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來了,但跟沒來差不多。
日前美國回收公司 SellCell 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近半數 iPhone 用戶在購機時,會将設備是否支持 AI 功能視爲重要因素,但 73% 的用戶在購買了 iPhone 後,又發現 Apple Intelligence 帶來的體驗提升微乎其微。
SellCell 還強調,三星手機用戶中,僅有 23.7% 的人認爲 AI 功能很重要,且對于 AI 功能不滿意的用戶比例高達 87%。
在手機廠商紛紛将大模型融入系統底層,各類 AI App 層出不窮的今天,AI 技術的普及似乎并沒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太多改變,AI 手機似乎暫時也還無法成爲用戶換機的推動力。
雷科技的小夥伴使用 AI 大模型的頻率非常高,其中部分同事訂閱了 ChatGPT 會員,小雷則開通了 WPS AI 會員,曾開通過文心一言會員,現階段最常用的 AI 大模型是豆包,利用 AI 大模型作圖、檢查文章錯别字,可以大幅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
AI 大模型也在朝着辦公方向發展,加入了數據分析、學術搜索、解題答疑、編寫代碼、視頻腳本生成等智能體和功能。然而,這些功能的使用場景基本在 PC 端,屏幕小、沒有鼠标和鍵盤的手機使用 AI 大模型辦公,難免會有些不便。
(圖源:豆包 AI 生成)
倒不是說沒有用戶需要使用手機處理工作,之前小雷撰寫的一篇 AI 大模型橫評文章,雷科技微信公衆号評論區就有 " 打工人 " 表示自己有用手機處理工作任務的需求,希望小雷做一期手機端 AI 大模型橫評的文章。
不過此類用戶畢竟是少數,SellCell 在調查報告中指出,在 Apple Intelligence 的衆多 AI 功能中,隻有寫作工具和通知摘要兩項功能的使用率較高,超過 50% 的受訪者曾體驗過這兩項功能。優先消息、照片清理、智能回複等功能的使用率一般,照片自然語言搜索和轉錄摘要兩大功能,體驗過的受訪者不到 15%。
該調研收集的數據僅僅是 " 體驗過 ",而非經常用,不少受訪者直言,這些 AI 功能根本不實用,還有少數用戶擔心隐私問題和準确性。好奇心得到滿足後,手機端 AI 功能的使用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手機端 AI 功能給人的感覺是以 PC 端的理念進行開發,各大廠商的産品加入了大量辦公功能,可以總結 PPT 和文檔、編寫内容、通話摘要,卻忽視了大多數用戶并不需要這些功能。就拿國内呼聲極高的通話摘要來說,有幾個人日常打電話會使用該功能,隻有經常談生意的企業管理層,才需要該功能保留證據和提取重要内容。
到目前爲止,AI 大模型能夠發揮出最大作用的場景,依然是 PC 端 + 辦公。AI 企業也認識到了該問題,文心大模型的會員開通選項中,甚至單獨列出了網頁端會員,而手機端會員不能單獨開通,而且雙端會員連續包月隻比網頁端會員貴 5 元。
(圖源:文心一言截圖)
今年 8 月 ITBEAR 在報告中指出,升級手機時消費者更關注電池壽命、存儲空間和相機三項因素,對于 AI 功能則顯得頗爲冷淡。哪怕在對于 AI 功能接受度較高的 Z 世代(1995 年到 2009 年出生的一代人),也僅有 20% 的消費者期待 AI 功能。國内不少網友至今仍認爲,AI 大模型與元宇宙、區塊鏈沒什麽區别,隻是一次泡沫而已。
綜合兩份報告不難看出,僅有部分 iPhone 用戶較爲重視 AI,安卓用戶普遍認爲 AI 功能不重要。市場給出了答案,難題已擺在手機廠商的面前,AI 大模型到底該朝什麽方向發展?
