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 暢
編輯 | 韓忠強
運營 | 劉 珊
海底撈 CEO 楊利娟,在上任滿一年後,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業績答卷,而自己也因豐厚的回報,成爲了人人羨慕的打工人。
4 月 26 日,海底撈公布了最新年報:2023 年,海底撈營收增長 33.6% 至 414.5 億元,淨利潤增長 174.8% 至 45 億元。持股 3.68% 的楊利娟,将一次性拿到 1.49 億元的分紅;與此同時,她在 2023 年還獲得了近 1500 萬元的年薪。
此前,由于老闆張勇的激進判斷,海底撈在 2021 年吃下了 40 多億的巨虧苦果。危急之下,楊利娟臨危受命,接下攤子,迅速開啓了對海底撈的 " 内部大整頓 "。
2021 年至 2023 年,358 家經營不善的海底撈餐廳宣告關門歇業,爲公司舍去了拖累。與此同時,楊利娟鼓勵員工動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向店内拉客,演唱會免費大巴車拉客、夜市擺攤、一年更新了 300 多款菜品……
面對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海底撈也試圖用更便宜的價格留住消費者,整體人均消費從 2020 年的 110.1 元降至 2023 年的 99.1 元,達到近七年最低水平。
" 救火隊長 " 臨危受命2020 年,是屬于不少餐飲人的蟄伏時刻。壓縮一切開支活下去,是最明智的選擇。
海底撈卻是異類。老闆張勇套用巴菲特 " 别人恐懼我貪婪 " 的思路,認爲這是一次逆勢抄底的好機會,不僅沒有養精蓄銳,反而大舉開店。财報顯示,海底撈在 2018 年時,全球門店數量隻有 466 家,2021 年驟增到 1443 家。三年門店多出 977 家,超過了前 20 年開店總和的兩倍。
開店就意味着房租、水電、原材料、人手等的相應投入,而由于客流稀疏——據官方數據,2022 年 3 月至 5 月,公司平均每天有超過 200 家門店暫停堂食,一切開支如同打了水漂,對利潤的損害可想而知。2020 年,海底撈淨利潤從 23 億一下子縮水到 3 億。2021 年,海底撈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41.6 億元的巨額虧損,幾乎把前三年賺到的利潤全虧光了。痛定思痛後,海底撈推出以關店爲主要目的的 " 啄木鳥計劃 ",并于 2022 年 3 月 1 日任命楊利娟爲 CEO,作爲該計劃的執行人,相當于海底撈的救火隊長。
楊利娟通過外部客流量、周邊門店密度以及财務數據三個維度,一家一家進行測算篩選,在她大刀闊斧的改革下,2021 年關閉了 276 家海底撈餐廳、2022 年爲 50 家、2023 年爲 32 家。
關店後,大批相關成本從賬面上消失。據「市界」統計,單是 2022 年,租金、水電、原材料、折舊費用,一年就省了超過 54 億。而餐廳數目減少,雇員人數也随之減少。一年時間内,海底撈雇員從 146584 名減少到 107592 名,這使得員工成本又驟降 37 億元。
2022 年下半年,餐飲消費回暖,海底撈啓動了 " 硬骨頭計劃 ",對部分打入冷宮的店進行重啓接客。2022 年,有 48 家之前關停的餐廳恢複營業,2023 年又有 26 家。
至此,海底撈盲目擴張的步伐,在楊利娟的帶領下完全換了一個風格,變得謹小慎微。
一方面是内部降本,另一方面,海底撈把 " 撈 " 字發揮到極緻。公司把看完演唱會的粉絲們拉來店裏吃火鍋,并嘗試推出了商場試吃、暑期宵夜、露營火鍋、校園火鍋等就餐方式,試圖滲透到年輕人消費場景的方方面面。
2023 年 11 月,海底撈員工以 " 科目三 " 舞蹈的形式與顧客互動,視頻在抖音平台獲得點贊量超 6000 萬,播放量超 50 億次, 爲公司引來一大波流量。
一系列舉動下,2023 年海底撈不僅營收利潤大漲,最能體現餐飲店面生意興旺程度的翻台率,也從 2021 年、2022 年的 3 次 / 天,提升至 2023 年的 3.8 次 / 天。
對應着價格走低,從區域上,三線及以下城市的下沉市場成爲海底撈新的掘金地。截至 2023 年底,海底撈門店數量共計 1374 家,除港澳台的 23 家外,一線、二線、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數量分别爲 232 家,538 家,581 家,一線城市的全年收入貢獻隻有 18.3%,而二線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收入貢獻都接近 40%。
有餐飲人士指出,楊利娟拯救海底撈的過程,其實沿用的是最基本最樸素的邏輯,降本、降價、增加客流。方法雖然簡單粗暴,結果卻是最奏效的。這與她草根出身的經曆有脫不開的關系。
張勇放心,員工服氣在餐飲界,楊利娟的故事頗爲勵志。她被稱爲最牛服務員、張勇帶出的大徒弟。1978 年生人的她,如今 46 歲,起初隻有小學文憑,卻走通了一條從服務員到年薪千萬 CEO 的身份躍遷之路。前提是,她把 29 年的歲月都獻給了海底撈。1994 年,國内第一家海底撈火鍋店在四川簡陽正式開業。彼時,楊利娟隻有 16 歲,正是學知識的年紀,卻因爲要幫家裏的哥哥還債,被迫辍學打工,到簡陽市一家餐館當服務員。如果沒有海底撈創始人張勇的到店光顧,楊利娟以後的人生,很有可能就固定在那個充滿平凡、貧窮色彩的軌道裏了。
