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東北叙事的影視劇上大分。
前有《人世間》《隐秘的角落》,後有《漫長的季節》。
一口大碴子味的東北話,是誰的鄉音回憶,又是誰的歡樂源泉。
劇中跌宕起伏的歲月變遷,又戳中了哪些人的時代眼淚。
《漫長的季節》截圖
有人笑稱:這是東北文藝複興。
但該說不說,東北真的是年代劇創作的沃土。
最近,又出了一部新的。
嘎嘎樂,哇哇哭。
剛剛 8.7 分高分完結,今天想聊聊它。
「父輩的榮耀」
A LONG WAY HOME
2023.8.27
導演康洪雷。
曾拍出過《我的團長我的團》、《士兵突擊》、《我們的法蘭西歲月》等多部 9 分以上劇作,是觀衆心裏的 " 品質保障 "。
演員也是老戲骨搭配新生代。
郭濤 + 劉琳 + 張晚意。
前兩位不用多說,《父母愛情》時就搭檔過兄妹。
這次合作飾演的是夫妻,但别擔心,完全不會串戲。
張晚意,第一個出圈的角色應該是《覺醒年代》裏的陳延年。
劇中最後他浴血赤足奔赴刑場時的回眸,令人印象極深。
這次,康導一改往日的熱烈和澎湃。
而是用輕柔的筆觸,緩慢地引領觀衆走進 90 年代的東北林場。
東北林場
東北林場,千裏林海,萬傾松濤,這裏年平均氣溫零度以下,卻能産出上好的木材。
每年冬季,是砍伐林木的好季節。
自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作爲共和國長子的東北,爲了支援全國建設,一車一車的木材被運往全國各地。
僅 1953-1987 年的 30 餘年間,黑龍江省共調出木材 2.69 億立方米,60 年來累計提供了全國占 1/3 的木材。(數據來源:《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曆史資料彙編(1949-1989)》、《國史網》等)
倒下的是一棵棵樹,建設起的是鐵路、是大橋、是高樓,是一座座現代化都市。
正如老舍先生的《林海》裏的一句話:有幾個省市的建設與興安嶺完全沒有關系呢?
《父輩的榮耀》中在開頭也拍出了真實的伐樹鏡頭。
據導演采訪所說,全劇組主創在開拍前曾深入吉林林區體驗。
到最基層林業工人的實地生活,又請了當地老林業工人做了培訓教學。
但或許是電視劇的美化,抑或是不同林場的現代化程度不同。
真實的伐樹生産環境,要比劇中再艱苦許多。
獨立導演于廣義曾拍過一部紀錄片《木幫》。
真實記錄了 2004 年冬天,禁伐令前,黑龍江五常市一群伐木工人最後一次進到冰天雪地的山裏伐木的故事。
圖源:網絡
紀錄片的鏡頭和那片土地上一樣,原始、生猛。
由于拖拉機無法開到山上,成噸重的木材隻能套馬匹向下拖,雪地極滑,稍不注意人馬就會紮到林子裏。
看到時根本無法惋惜林木或牲畜,隻是覺得人如草芥,活着好難。
《木幫》截圖
普通工人未必知道在爲國家建設做貢獻,隻是知道伐木,能掙錢。
但樹也并非取之不竭,開采要節制,人員要控制。
林業改革迫在眉睫,但對于林業工人來說,這是巨大的沖擊。
顧家的兒女
提到東北年代劇," 下崗 " 是避不開的兩個字。
央視 1999 年春晚小品《打氣》,黃宏曾喊出一句口号:
" 咱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
口号很響,但踐行很難。
《父輩的榮耀》一開篇,就是面臨這樣的困境。
1997 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即将過時。
邊河市林業局發不出工資,采伐也用不到如此多人,林場工人必須有人 " 停薪留職 "。
對于個體來說,變化來的太快,泥沙俱下。
所有工人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923 工隊隊長顧長山(郭濤 飾)一拍腦門決定:所有人都上山,拿到的錢平均分。
心是好的,但違反規定。
更糟心的是,出事故了。
工人陳尚友在伐木時,樹倒下的方向不對,搭挂了。
陳尚友避無可避,幾乎瞬間被砸身亡。
陳爸去世,陳媽一心外出廣深打工,獨留兒子陳興傑(張晚意飾)一人在家。
飯也不會做,火也生不着,還得複習準備高考,稍不注意就差點把家燒了。
于是被顧爸(顧長山)撿回了家。
自此,顧家就開始了撿孩子之路。
另一個工友梁富寬,他媳婦當年爲了躲計劃生育,把小女兒鳳勤留在了老家山東,再嫁于他。
可如今下崗潮席卷全國,老家親人養不起鳳勤,她隻能來投奔親媽。
但梁富寬擔心現在正值下崗确定人選的關鍵時刻,怕鳳勤成爲自己的把柄,死活不認。
甚至在半夜和媳婦吵架口不擇言要賣掉鳳勤。
于是鳳勤和家裏決裂,稀裏糊塗的到了顧爸家,顧爸也就多了個閨女。
還有個工友劉玉良,私自倒賣野生動物,進去了。
更吓人的是,進去後一查證,身上還背着命案,這下完了,出不來了。
留下個孩子劉自強沒人養,顧爸又又又撿回來了。
再加上顧家媽媽那存花(劉琳飾),大兒子顧兆成,小兒子顧兆喜,顧爸的師傅宋爺爺。
一個特殊的八口之家就這樣組成了。
家裏,存花媽媽打理的井井有條。
但家外,顧爸還是要盡快确定下崗名單。
他猶豫苦惱,他想兩全其美,他帶頭下崗,他想讓所有工友都不丢掉鐵飯碗。
但工友們理解他嗎?
