 vivo 的 IQOO,也和營收盈利等狀況相關,不過并不是 IQOO 經營問題,而是整個集團降本增效。
36 氪消息,出于降本增效的需要,vivo 旗下獨立子品牌 IQOO 将與 vivo 進一步整合。據悉公司高層曾讨論過 vivo 和 IQOO 兩個品牌、媒介策略等團隊的合并,合并後 IQOO 将不再擁有獨立的門店、櫃台,但目前暫未确定是否保留 IQOO 單獨事業部。目前,vivo 和 iQOO 方面并未對此事作出回應。
雖然 IQOO 和聯想拯救者現在面臨境遇相似,但 IQOO 卻在市場表現上甩拯救者 " 好幾條街 ":
2019 年 3 月 1 日 IQOO 誕生,2020 年初第三方調研機構 Gfk 的數據顯示,從 2019 年第三季度開始,iQOO 已成國内銷量第七的手機品牌;
2021 年 618 期間,iQOO 連獲京東安卓手機品牌銷量銷售額 TOP2、天貓安卓手機品牌銷售額 TOP2 和蘇甯安卓手機品牌銷量 TOP2,戰績強悍,勢頭直逼小米;
IDC 數據,2022Q3 國内智能手機市場出貨報告,iQOO 憑借具有競争力的産品和價格,取得了 4.6% 的市場份額。
無論是經營慘淡的聯想拯救者,還是發展尚可的 IQOO,相似的命運背後,是二三梯隊手機面臨的共同困境——不景氣,甚至活得艱難。
去年被吉利高調收購的魅族,本想憑借車企财大氣粗的實力、與新能源汽車生态的高度融合闖出一片天地。在今年 3 月份的首次發布會上,收購後成立的星紀魅族發布了共 3 款産品,其中性能亮眼的當屬魅族 20 INFINITY 無界版,但 8499 的價格顯得并沒有多少誠意。
整個發布會手機淪爲了汽車的配角,更重要的是,魅族手機也隻是吉利車機系統業務線的 1/3,其餘兩個爲 XR 事業部和前瞻技術事業部,由此看來,被邊緣化是似乎是命中注定。
而中興經曆了 " 中華酷聯 " 時代的輝煌,目前在國内手機市場存在感頗低,缺乏品牌和渠道優勢。
撤退、合并、邊緣化 ......2023,二三梯隊手機活得艱難。
2、相似命運背後:打法不同,各有不幸
經營狀況和市場表現的不同,決定了兩款手機遭放棄的原因不同——前者是被逼無奈,後者是戰略調整。
先看聯想拯救者——大衆認知中,常用 " 一手好牌打得稀碎 " 來形容它。
2019 年 12 月,聯想拯救者切中 " 遊戲手機 " 這一細分領域,成爲拯救者生态的一員,旨在與 PC 用戶形成生态互動。但 " 選擇大于努力 ",拯救者切中的電競手機本來就是一個小衆賽道,想要破局很難。
甚至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多次公開喊話對電競手機的不看好,先是聲稱,電競手機 160W+的市場容量中,細分到某一具體産品,最多就二三十萬台,後有去年年底直接爲電競手機宣判死刑"2023 年你已經不需要一部電競手機,電競手機注定要消亡。"
何況,聯想拯救者雖然以 " 拯救 " 聯想手機業務的姿态出現,卻并沒有拿出過硬的作品,一刻商業通過梳理資料總結了拯救者存在的問題:
1. 質量、設計缺陷。2021 年 4 月,拯救者電競手機 2Pro 發布,但存在設計缺陷,有視頻博主指出,在機身結構強度測試中,未使用太大力氣,該手機就出現機身斷裂的情況。" 三斷式 " 設計結構導緻其很容易 " 一掰就斷 "。
2. 缺乏特色,電競手機不電競:2022 年 8 月,拯救者 Y70 以 " 性能手機 " 爲主打發布,但設計上缺乏針對遊戲場景的優化,去掉了 " 雙鳍片雙風扇 ",也去掉了方便用戶玩遊戲的中置架構。
黑貓投訴平台上,聯想拯救者 2Pro 質量差評,圖 / 黑貓投訴平台
小衆賽道,加之沒有做好産品,在競争激烈的市場當中,加速了它的沒落。甚至還有聯想被裁員工調侃 "80 後的産品經理帶上 70 後的研發做 90 後 00 後的遊戲産品 "。
但産品之外,核心原因則在于聯想對手機業務的發展策略的搖擺。比如,在 2G 時代,聯想推出過多款 Windows Mobile 系統的智能手機,和 OPPO、步步高(vivo 前身)、TCL 是當時的國産品牌手機四巨頭。
但就在整個科技界都擠破頭轉向移動互聯網這個風口時,2008 年,聯想卻把手機業務給賣了,但發現 " 賣虧了 " 之後,試圖及時補救,一年後又買了回來——賣價 1 億美元,買回來花了 2 億。
不過,當時中國智能手機行業正處于轉型期,市場處在藍海,聯想手機業務也因此迎來了它的頂峰,成爲 " 中華酷聯 " 的一員。
但聯想的 " 貿工技 " 發展策略是:廣設渠道,大力營銷,少研發。也就是市場要什麽就做什麽,難以精心自研,導緻聯想手機在技術、口碑等各方面都缺乏積累。
回看聯想手機業務,過于依賴收購。比如,2010 年收購的手機團隊,推出了具備手機廠商自家深度優化系統的樂 Phone;2014 年,從谷歌手中受夠了摩托羅拉,直接獲得其全球銷售渠道。
而依賴收購的弊端是,缺乏自研和科技實力,對比華爲的 PC 業務,才進軍 PC 幾年,處理器、系統都搞出來了。
和聯想拯救者不同的是,vivo 合并 IQOO 更像是戰略調整。
2019 年 2 月 12 日,vivo 正式對外宣布成立了全新的子品牌 iQOO,彼時的 IQOO 身兼大任——主打性價比,向中低端市場要增量,同時讓主品牌 vivo 騰出更多精力聚焦高端化。
一方面,華爲 " 摔了一跤 " 騰出了一部分高端市場空隙,廠商們一擁而上,但中低端市場不能放棄。另一方面,2018 年,智能手機市場已經疲軟,同比下滑超 10%,各手機廠商都紛紛成立雙品牌或多品牌,圍繞消費者需求的差異化、分衆化精細運作,向細分市場要增量。
戰略、設想都沒有問題,IQOO 發布以來成績也很亮眼,但到了具體操作上,卻讓 IQOO 和 vivo 出現了定位趨同、左右手互搏的局面。
據前 iQOO 負責人馮宇飛稱,iQOO 和 vivo 共用的是同一個品控體系——兩個不同定位的品牌在技術和供應商上完全共享,隻有産品設計、營銷等不同,甚至 IQOO 還依附于 vivo 做營銷。
高度共享下,産品趨同、内部競争問題逐步顯露,更重要的是,差異化不明顯的情況下,IQOO 作爲主打性價比的子品牌如何定價?定高了,不符合自身定位;定低了,相似配置下,主品牌 vivo 怎麽辦?
