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 華人老家大槐樹 "
作者:那日蘇
校稿:朝乾 / 編輯:養樂多
在中國華北,許多家族的族譜、碑文中都有記載,xx 氏祖先,最開始來自于山西洪洞大槐樹或者老鹮窩、老鸹窩。
山西省洪洞縣所在▼
中國古代移民的曆史波瀾壯闊,但也不禁讓人産生懷疑:如此龐大的移民數量,怎麽可能就出現在一個縣裏,還以一棵樹或者一個鳥巢爲根?
"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鹳窩。"
(圖:圖蟲創意)▼
實際上,明代初年洪洞縣移民人數微乎其微,至于坊間盛傳的洪洞縣爲中轉樞紐的觀點,也被後世諸多學者用異常詳實的論據所 " 捶死 "。
那麽這則編纂的民間傳說故事,爲什麽會火遍大江南北,還具體到某一個縣,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洪洞大槐樹景區古訓雲:祖宗雖遠,祭祀須誠
(圖:圖蟲創意)▼
白骨露于野,千裏無雞鳴
古代社會,土地的人口承載能力遠不及今天的工業社會。限制人口突破1 億大關的,不是生育政策,而是戰亂、饑荒、疫病。
元朝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 年)統計,全國有納賦戶1340 萬餘戶。加上那些不納稅的僧尼、流民、黑戶,根據現代學者吳松弟、趙文林等人的估計,那時元朝人口大約有8500 萬。
到元惠宗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 1351 年,元朝人口達到峰值,有約9000 萬。這一年,随着饑荒、瘟疫的流行,元朝人口開始下滑,并引發了由劉福通、韓山童領導的紅巾軍起義。
百姓饑荒,路有白骨,聖上作樂,每日尋歡
(不反才怪 圖:《朱元璋》)▼
從紅巾軍起義到最終朱元璋奪取天下,這中間經曆了十幾年的混亂時期。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明朝共有戶數 1065 萬戶,總人口不到6000 萬。也就是說,在這十幾年間,全國有三分之一的人因戰亂、疫病、饑荒等原因死于非命。
即使在明朝已經建立之後,這個問題也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靖難之役後,永樂二年明廷再度統計全國人口,這時全國共有 968 萬戶,人口堪堪 5000 萬。
大意:中原耕桑之地都要荒了,會影響到國庫
快點搞一批人來中原種田!
根據《元史 · 五行志》記載,元末每年都會出現較大的水患。至正二年 " 六月癸醜,濟南山水暴漲,沖東西二關……漂沒上下居民千餘家,溺死者無算。" 伴随而來的蝗災、饑荒與瘟疫更是元末明初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
人口銳減、土地荒蕪、流民問題嚴重,這是明初主要的社會問題。爲了将流民固定在土地上,同時也爲了緩和社會矛盾。明代朱元璋、朱棣父子兩朝,進行了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官方人口遷移活動。
不全來自山西
明代官方人口遷移活動也分三個體系。一個是像曆朝曆代那樣駐軍屯田,設立邊疆衛所。
其二是在南方進行的 " 趕苗置業,犁庭掃穴 " 的大規模移民活動,驅逐苗民、開墾荒地,爲國家解決稅源和流民問題,比如 " 江西填湖廣 ",将人口從地狹人稠的江西遷出,安置在地廣人稀的兩湖地區。
比如湘西、貴州一帶的廣大山區、河谷
其實是在明朝才真正實現多方面漢化的
這和大量的漢族人口駐軍屯田分不開▼
遷山西之民填河北空虛的洪武、永樂大移民,也值得一說。洪武、永樂兩朝,想要充實北方人口,最先想到的就是遷移人口入華北。
移來移去,真就五百年前是一家呗
根據史料記載,明初内遷的移民來源,以太原、平陽兩府爲主力,澤、潞、遼、汾、沁等州府也有遷出,洪洞的名字并沒出現在主力地名中。《明洪武實錄》中還記錄有 " 大将軍徐達等師至朔州,徙其邊民入居内地。"
其實元末明初,山西發生的戰亂并不比其他地區少,
能留下這麽多人口是由于一個特殊曆史事件
澤、潞、遼、汾、沁這些地名可能看着陌生
其實都是山西南部、東南部的地方,下圖▼
所以明初的大移民中,遷移的人口是從山西全境及其他省份征調的,甚至不是都來自山西。那爲什麽許多家族的族譜當中,都記載有洪洞縣大槐樹、老鹮窩字樣,成爲了中原移民的集體記憶了呢?
