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7845 篇深度好文:3942 字 | 15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一、爲什麽年輕人容易焦慮?
幾個月前媒體說是讓大學生脫去長衫,惹了衆怒。
不過大家注意到沒,當時媒體說的是 2023 級的畢業生,這不,2024 級的也開始找工作了。
數據已經不公布了,不過從網上的言論來看,跟這兩天北方的天氣一樣蕭瑟。
一方面主要也是中國的教育太慘烈了,之前那個妹子聲嘶力竭的搞誓師大會,搞得很多人說她醜,不過絕大部分人還是覺得高考是一道門,心裏提一口氣,闖過去了,跨越階層,實現美好人生,醜啥醜?
前邊的話還沒涼,後邊的大學生就要去打螺絲,瞬間讓很多人充滿了絕望感。
拼盡全力,費盡心機,不惜一切代價上大學,就是爲了去工地?那我爲啥不初中畢業就去,少走七年彎路?爲啥不一步到位,去當保安呢,幾十年的彎路也都省下來了。
其實大家如果平時看 B 站,就能感覺到最近一兩年以來觀念的變化,B 站作爲大學生的主要聚集區,好像一夜之間變成了悲觀的氛圍,前兩年還自信滿滿,到了今年就多多少少有點垂頭喪氣。
原因嘛,不複雜,他們畢業了。
我這段時間也在思考這個問題,"00 後 " 真是比較特殊的一批,第一批畢業生是 2022 年,正好是疫情防控最嚴的一年。
去年很多畢業生後台給我留言,說根本沒法去面試,很多人根本就沒找工作。今年終于解封了,然後就碰上了史上最難找工作的年份。
盡管每年都說那一年是最難就業年,毫無疑問,今年才是。
整個社會被一種悲觀主義的氛圍所籠罩,甚至很多人說不上來到底爲啥悲觀,反正就是悲觀,于是越來越多的人自發加入了 " 不消費不買房,不生孩子不結婚 " 這麽個跨地域宗教。
那爲啥會成這樣呢?有些能說,有些不能說,比如很多人認爲的貧富分化,不遵守勞動法,等等。
不過我還是要說我一直說的那件事,就是貿易。
二、貿易是繁榮的第一性原理
中國最近四十年的迅速崛起,最關鍵的就是因爲我們準确把握住了自己在全球的定位。
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衆多,收入低下。改開的時候,我們的平均收入甚至比菲律賓都低好多,于是在加入 WTO 的時候利用了自己優勢,生産廉價産品闖出了一片天地。
不過發展到現在,我發現不少人慢慢忘了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因爲我們生産的東西能賣得出去。
其實有點基本的生活經驗就知道,你所在的公司能存在,并不一定是你們公司生産了多高級的東西,而是因爲你們生産了别人願意花錢購買的東西。
再直觀點,你創業搞了個公司,這個公司能不能生存壯大,關鍵就是東西能不能賣出去,賣不出去産品的公司毫無意義,遲早要完。
這裏 " 賣出去 " 是關鍵,可能你生産的東西非常 low,可是銷量确實好,你能賺大錢。你生産的東西格調高,可銷量不行,那你也得倒閉。
這就是任正非所說的,華爲的一切成就,都是因爲做了客戶所需要的事。
我們楔入到了全球貿易,生産出來的東西跟别人相比有優勢,所以大家買中國的産品,産品賣出去,回籠了資金,進一步擴大産能,賣更多産品,賺更多錢,然後國力一步步壯大。然後有錢發展基建,搞軍工,搞科技突破。
所以說,與其說中國制造業立國,不如說貿易立國。
很多人在聊那個 " 第一性原理 ",貿易就是繁榮的第一性原理。
生活中也一樣,你混得像不像個人,能不能出人頭地,可能學曆不是最關鍵的,人品也不是,關鍵是你的勞動成果有沒有人願意購買。
别人願意出高價,你就能發财,沒人願意出價,那你再牛 B 也得一直窮下去。
這也是爲啥我們生活中經常能看到有人沒啥文化卻發了大财,博士畢業卻一文不名,關鍵就是能不能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賣上價。
說這話肯定讓很多人不爽,不過大家想想,如果我們生産的東西賣不出去,會發生啥?那就是工廠被自己的庫存和貸款壓爆,最後隻好破産解散。
大家肯定聽過一個詞,叫" 中等收入陷阱 ",說的就是很多國家,比如智利、阿根廷,以及東南亞國家,曆史上都發展出來過自己的工業。
可是到了一定時候,都不約而同出現一個現象,産品賣不出去了,于是制造業企業連環爆炸,最後徹底去工業化。以前也給大家講過,蘇聯工業那麽規模巨大,但是後來産品賣不出去,工廠全部當成廢品折價了。
工業其實非常脆弱,遠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堅挺。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帝國定型:美國的 1890-1900》,裏邊有些話非常有啓發。
扉頁上就寫了一段話,說:
紅利吃盡、産能過剩、老牌列強林立、國内利益集團壟斷…… 1890 年的美國,正面臨内憂外患的局面,然而,這也正是美國崛起關鍵十年的開始。
與以往任何國家都不同,美國走上了一種新型帝國之路。它不直接掠奪海外領土,而是以強大的生産和貿易能力控制世界。
用一句話歸納,美國作爲一個國家是有邊界的,作爲帝國則是無邊界的;這種帝國發展的邏輯不是通常理解的國家邏輯,而是無孔不入的資本邏輯。
大家看出來了吧,簡直就是在說咱們,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其實也是徹底擁抱世界,公平公正地和全世界做生意,把生意做大,讓大家在生意中獲利,這是咱們的出路,也是世界的出路。
美國很明顯也看懂了,現在顯然最想做的事,是把我們趕出它的貿易體系,如果我們正好按照它的意思來,分成兩個陣營鬥争,那基本就是中了它的下懷。
俄羅斯伊朗這些國家根本沒有購買力吃下我國的制造業,大家可以去問問那些工廠主,他們最大的客戶在哪?哪些客戶最好做買賣從不賴賬?
