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新立場 NewPosition
2023 年 3 月 29 日,金山雲發布了 2022Q4 及全年業績報告。
财報數據顯示,整個 2022 财年金山雲營收共 81.8 億元人民币,相較于 2021 年的 90.6 億元人民币同比降低 9.7%。這也是金山雲曆史上第一次出現全年營收下滑的情況。财報裏給出的理由是,公司主動縮減了公有雲業務裏分發服務的規模,同時在行業雲業務方面進行了更加嚴格的項目篩選。
上述方向的調整從長期價值的角度來看,确實有其合理性,因爲像 CDN 這類業務産品同質化嚴重,因而競争激烈利潤微薄。這種調整使得金山雲去年的營收成本降低了 11%,略微優于營收的整體降幅,并導緻報告期内的毛利率從 3.9% 提到了 5.3%。
但盡管如此,金山雲在 2022 财年還是錄得了 26.9 億元人民币的淨虧損,相較于 2021 财年的 15.9 億元大幅增長了 69%。這一部分是因爲收購 Camelot 的費用攤銷和港交所上市的一次性開支等,但另一部分則是由于裁員導緻的一般和管理費用的大幅上升,該類别費用從 2021 年的 6.017 億元,增長了超過 90% 至 11.497 億元。
據《科創闆日報》此前報道,金山雲從 2021 年底開始多次啓動人員優化,涉及包括 CDN、市場、銷售、産品和解決方案等多個部門。有員工透露," 從去年 12 月開始,到 2022 年 8 月中旬,整體的裁撤比例接近 50%。"
而如果單看第四季度,金山雲的營收同比下降幅度則是達到了 19.9%,約爲全年整體降幅的兩倍。同時,金山雲 Q4 還錄得了 5.2 億元的淨虧損,對應的 Non-GAAP EBITDA 爲 -2.45 億元。在一季度财報電話會上,CFO 何海建曾說:" 盡管我們仍處于充滿挑戰的宏觀經濟環境中,但我們相信我們有望在 2022 年第四季度實現調整後的 EBITDA 盈虧平衡。"
顯然,希望落空了。
01、公有雲跌倒,行業雲顯老
金山雲的收入主要分成公有雲服務和行業雲服務兩個部分。根據金山雲招股書的介紹,這兩類雲服務共用一套底層的技術能力,但在客戶類型、收入模式和部署方式上有所不同。
其中公有雲業務是爲客戶提供訂閱模式下的标準化産品,服務器資源爲所有客戶共享,基于客戶的使用率和持續時間獲得訂閱收入,按需付費擴容。由于是标準化産品,對于客戶而言能夠有較低的使用和維護成本。
而行業雲業務爲垂直定向的可組合應用程序和業務流程,能夠爲行業場景和流程模型設計整體産品的解決方案,主要面向從事金融服務、公共服務、醫療健康等業務的客戶,通常根據履約完成情況按項目向客戶收取費用。
與公有雲相比,行業雲服務通常是客戶自己負責底層設備及雲資源的運維,因此對金山雲的資本支出要求較低。從 2019 年開始,爲了提高整體毛利率,金山雲一直在促進行業雲服務的收入占比提升。在 2019 年之前,公有雲營收占比一直高達 90% 以上,如今已經下降到 65%。
但在 2022 年,這兩個營收支柱均呈現下滑:公有雲服務下降了 13%,行業雲服務則下降了 2.8%。
公有雲服務營收大降的原因,既有國内雲計算行業整體增速放緩的大環境因素,也是因爲金山雲主動調整了這方面的經營戰略。金山雲的公有雲産品營收裏,CDN 一度占據了其營收的半壁江山。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2019 到 2021 這三年裏,CDN 在總營收中占據的比例分别爲 54.2%、50.5%、43.1%。
然而 CDN 這塊業務雖然規模很大,但利潤率很低,因爲前幾年衆多雲計算廠商和專門的 CDN 服務商在湧入這個市場後曾大打價格戰,堪稱是 IaaS 領域厮殺最激烈的細分賽道。最典型的是 2017 年 12 月,金山雲在宣布完成 D 輪 3 億美元融資後,直接把 CDN 的最大價格降幅拉到了 50%。
但在通過價格戰建立起足夠大的規模優勢之前,金山雲自己先撐不住了。尤其是在上市之後,由于常年依賴 CDN 業務,金山雲一直處于增收不增利的狀态,營收困境暴露得一覽無餘。所以金山雲開始主動縮減 CDN 業務規模,并在後續帶來毛利率的回升和公有雲服務收入的降低。
爲了彌補公有雲收入的降低,金山雲把業務增長的重心放到了行業雲,并在 2021 年 8 月收購了英國企業管理軟件 Camelot(柯萊特),希望進一步打開行業雲的局面。Camelot 的各種行業特定解決方案也直接豐富了金山雲的解決方案組合,補充了金山雲的客戶資源及客戶結構,也提升了金山雲在行業雲領域的競争力。例如,通過整合柯萊特的資源,金山雲已經 100% 覆蓋了 TOP20 銀行客戶。
然而行業雲業務如今才剛剛發力,就驟然見頂(2022 年營收下降 2.8%),使外界對金山雲何時能實現自我造血又多了一層懷疑。
在 29 号的财報電話會上,也有分析師對行業雲業務去年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以及今年能否取得更高的增速提出了問題。管理層的回答承認了去年 Q4 疫情對項目交付造成的阻礙,甚至導緻一些原計劃去年應該交付的項目被推遲到了今年,同時表示疫情放開後對今年行業雲的發展充滿信心。
