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消息稱蘋果正在測試三款 OLED 面闆,分别是 20 英寸、27 英寸和 32 英寸,其中 20 英寸面闆正在 MacBook 上進行測試,27 和 32 英寸的版本則是 iMac。如果消息屬實,那麽加上此前曝光的 OLED 版 iPad,蘋果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全産品鏈的 OLED 面闆部署。
圖源:推特
最近兩年時間裏,蘋果一直在嘗試将新的面闆技術應用到産品線中,比如 iPad Pro 所使用的 Mini-LED 面闆,讓蘋果成爲首個在平闆電腦上使用該面闆的廠商,在顯示面闆技術的嘗試上,蘋果要比其他領域都更加激進。
不過,Mini-LED 在如今看來,并不算一個特别好的選擇,使用在小型移動設備上會出現較爲嚴重的發熱和溢光問題,即使蘋果已經将分區數量做到了極緻,但是 Mini-LED 的本質決定其很難在小型設備上徹底解決這些缺點。
所以,早有傳聞稱蘋果正在考慮放棄 Mini-LED,将 OLED 作爲 iPad Pro 的下一代面闆選擇。Mini-LED 在 iPad Pro 上的不讨喜,自然也影響了 MacBook 和 iMac 上的應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蘋果應該是決定直接跳過 Mini-LED,直接選用 OELD。
蘋果爲何要押注 OLED,而非更先進的 micro-LED 呢?
OLED 并不是什麽新鮮的技術,在手機領域,OLED 面闆的普及率相當高,國産手機中千元以上的型号就已經大多都使用 AMOLED 面闆,隻有在千元以下還能看到 LCD 的身影。
雖然在手機領域已經普及,但是 OLED 面闆在其他市場的腳步卻非常緩慢,在電視市場,OLED 電視至今都仍然是小部分品牌的旗艦産品,售價基本在五位數以上,銷量占比更是無法與 LCD 和 Mini-LED 等電視媲美。
在顯示器領域同樣如此,直到今年的六月份之前,OLED 顯示器的起步價都接近萬元,直到七月份才開始逐漸降低到五千-六千元檔位,即使如此,對于大多數的 PC 用戶而言,這個價位都遠遠超出預算了。
圖源:京東
可以說,唯一勉強跟上步伐将 OLED 面闆平民化的,除了手機就隻有筆記本電腦,最近兩年,以華碩爲首的筆記本電腦廠商一直推動 OLED 筆記本電腦的低端化,将原本隻在七八千以上的高端價位檔才能看到的 OLED 屏幕,下放到了四五千元檔位。
或許大家會好奇,爲什麽手機上的 OLED 都已經如此普及,但是卻無法在其他市場上成爲主流?原因其實很簡單:貴。OLED 面闆的單位成本并非恒定不變的,面闆尺寸越大,單位成本就越高,而且顯示面闆廠商中,隻有少數幾家企業擁有出貨大面積 OLED 面闆的能力,對外出售的價格基本上就被鎖死了。
不過,雖然 OLED 面闆的顯示效果不如 micro-LED,但是從目前的各廠商進度來看,micro-LED 面闆在短時間内仍然很難量産,目前行業内的頂部玩家,也僅僅是完成了生産驗證,如何保證量産時的良品率和成本都還是個問題。
圖源:LG
所以不少廠商又開始将目光投向了 OLED,OLED 的技術其實已經成熟,需要解決的隻是生産成本問題。事實上,隻要市場需求上去,OLED 面闆的成本是肯定可以下降的,以筆記本電腦爲例,國内廠商已經通過實際行動,将 OLED 面闆普及到了終端價位檔。
接下來需要攻克的就是顯示器,以 27 英寸 -49 英寸爲主的市場,目前也已經看到了降價的苗頭。可以說,蘋果此時驗證 OLED 版的 iMac 和 MacBook,應該也是看到了 OLED 面闆降價的未來趨勢。
蘋果如果真的想要全産品線普及 OLED 屏幕,能否帶動相關領域的 OLED 屏幕快速進入成熟階段呢?首先,我們來看看蘋果爲什麽要選擇 OLED 屏幕,讓其成爲未來産品線的主流。
OLED 屏幕的優點有很多,極高的色域覆蓋、理論無限的靜态對比度和出色的響應速度,都讓 OLED 在高端顯示市場十分受用戶歡迎。而且,OLED 的柔性特征還可以讓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彎曲且面闆厚度極薄,能夠讓移動設備的厚度進一步降低,邊框也變得更窄。
圖源:三星
此外,OLED 屏幕的獨立控光特性,讓其在日常使用中可以大幅度降低屏幕功耗,以手機爲例,OLED 屏幕的手機在開啓黑夜模式後續航可以增加 10% — 20% 左右(視實際使用場景會有所浮動),對于 MacBook 等移動設備而言,OLED+ARM 的強強聯手,可以讓其續航進一步提高。
但是 OLED 的缺點也不少,除了成本高之外,壽命和亮度都尚待解決,在手機領域,OLED 的燒屏問題都是直到最近兩年才解決,而且即使如此也依然有不少用戶反饋自己的屏幕燒屏,不得不去售後進行更換。
相較于畫面經常變動的手機,PC 上的 OLED 燒屏問題更爲嚴峻,以 Windows 爲例,多數人的底部任務欄都是常駐的,在日常使用時,除了标簽區域會出現少量變化,大多數區域的像素點都是固定常亮的。
圖源:知乎
如此一來就會導緻對應區域的 OLED 燈珠壽命以極快的速度耗盡,導緻你在全屏玩遊戲、看視頻的時候,會發現底部有個 " 常駐 " 的任務欄根本無法消去。不過,目前的筆記本電腦廠商都是通過定時微調色彩的方式,降低對應區域的燒屏可能,在正常的使用壽命範圍内,燒屏的可能性已經大大降低。
燒屏問題之外,亮度也是 OLED 屏幕需要解決的問題,一直以來,我們都以亮度作爲衡量屏幕好壞的基準之一,Mini-LED 的亮度就可以輕松達到 1000 尼特以上,部分甚至高達 2000 尼特。但是,在相同尺寸下,OLED 的亮度往往隻有全局 400-500 尼特,峰值亮度也就 1000 尼特左右。
雖然在極高的對比度支持下,OLED 即使亮度稍低,實際的觀感也并不會差,但是在遇到大面積的高光顯示需求時,OLED 的表現就遜色于 Mini-LED 等屏幕。想要提高亮度并不難,手機使用的 AMOLED 屏幕全局亮度可以達到 1500 尼特以上,峰值亮度更是高達 2500 尼特,難的是成本。
OLED 的亮度主要看面闆材料,三星的 E6 材料是目前亮度最高的 OLED 材料之一,價格則更是高昂,即使是手機的屏幕大小,使用 E6 材料的面闆成本也在 1500-2000 元左右(指廠商的采購價),如果要做成筆記本和顯示器的大小,先不說三星是否有對應産線,光成本就完全扛不住。
所以,蘋果如果想要在全産品線普及 OLED,首先要解決的就是 OLED 的亮度問題,換言之就是扶持一個廠商研發新的 OLED 材料,并且壓低這種材料的供貨成本,如此才能應對用戶的苛刻要求。
想要在全産品鏈打通 OLED 的使用,對于蘋果來說并不難,難的是如何控制住成本,同時保證用戶的使用體驗。如果蘋果能夠解決以上問題,那麽其他品牌的産品同樣會因此受益,OLED 面闆的真正春天或許就要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