産業蕭條的話,企業更沒錢去搞研發,也就沒啥高薪高科技崗位,根本用不着大學生,就跟伊朗似的,伊朗精英持續流出,因爲待在伊朗也沒事可做。
孔乙己爲啥那麽慘?還不是因爲他耗盡半輩子學到的東西,根本沒人願意購買,隻能去打零工,可是他的身闆打零工實在是沒優勢,讀過書混的還不如個白丁。
事實上如果沒了客戶,也就沒必要研發先進制程的芯片了,因爲那種芯片主要是裝在手機上,到時候沒人買,也沒有海外市場可以占領,研發也沒啥意義了,如果隻是軍用,現在的已經足夠了。
可能有小夥伴說,美國要把我們踢出來,那我們有啥辦法,隻能是跟他幹。
這其實就進了美國的圈套,美國竭力想把中國塑造成一個當初蘇聯那副模樣,會讓所有的貿易夥伴恐懼和擔心,時間長了沒法做買賣了。
所以說關鍵是保持穩定,不卑不亢,你可以不理解我,但是時間會告訴大家我們非常穩定值得信賴,跟我們合作大家都有得賺。
我在之前的文章給大家回顧過,我們經常說的 " 西方國家 ",總覺得好像是一夥的,其實根本不是,歐洲有自己的打算,英國也有自己的,美國的算盤某種程度上又和那些國家矛盾的,而所有國家都是趨利避害的。
之前歐洲把自己的能源命脈交給了俄羅斯,雙方互利互惠,盡管矛盾一堆,但是生意幾乎沒停,美國對這事意見非常大,可是也沒辦法。
直到俄烏沖突爆發,給了别人口舌,能源貿易徹底中斷,後來物理上被炸了,現在這個環境也沒法修複,如今俄羅斯和歐洲也就徹底沒了共同利益,雙方劍拔弩張。
但是我們還有共同利益,目測在接下來很多年裏依舊可以保持貿易的旺盛。
當然了,前提是我們繼續保持改革開放,繼續以貿易爲主導,不惹事不怕事,慢慢來,經濟有好有壞,總是周期性波動,但是最後總能好起來,關鍵是不要跟世界脫鈎。
三、勸年輕人脫下長衫,
不如穩信心、搞發展
至于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問題,從側面也能看出來,我國對貿易的依賴非常重,市場稍微有點蕭條,上千萬人的生計也就成了問題。
找工作困難,生活處處碰壁,大學時期形成的對國家的自豪感和信任感一夜之間蕩然無存,鐵杆粉紅也變成了恨國黨。
改善大學生就業什麽的,沒啥快捷辦法,隻能是繼續穩定發展,給足大家穩定的預期,大家肯投資敢投資,肯消費敢消費,工作崗位自然出來了。
最可怕的事就是預期不明,大家不敢投資工廠,不敢花錢,崗位變少,悲觀預期進一步席卷剩下的人,更加不消費,進一步螺旋下滑。
此外大學生又跟農民工不一樣,大學生的工作崗位往往需要更複雜的預期。
比如前些年計算機系大火,畢業生工作特别好找,并不是互聯網大廠需要那麽多人維持運營,而是他們覺得未來會更好,所以投入大量資金搞研發,這些錢變成了畢業生的工資,讓計算機系的畢業生體會到了一種靠大學改變命運的感覺。
這兩年互聯網公司砍掉了 " 預期産業 ",也就是不再爲 " 可能性 " 打錢,計算機專業立刻現了原型。
其他行業也一樣,如果足夠成熟,根本用不着什麽高學曆研究型人才,基于 " 可能性 " 研發的行業才需要人才。但是這種長期投資更需要穩定預期。
就好像你本來想雇幾個高學曆搞個十年後能獲利的研究,但是對未來不确定,你準備等等再看,然後不投資了,工作崗位也就消失了。
絕大部分研發完全是存在于預期裏的東西。
隻要大家覺得未來不會發生巨變,每個人都會自然而然地去追求财富,富人會通過投資把錢變多,大學生會努力去提升自己賺更多的錢,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根本不需要去做什麽規劃。
最可怕的事就是大家不知道将來會發生啥,不投資不消費,工作崗位不增加,也沒有研究型崗位,大學生的知識沒啥用武之地,雇主也不會爲了他們的學曆支付工資,找不到工作,那隻能是勸大學生去做初中畢業生做的事了。
而且這種預期會被加強,大家别忘了,接下來每年我們都有上千萬畢業生,還有每年兩千萬的退休老人。
稍微有點常識就知道,中國 80% 的崗位是民營企業提供的。
我知道大家都想進體制,不過最後的結果必然是絕大部分人得去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繁榮,大部分人才能過得好,民營衰退,一堆人就找不到工作,這幾乎是鐵律。
此外中國 65% 的城市化率,這麽高的城市化率,除了貿易和分工,根本沒法養活這麽多人。這就是接下來中國的底色,啥都改變不了了。
所以這時候最關鍵的,媒體應該做的不是勸年輕人脫下長衫,而是重申共識,關于城市化,市場經濟,貿易,民營經濟的共識。
讓大家意識到将來會越來越好,意識到國家會穩定發展,所有人充滿信心,投資和消費上來了,崗位自然而然也就出來了。
信心比金子珍貴,因爲金子不會變出更多的金子,信心卻可以。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