加之近兩年手機行情不好,高端市場沖不動,中端市場瘋狂内卷,所以,vivo 也不得不合并子品牌,集中資源。
3、寒氣逼人,活着要緊
主動調整業務也好,被動全線裁撤也罷,都反映出 2023 年手機寒冬依舊。
回看近十多年來智能手機銷量,從 2017 年達到頂峰之後就呈現出穩定的下跌趨勢,尤其是2022 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僅爲 2.86 億台,出現 13.2% 的曆史最大下降幅度。
2012 — 2022 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百萬),數據 /Counterpoint,一刻商業制圖
手機市場疲軟的原因有很多,全球市場趨于飽和,用戶換機周期拉長,近兩三年疫情、通貨膨脹、俄烏戰争、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一片低迷。
在用戶增量瓶頸、消費意願降低,消費力也大不如前的情況下,爲了從手機市場分一杯羹,手機行業衆多競争者開啓了 " 内卷 " 和激烈的拼殺:
卷價格——從去年 618 開始,榮耀、小米、OPPO、vivo 就開始降價沖銷量(去庫存),最高降幅 2300 元。
小米 11 Ultra ( 8+256GB ) 價格降幅最大,最初上市價 5999 元,618 到手價 3699 元,降幅高達 2300 元;vivo X70 pro ( 8+256GB ) 、OPPO Find X3 pro ( 12+256GB ) 、榮耀 50pro ( 8+256GB ) 幾款機型均降價超過千元,分别爲 1100 元、1010 元及 1000 元。
價格戰持續至今年,2 月份,一加發布新機一加 Ace 2,把價格從旗艦機的三四千元起步,下探至 2799 元起,直指中端機市場。随後,小米集團總裁、Redmi 品牌總經理盧偉冰一邊應聲 " 紅米不會被友商逼迫降價 ",一邊默默将去年發布的 Redmi K60 512GB 版本,價格調低 300 元。
卷形态——不得不承認,用戶紅利期時,手機廠商創新有點 " 擠牙膏 " 甚至敷衍用戶的意思,甚至上一版本換個名字、配置上做個小改動就可以重新發布,但今天沒那麽好混了,都必須給出十足的誠意和創新,折疊屏就是近兩年手機廠商最大的增長機會。
所以華米 OV 等一衆品牌紛紛下場,小米去年發布 MIX Fold 2 還打出了 " 折疊屏最後一公裏 " 的口号。
在當下整個手機市場不景氣的狀況下,折疊屏的探索是有效的,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折疊屏手機出貨量高達 330 萬台,同比增長 118%。展望 2023 年,行業預計折疊屏手機市場會迎來爆發,全年出貨量将超過 550 萬台。
卷配置——消費意願和消費力有限的情況下,手機廠商們隻能鉚足勁在性價比上做文章,所以各種配置疊加,比如最近小米和一加的口水戰、卷價格風波,就圍繞 512G 大内存配置展開。
據此,TechInsights 研究副總監吳怡雯向媒體紅星資本局表示," 一加和紅米的這波大内存降價後,其他國産品牌也會跟進,随着競争加劇、元器件成本的降低、以及用戶對大内存需求的進一步增加,512GB 在未來很可能會成爲 2000-3000 元手機的主流(配置)。"
當然,高配置拉高性價比之外,廠商們還變着花樣創新,企圖争取用戶注意。
比如,5G、AI 方面的創新,今年 2023 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不少智能手機廠商與芯片制造商聯手,通過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創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應用。其中,高通公司展示了一個使用其旗下骁龍 8 Gen2 移動平台創建的在 " 邊緣計算(edge AI)" 運行的十億參數文本生成圖像(Text-To-Image)模型。
總之,手機行業寒冬依舊," 卷 " 依舊是主題詞,而在華米 OV 都下場卷價格的時候,二三梯隊的境況可想而知。
從這個角度看,拯救者落幕、IQOO 被合并是廠商及時止損的動作,也是二三梯隊手機應對寒冬的縮影。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