然而從去年的幾份季報看,行業雲營收的下降并不是個例。例如 2022 第二季度,行業雲收入同比微降了 0.9%, 到 Q3 這個降幅擴大到了 14.4%,到 Q4 又進一步擴大到了 30%。雖然金山雲的管理層在主觀情感上保有信心,但我們從客觀數據上來看,似乎隻能得出金山雲的行業雲業務已經形成了下降趨勢,頗有未壯先老的結論。
02、獨立雲收斂于小廠商
金山雲在 2020 年赴美上市時定的發行價是 17 美元,但其挂牌首日股價上漲就超過 40%,并在幾個月後的 2021 年初突破 70 美元。當時金山雲受到市場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向投資者講了個獨立雲廠商的故事,而納斯達克在這之前還沒有一家來自中國的 " 純雲廠商 "。
說起來其實也很奇怪,雖然 " 獨立雲廠商 " 是個好人設,但讓金山雲來立多少有點讓人出戲。因爲來自金山軟件和小米集團的訂單,在早期構成了金山雲營收的主體,并且直到現在也仍然是關鍵客戶。更何況至今金山軟件持有金山雲 37.4% 的股份,小米持有金山雲 11.82% 的股份,雷軍個人持有金山雲 11.82%,合計股份占比達到六成。
當然,相較于國内頭部幾家大廠在主營業務之外孵化出來的雲計算子公司,金山雲還是要獨立不少。在金山雲看來,獨立的好處是公司不會跟潛在客戶産生業務上的競争關系,因而能獲得更多客戶的信賴。在做雲之初,雷軍也曾提過一個說法,認爲金山雲的成功勝算有八成會來自 "second source+ 現金流 + 生态 + 獨立第三方 "。
不過在《新立場》看來,獨立雲廠商這條路其實跟雲計算這類商業模式是沖突的。任何一種商業模式得以産生并長期維持的核心,是這種商業模式提高了某種業務的效率。具體到雲計算,其效率提升的源頭,是它通過複用底層的軟硬件資源降低了數字化業務的成本。
這可以從雲計算的演化史得到驗證。在國外,是亞馬遜首先創造了雲計算這個商業範式;而在國内,最早吃螃蟹的人也是阿裏巴巴。因爲對購物網站來說,它們對服務器資源的需求呈現出明顯的脈沖效應:" 黑色星期五 " 或者 " 雙十一 " 這樣的購物節時流量負載遠超平時。
這反過來就意味着,沒有上述基礎業務大規模波動做支撐的獨立雲廠商,某種程度上有點先天不足。跟淘寶天貓這種幾百億級别的内部業務需求相比,金山雲能從小米集團或者金山軟件獲得的支持不值一提。關鍵雲計算還是個規模效應顯著的行業,這代表頭部雲廠商襁褓時就有的體量優勢,會在後續得到保持甚至擴大。
雷軍顯然知道這個道理,他曾提到" 就金山雲現在的規模而言,跟世界巨頭還差幾個數量級,所以要盡快做大規模。雲服務公司的規模效應非常明顯,隻有 10 倍以上的規模,金山雲才會在一個比較舒适的位置上,因此做大規模将會是金山雲要面臨的新挑戰。"
但從行業這兩年的發展路徑看,獨立的雲廠商,在國内已經越來越等同于小廠商。
以金山雲爲例。在上市之前的 2017 到 2019 年,其營收分别爲 12.36 億元、22.18 億元和 39.56 億元,2018 年和 2019 年的同比增速分别爲 79.4%、78.3%。而在上市後的 2020 到 2022 年,其營收分别爲 65.8 億元、90.6 億元和 81.8 億元,對應的同比增速分别爲 66.2%、37.8% 和 -9.7%。似乎上市之後,金山雲就開始已經徹底脫離 " 增長 " 這個詞了。
而除金山雲之外,像優刻得、青雲科技等中小雲廠商,也在巨頭競争壓力下出現營收下滑态勢。這既是因爲雲計算市場本身的增速在放緩,也是因爲這些中小雲廠商刻意收縮了自身業務規模,它們希望減少虧損提升業務可持續性。但在雲計算這個行業,規模本身就是坐在牌桌上的前提,放棄了規模,某種意義上就是放棄了未來。
一個悲觀但可以預測的趨勢是,這些中小雲廠商以後的日子會更艱難。
03、寫在最後
在金山雲發布财報的一周前,金山軟件先發布了一份令人大跌眼鏡的财報。
金山軟件 2022 年共實現營收 6.37 億元,同比增長 20%,屬于預期軌道之内。但由于計提了 58.27 億元的投資減值撥備,金山軟件去年淨利潤由盈轉虧。财報顯示,金山軟件母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達 60.48 億元,相比去年 3.95 億元的盈利堪稱滑鐵盧。而導緻金山軟件投資減值的源頭,就是金山雲股價自 2021 年初以來的持續下行。
雷軍在 2013 年 6 月的一次訪談中曾說," 集團層面賭未來十年的,就是金山雲。"
如今十年之期已到,雷軍的這個賭看來又要輸了。從當年 "All in 金山雲 " 之類的表态來看,他對金山雲顯然抱有巨大的期待。而現在的金山雲,即便它滿足不了這樣的期待,起碼也要想辦法避免太扯雷軍的 " 後腿 "。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