不!
下崗名單出來後,往日熱情的鄰裏,都來當面陰陽他。
甚至有人匿名舉報他。
當然查證後顧爸是清白的,可卻害的大兒子兆成政審沒通過,當兵夢破滅。
老好人沒好報。
《父輩的榮耀》就是身處這樣一個時代。
鄉裏鄉親都是淳樸的。
會無條件幫别人養孩子,會在兆喜受傷用錢時,舉全村之力籌出醫藥費。
會在興傑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之際,舉全村之力籌集學費。
鄉裏鄉親也是算計的。
會爲了一個崗位名額互相耍心眼,會爲了多分幾平房子,大吵大鬧到鄰裏不安。
人性很複雜,在時代的浪潮中更是如此,關關難過關關過。
但這些都不是最戳中我的。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畫面,是存花媽媽的一次爆發。
顧爸給興傑和鳳勤買了雙新鞋,興傑先是推诿給大哥,後穿上鞋了要給錢。
存花媽媽一下就爆發了:你們一個個把這當家了嗎?
大哥兆成是存花和前夫的兒子,在家裏又是長子,總是幹的多說的少。
興傑和鳳勤寄人籬下,記着每一筆賬,也搶着幹活。
他們三個會半夜起來填柴火,在竈台間相遇。
這裏的鏡頭很慢,兆成拿柴遞給興傑,興傑遞給鳳勤。
是彼此溫暖,也是薪火相傳。
但這些都是射向存花的子彈。
雖然顧爸收養每個孩子時,存花都會發脾氣。
畢竟誰家也不是大富大貴,養孩子也不是隻給口飯吃就行。
這才是現實。
顧爸當了老好人,但付出最多的是顧爸背後的女人,那存花女士。
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她要精打細算過日子,要照顧每個孩子的情緒。
她自認對每個孩子都視如己出,可孩子們的客氣最傷人。
劉琳老師的演技真的太自然了,存花媽媽配享太廟!
劇中的服化道也非常還原,就是記憶中 90 年代東北農村的樣子。
比如工人們去上山伐木的軍大衣,真的很 光頭強 還原。
大通鋪火炕,陶瓷臉盆,大池子澡堂,白雪皚皚下冒着白煙的煙筒平房。
外屋地廚房,炕桌吃飯,鄰居串門,還有去海南買房 …
再加上全劇标準的東北話。
郭濤老師的東北話是和王雲學的(《鄉村愛情》)。
有些詞恐怕外出多年的東北人都得靠翻譯。
特别是劇中二姨和梁富寬幹架,簡直二人轉小劇場。
下面插播一場東北話等級考試——
二字:嘎哈,嘎咕,刺撓。
三字:面子矮(n ǎ i),燎鍋底 er,老鼻子。
四字:羅鍋八相,捂了嚎瘋,毛愣三光,吵吵把火,吭哧癟肚,喪眉搭眼,老眉咔哧眼。
歡迎評論區回答,也歡迎東北人出題。
東北叙事
說回劇集。
整部劇就是由顧長山家的一個點展開到三道溝的一條線,再到邊河市的一個面。
不疾不徐,娓娓道來二十年間,下崗後的林業人如何自救和傳承的故事。
老一輩把這一切都歸咎于 " 山神爺動怒 "。
樹砍得多了,沒給後輩留下福。
于是,宋爺爺退休後一直在種樹,砍了多少,就種多少。
中年一輩下山轉型,女的學美發,男的幹工地,閑時一起上山采山貨。
活人不會被尿憋死,有手有腳的人總不會餓死,這是東北人一直以來的豁達和樂觀。
就像今年各地洪水,短視頻平台上受災的人們全都愁眉苦臉,隻有東北人在大水中光着腳撈魚。
再用上揚的東北口音說一句:那咋辦啊?
圖源網絡
這也是《父輩的榮耀》和其他講述下崗潮影視劇不同的地方。
在這裏,即使有無奈和迷茫,但也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而小一輩,就是生命力。
他們中有堅定的守山人,如顧兆成。
用腳步丈量山林的每一寸,記錄野生動植物的成長,培育次生林。
他們有走出去又回來的大學生,如陳興傑和梁鳳勤。
一個在家鄉辦企業搞創收,一個進政府操盤森林規劃。
正如那句話:讀書不是爲了逃離貧困的家鄉,而是爲了更好地建設家鄉。
就像《去有風的地方》裏面的謝之遙,辭掉北京的高薪投行工作,回到大理發展當地文旅。
很理想主義,有點不切實際,但非常令人敬佩。
振興東北還缺很多謝之遙、陳興傑、梁鳳勤。
上半年淄博燒烤爆火,多少人喊話東北燒烤,但最後也沒濺出一絲水花。
整個東北就像劇中退休的顧長山一樣,每每遙望當年的輝煌,卻對眼前新興的一切力不從心。
正如我們。
總是對東北這個曾經優等生的一蹶不振耿耿于懷,對 " 投資不過山海關 " 這句玩笑話難以釋懷。
好在多了很多影視劇、自媒體,不遺餘力地宣傳着東北的文旅,東北人的幽默熱情。
隻是希望有一天,東北人不必再用幽默塗抹悲傷的底色。
我們都希望它能真正的複興,不止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