盡管手機廠商開發的 AI 功能,不少圍繞工作場景,但仍有許多企業推出了可以改善我們用機體驗的功能,例如拍照 AI 消除、語音指令跨層級調用 App 等。
手機端各類 App 極多,不一定非要用手機原生 App。就 AI 大模型綜合應用而言,手機廠商推出的 AI 大模型功能豐富度,其實不如豆包、文小言、訊飛星火等專業 AI App。
手機廠商所具有的優勢,在于能夠将 AI 大模型融入底層,更方便調用手機的功能或跨層級控制第三方 App 和打造端側大模型。如榮耀 Magic 7 系列所加入的一句話關閉微信自動續費功能,就直擊用戶痛點。至于點外賣,其實 AI 未必好用,很多時候我們點外賣時并沒有想好該吃什麽,可能需要挑選 " 逛逛 ";到達新環境後,又可能需要重新設置地址;有時候還會想着看看店鋪優惠情況,羊毛不薅白不薅。
小雷認爲,手機端 AI 大模型不一定要有多麽豐富的功能,但一定要盡量貼合用戶的需求,打造類似于照片消除這樣的殺手锏功能。另外,不少網友不敢用 AI 大模型,是因爲擔心洩露隐私,手機廠商都在部署端側 AI 大模型,可利用用戶本地數據訓練 AI 助手,避免隐私信息被上傳。
(圖源:豆包 AI 生成)
除了手機本體的應用,手機端 AI 大模型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在于對智能生态的控制。近期一位小米用戶就展示了自己的日常,米家門鎖出門上鎖後,小米 SU7 就自動開啓了加熱,人走到停車場,車内也加熱到了體感舒适溫度,手機 " 随身 " 的優勢讓它可以成爲智能個人助理以及個人數字 ID。
與 PC 相比,體積小、屏幕小、性能弱的手機,能夠處理的任務本就少一些,不必一股腦圍繞工作場景去下功夫,畢竟目前 PC 才是真正的 " 生産力工具 ",打工人幹活都在 PC 上。AI 手機可以圍繞生活娛樂場景,打造更多殺手锏應用,比如根據用戶的習慣,智能推薦家用電器設置、飲食、戶外運動地點和路線等,做到真正懂用戶。
在消費者眼中,手機與 PC 本就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設備,手機用于個人通訊、生活、娛樂場景,電腦則适合辦公場景。
少數用戶需要在手機端處理工作,手機廠商推出的大折疊和三折疊手機,就比較适合移動辦公,但不能因部分用戶的需求就本末倒置。
因此,PC 端 AI 要做好生産力工具和工作等專業場景,手機端 AI 則要做好娛樂生活場景,打造好端側大模型,結合用戶的使用習慣,提供更加智能和便捷的服務。
問題在于,若無專業化場景,用戶未必願意爲 AI 功能付費。在 SellCell 的調查中,隻有 11.6% 的 iPhone 用戶和 4% 的三星用戶願意爲 AI 功能付費。無論是手機端還是 PC 端,AI 大模型都存在相同的問題,除專業化場景外,願意付費的用戶并不多。
(圖源:蘋果)
哪怕是号稱付費用戶超過百萬的 OpenAI,實際上大多數用戶來自面向中大型企業的 Enterprise 服務、面向小型團隊的 Team 訂閱,以及特供給大學的 ChatGPT Edu 等 B 端場景。
各大 AI 公司在 PC 端已針對專業辦公場景傾力打造相關功能,并開發出了專用于音頻生成、視頻生成、繪圖、視頻剪輯的 AI 大模型。比如豆包、Kimi、文小言等 AI 大模型就在力推 PC 版,隻因 PC 端專業場景下用戶使用 AI 需求更強烈、付費意願更高。
手機端不适合高強度辦公。以用戶生活娛樂習慣爲基礎,以跨層級調用 App 爲核心功能,将手機打造成随身個人 AI 設備,再融合更多智能家居乃至智能汽車生态,或許才是手機端 AI 大模型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