當然不是現在大家能看到的這棵大槐樹
真正的大槐樹早就沒了,這棵是 ... 雕像
想象力重構曆史記憶
研究中國曆史,族譜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資料,但也是一項需要審慎考慮的資料。許多族譜在修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祖先進行一些想象和美化;小輩另立門戶、新修族譜的事情屢見不鮮,對于前幾代家族史的記憶未必準确;而且族譜是可以不斷續修、重修的,所以流傳至今的族譜不一定就是最初的那個版本。
在今天,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家族留存族譜中,記載先祖來自洪洞大槐樹的非常多。但是在這些地區的家族族譜中,往往不記載具體地名,隻說來自洪洞縣,不說來自 xx 村,這不太符合中國傳統的家譜的記錄方式。
确實,這一地區也是距離山西移民源頭很近的地區▼
而且許多家譜族譜當中,對于遷移緣由的記載各不相同,除了官派移民之外。紅蟲殺人、燕王掃北、躲避闖王等等說法也非常多。有的詳盡,有的簡略,有的雷同,還有的荒誕不經,充滿神話色彩,難以讓人信服。
無論是曆史古迹是否能佐證,還是家譜記載是否靠譜
尋的,念的都不過是那一份跨越時間和地域的宗族親
另外,許多傳說中的地名如大槐樹、老鹮窩、老鹮巷、棗林莊,它們大多出現在清中期後新修的族譜當中。總之越接近于明初移民的時候,這些傳說地名出現的頻率就越低。
所以中原移民來自于大槐樹,這很可能是一個在移民當中流傳甚廣的傳說,在長期傳頌的背景下,慢慢成爲一個人爲塑造的曆史記憶。
口口相傳的曆史附帶了太多主觀色彩
是曆史,也是故事,更是對 " 根 " 的記憶
這個說法也與許多文字記載相吻合,比如河南偃師遊店村的《滑氏族譜》,序言中就寫道:" 未遷之先,祖居山西何地,故鄉尚有何人?熙曰無據。老人相傳,自洪洞大槐樹下遷來。"
這一族來自山西哪裏?故鄉還有親人嗎?這些都沒法考證,隻聽族中老人說,是從洪洞大槐樹遷過來的。
據縣志記載,大槐樹下是官府集中移民,編排隊伍的地方
也因此成爲了代代相傳的 " 祖居之地 "
《滑氏族譜》後面還有一句 " 傳至今日,凡屬遷徙者各族,皆有此說。" 傳到那時候(清中期),這個說法已經被大家普遍接受了。
值得一提的是,與之相似的還有許多民間杜撰的與樹有關的移民傳聞,例如:" 陝西大柳樹 "、" 甘肅大柳樹 "、" 四川大柳樹 "、" 山東大柳樹 "等等等,與衆多 " 柳樹 " 相比,用" 槐樹 " 作爲故事的載體,可謂是民間傳說中的一股 " 清流 "。
古老的大槐樹,隻剩下一個後世立的碑
這種集體記憶的重塑,其實是混亂時代結束之後,人們對于自身歸屬感的強烈需求所導緻。通過一種易于理解的通俗化叙事,将曆史傳說融入現實生活,将自身與周圍人聯系起來,營造出一個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與理解。
時至今日,山西洪洞大槐樹已經從杜撰爲主的故事,變成了一個文化符号,甚至成爲相關地方财政稅收的主力之一了。
華人老家,根祖聖地,5A 景區,進門交費
最後:
參考文獻:
1.《山西洪洞縣 " 大槐樹移民 " 研究》,吳銀龍
2.《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研究》,趙豔華
3.《祖先記憶、家園象征與族群曆史——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趙世瑜
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4%BA%BA%E5%8F%A3%E5%8F%B2#%E5%85%83
* 本文内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