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半個月的氣候有什麽特點?後冬氣候會是怎樣?不是說今年是最暖年麽?爲什麽最近這麽冷?
國家氣候中心盤點冬季以來氣候特點,預測後冬氣候趨勢,再談全球變暖與我國冷事件的底層邏輯。
冬季以來的氣候特點
今年 12 月上旬偏暖顯著,月中降溫幅度大。12 月以來(截至 18 日)北方大部地區降水顯著偏多。這期間,全國平均氣溫 -1.3 ℃,較常年同期偏高 0.9 ℃,全國大部地區氣溫以偏高爲主。
冬季以來全國氣溫整體偏暖(左圖),北方大部降水顯著偏多(右圖)
全國經曆了前期持續偏暖、後期急劇降溫的 " 過山車 " 式氣溫起伏。12 月 1-13 日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爲曆史同期最高,雲南、甯夏氣溫均爲曆史同期最高。但從 14 日開始,受大範圍寒潮天氣影響,全國大部地區氣溫驟降,部分國家氣象站日最大降溫幅度突破曆史極值。
冬季以來全國平均氣溫經曆 " 過山車 " 式變化
冬季以來,全國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近五成。降水分布差異大,中東部地區大緻呈北多南少态勢,河北、山東、山西和内蒙古降水量均爲曆史同期最多,北京和河南均爲第 2 多,陝西爲第 3 多。
12 月 14-17 日,我國出現大範圍寒潮過程,此次過程具有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相态複雜、累計降水量大、落區與前期過程重疊度高等特點。有 95 個國家站點過程最大降溫達到或超過 20 ℃,山西大同過程最大降溫幅度最大,達 26.3 ℃。過程最大降溫幅度超過 8 ℃的面積約 596.7 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 62.2%,其中,降溫幅度超過 14 ℃的約 162.5 萬平方公裏。福建連城(16.6 ℃)、江西安遠(16.5 ℃)、四川峨眉山(16.5 ℃)、廣西桂平(15 ℃)等 10 個國家氣象站日降溫幅度突破曆史極值。
12 月 14-17 日全國大部降溫迅猛(左)氣溫遠低于曆史同期(右," 距平 " 爲實測數據與曆史同期之差)
受寒潮影響,華北東南部、華東大部、華中北部和中部等地累計降水量普遍超過 10 毫米,其中江蘇中部、安徽中部、湖北中部等地超過 25 毫米,局地超過 50 毫米。對交通運輸、設施農業、城市運行和人民生産生活等方面均造成一定不利影響。北方的大範圍降雪雖然給生産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同時也給各地換上了别樣的風景。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後冬氣候趨勢預測
預計後冬(2024 年 1-2 月),東亞冬季風強度總體偏弱,除内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北部、西藏大部、青海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顯,或再次經曆氣溫 " 過山車 "。後冬我國中東部降水偏多,全國其餘地區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冷空氣活動較爲活躍,北方地區可能再次出現階段性強降溫、強降雪過程,江南、西南地區東部等地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在冷空氣間歇期,大氣擴散條件轉差,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和長三角等地或出現霧和霾。
說好的最暖年呢?
怎麽寒潮一來這麽冷?
據此前介紹,今年秋季全國平均氣溫爲曆史同期最高,預測結果也顯示今年冬季大部分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怎麽看都跟最近的寒潮相矛盾,這是什麽原因呢?
首先,我們談及某年或某個月份偏暖,不是通過單次天氣事件來定的,而是通過對比整段時間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于或低于曆史同期來确定。例如,今年秋季 11 月 3-7 日,我國大部地區出現一次寒潮天氣過程,這個時段内氣溫斷崖式降低,比曆史同期低了不少,但如果計算整個秋季的平均氣溫發現是 1961 年以來最高,所以是 " 最暖的秋季 "。
那麽,不是說全球變暖了麽?爲什麽秋冬的冷空氣還那麽強?
引自中國氣象報
赤道與極地之間存在巨大溫差,這種差異促使極圈外圍形成了一圈強勁的西風,環繞在極地周圍,它被稱之爲西風急流。西風急流就像 " 圍欄 " 一樣,約束着極地的冷空氣。如上圖所示,穩定的極渦被強大的西風急流限制在北極地區,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地區增溫速度是全球的 2-3 倍。北極地區增溫,與中低緯度氣溫差減弱,難以維持強大的西風急流,極渦内的冷空氣變得 " 躁動不安 ",更容易分裂南下。北極來的冷空氣,其溫度遠遠低于我們生活的中低緯度地區,由此便形成如下圖般的故事線,多次出現的寒潮天氣讓我們感到 " 冷冷冷 "。
根據曆史數據統計分析,厄爾尼諾背景下我國冬季氣溫總體偏暖,但階段性冷空氣活動較爲頻繁,也就是說冷暖起伏比較明顯。
但是,冷空氣過程強度不僅僅受厄爾尼諾影響,也與北極渦旋的分裂和中高緯西風帶的擾動也有很大關系。今年 12 月中旬以來,北極渦旋分裂爲雙中心,分别位于格陵蘭島和西伯利亞上空。伴随着歐亞上空西風帶的劇烈扭曲,西伯利亞高壓異常增強,我國大部地區由前期盛行偏南風轉爲偏北風,冷空氣南下,導緻氣溫驟降。
另一方面,厄爾尼諾激發的菲律賓異常反氣旋将熱帶水汽向我國大陸地區輸送,因此來自中高緯的寒潮過程配合來自低緯的豐沛水汽條件,導緻我國中東部出現較大範圍的降雪過程。此外,地面積雪造成的晴空反照率增加也使得後期回溫較慢。
中國是氣候變化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雖然增溫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極端寒潮強度并未減弱,強冷空氣或寒潮影響範圍增大。例如:2020 年 2 月 14-17 日,全國型寒潮過程影響我國,大部地區出現 8~12 ℃的降溫,局地降溫 18 ℃以上;東北、華北東部、黃淮等地出現降雪(雨)天氣,吉林省有 7 站最大積雪深度超過 40 厘米;廣東、廣西等地出現大雨或暴雨,多省出現冰雹、大風、雷電、道路結冰等災害性天氣。
備注:
極地渦旋(Polar Vortex)簡稱極渦,是極地高空冷性大型渦旋系統,是極區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其位置、強度以及移動不僅對極區,而且對高緯地區的天氣都有明顯影響。在北極地區,這一巨大極地渦旋的中心位置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北部地區以及加拿大海岸外巴芬島上空。極地是地球的冷極,也是大氣的冷源,因而在極地低空形成冷性高壓,在極地上空則形成冷性低壓。在北半球從上空俯瞰,極渦也是一個逆時針旋轉的渦旋。它的外圍是速度很快的西風氣流,在最爲理想的情況下,北極渦旋穩定在北極地區,這裏的極寒空氣也被鎖定在渦旋當中。當北極渦旋夠強,能夠穩定待在北極時,北半球中緯度地區也基本不會遭受強冷空氣的侵襲。一旦北極渦旋減弱,西風帶上出現大的起伏波動,暖空氣就會趁機北上搶占極地,極渦一方面可能會分裂出若幹個冷中心,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被迫南下尋找出路,這一來也順便把極寒的冷空氣帶給了中緯度地區,寒潮天氣随之到來。
來源|國家氣候中心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