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歲的老李被确診爲 " Ⅱ型糖尿病 ",醫生建議他住院治療以方便規範控糖。一入院,老張就拿到了抽血、尿常規、心電圖、肌電圖、骨密度等等二十個檢查項目的單子。
老張驚呼:" 我就得個糖尿病,哪裏要做這麽多檢查,還要查抑郁症,我哪裏像是抑郁症的樣子嘛!你們是不是坑我錢!!"
糖尿病爲何要做抑郁症測試
爲什麽糖尿病入院檢查要做這麽多項目?抑郁症測試又跟糖尿病有什麽關聯?是不是真的醫院在坑錢呢?
其實,從相關調查數據來看,糖尿病患者是抑郁症的高發人群,發生比例大約爲 10%,是普通人群的 3-5 倍。同時,某些治療抑郁症的藥物,會對血糖産生影響,兩者相互影響,容易形成惡性循環。通過專門的心理測試,可以及早發現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問題,及時幹預。
糖尿病的危險之處在于它會引起一系列的并發症,已經增加其他疾病的患病風險,比如癌症、骨質疏松、抑郁症、月經不調等問題,所以糖尿病患者應該應查盡查,做到及早幹預。
因此,醫院沒有坑老張的錢,隻不過糖尿病的并發症、合并症确實多,醫院也是本着對病人負責的态度,盡量應查盡查,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做那麽多檢查,
到底有什麽用?
每次去醫院,醫生總讓像做一堆不相幹的檢查,明明隻是小毛病,又是心電圖又是胸透……
某個年代确實存在濫開大單的普遍事實,再加上醫學知識專業化程度高,造就雙方交流上的巨大鴻溝。而且檢查費用往往高昂,讓大部分患者都難以輕松接受。
對于這個問題,醫生也很無奈。但不管是診斷還是治療預後,都難免要開一大堆檢查。到底爲什麽要先做這麽多檢查呢?
對患者:
1. 疾病複雜,檢查才能 " 抓出真兇 "
西醫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普通人發燒覺得是感冒,但是在醫生眼中,最常見的發燒就有幾十種病因。檢驗是最好的判斷标準,隻有通過科學的手段,才能精确找到病因,對症下藥。
每年都有幸運兒因爲檢查發現重大疾病的苗頭,早幹預早治療而逃過一劫。細緻的檢查,對生命來說也是一層保障。
2. 防止病情描述不準确
普通患者不是專業人士,難以準确描述病情,還有人出于一些顧慮,會隐瞞信息。因此,光憑患者口述,會幹擾醫生診斷,甚至産生誤導。但是檢驗的 " 火眼金睛 ",能幫助醫患之間更好交流。
對醫生:
1. 提高診療效率和精确度
很多人覺得醫生真差勁,離開機器就不會看病了。這其實是個誤解,現代醫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日趨完善的檢查手段。不少以前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現在都能通過各種檢查,來提供明确和有效手段去觀察疾病。對于醫生來說,無疑是一個質的飛躍。
2. 保護醫生
在醫患關系緊張的大環境下,開檢查也是醫生的無奈之舉:隻有白紙黑字的檢查報告,才能作爲最有力的證據,在醫患糾紛的時候便于責任認定。
多做檢查
肯定是醫院想創收
也有人覺得開那麽多單子,醫生就是想賺錢、拿提成。醫生感覺很冤枉,首先,檢查是診療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節,也是相關治療和開處方的依據。
醫生開單子是爲了拿提成嗎?
檢查項目的标價都由當地物價局規定,2013 年衛計委發布的《加強醫療衛生行風建設 " 九不準 "》,明文規定了不準将醫療衛生人員個人收入與藥品和醫學檢查收入挂鈎,以及不準開單提成和違規收費。
爲什麽醫院之間的檢查結果不互認?
求醫的人經常遇到這樣的難事兒:在這個醫院做的檢查,下個醫院又不認了,還得交錢重做。
原因有二:
1. 身體每天都在變化,一兩周甚至幾天前的檢查,結果都有可能和現在不同。
2. 患者拿了上個醫院的片子,這個醫院就按照片子診治,結果出了問題,責任到底算誰的呢?爲了責任認定清晰,醫院也不敢貿然相信外來的檢查成果。
換醫院必須要重新檢查嗎?
不過,這樣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少。根據 2022 年印發的《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明确醫療機構應按照相關原則,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也就是說,看病換醫院時,一段時間内有效的檢查無需重複再做。
當你感到懷疑的時候,
可以這麽做:
1. 醫學的專業性造就了醫患之間的壁壘,患者不理解也是很正常。内心困惑的時候,不妨心平氣和問問醫生,這些檢查都有什麽作用,良好的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基石。
2. 選擇權還是在自己手上,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不信任這家醫院,也可以多看看其他醫生。
想要不做檢查,最根源的地方還在于不生病。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飲食清淡營養均衡,保證運動和睡眠,提高免疫力,自然也不需要擔心會不會被醫院 " 騙錢 " 了!
參考資料:
https://mp.weixin.qq.com/s/vjpH4hfTqL_zWFV3gttU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