張勇注意到,楊利娟雖然年紀不大,但幹活利落,人也機靈,閑聊中他得知,楊利娟一個月的工資隻有 120 元,便開出了一個更高的數字 160 元。楊利娟沒有立即答應,次年,飯店老闆要離開簡陽去外地,楊利娟才沒再繼續幹,轉而入職海底撈當服務員,那一年,她 17 歲。
家中債務并沒有因爲她高出的 20 元工資有所緩解,反而是債主的上門催債讓形勢更差。有一次,楊麗娟爲一筆 800 元的急債,急哭了,張勇用公司的錢幫她解決了這件事,而且當年年底資金照發,沒少楊麗娟一毛錢,楊利娟當即下定決心," 從今往後,海底撈就是我的家 "。
從這之後,楊利娟先後完成了從基層服務員、領班、門店經理的職位轉變。1998 年,張勇交給她一件重任,去西安開店。
南方與北方在飲食口味、服務方式上有很大差别。在異地,而且是異地首店,這對楊利娟來說挑戰不小。她自學打字和電腦系統用來運營門店,靠去電線杆上貼小廣告和大街上拉人來提升客流,和同事一起研究出清油麻辣鍋底以适應當地人口味,讓海底撈在西安市場站穩了腳跟,邁向開向全國的第一步,也讓楊利娟真正進階至管理者身份。
往往,從基層升上來的高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務實。比起擅長紙上談兵的務虛主義,務實主義的經營風格更注重效果而非形式。楊利娟就是這樣的角色,張勇對她放心,員工也都對她很服氣。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一位老員工曾這樣描述," 楊姐的号召力和威望是二十多年來一點一滴沉澱下來的。基本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比得上。"
2018 年,海底撈上市,和張勇一起敲鍾的不是别人,正是将楊利娟。39 歲的她,以首席運營官的身份出現在招股書中。按照海底撈當日收盤的 944 億港币市值計算,楊利娟所持股份價值約 34 億港币(約合 30 億元)。
▲(左:張勇,右:楊利娟)2020 年,楊利娟以 125 億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0 衡昌燒坊 · 胡潤百富榜》第 451 位。2022 年 3 月 1 日,海底撈一條重要人事任命震動餐飲界,楊利娟接替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出任 CEO。同年年報的高級管理層介紹中,楊利娟的位置竄到第二名,排在張勇之後,年薪顯示爲 753.5 萬元,較前一年漲了 96 萬。
4 月 26 日公布的 2023 年年報顯示,楊利娟的薪酬又翻了一倍,達到 1497.8 萬元。這還沒完,基于集團 2023 年的經營情況,海底撈拟派發現金股息每股 0.824 港元(相當于人民币 0.748 元),共計股息約人民币約 40.5 億元。楊利娟持有 3.22% 的股權,通過信托受益人還持有 0.46% 股權,共計 3.68%,以此計算,楊利娟可分得 1.49 億元現金股息。
以後要靠年輕人闖了
用一年多時間,楊利娟短暫救活了海底撈。然而當下,擴張失誤帶給海底撈的陰影還未完全消散。公司股價在 20 港元以下徘徊,不及 2021 年的四分之一,公司市值巅峰時期達 4000 多億港元,如今也隻剩 1000 億港元左右。
▲(海底撈股價走勢圖。來源 / 同花順)
2023 年,雖拼命拉客做到了 3.8 次 / 天的翻台率,但距離楊利娟所說的 "4 次 / 天 " 目标尚存差距,更别說恢複到 2018 年 5 次 / 天的水平。
而整個 2023 年公司賺得 45. 億元淨利潤的前提,是營收達到 414.5 億元,使勁壓縮成本才做到了火鍋賽道利潤率 10% 的平均水平。
對于增收不增利的現象,張勇曾在一次業績溝通會上回應稱,餐飲行業不像互聯網企業那樣,業務範圍越大,成本越低。" 我們餐飲企業開兩家店賺錢,開三家店可能就賠錢。開店多了能增收就不錯了,更可能連增收都沒有。"
一位專注消費投資領域的人士也對「市界」表示,餐飲是個反規模效應的生意,房租和人工都是剛性支出,并不會随着門店數量的增加而降低。往往,餐飲上市公司随着門店管理難度增加、成本飙升,增收不增利等問題接踵而來。" 越擴張,生命期越短,似乎是餐飲業逃不開的宿命。"
而從海底撈曆年财報上也可以看出,其門店一旦出現大幅擴張,淨利潤就會呈現斷崖式反向下滑,甚至是負增長。這一困局,變相把海底撈用擴張換增收的路堵死了。
爲此,楊利娟上任後大約一周年之際,海底撈突然宣布推行加盟特許經營模式,引發廣泛關注。
在提交加盟申請頁面可以看到,海底撈的加盟費用着實不菲,對加盟意向人問卷設定的資産最低檔是 1000 萬。
不少聲音認爲,海底撈開放加盟的真正用意是把營業成本轉嫁給加盟商。" 這背後體現出兩大問題,一是海底撈的賺錢能力觸到天花闆了;二是在火鍋新品類頻出,競争激烈,海底撈急了。" 上述消費投資人士稱。
但他同時表示,一旦開放加盟後,加盟的門店能否維持好服務這一核心競争優勢,對加盟商的績效激勵制度怎麽做,這些都是未知。他還稱," 海底撈服務溢價逐漸失靈、品牌老化是不争的事實。"
《三聯 * 生活周刊》一組調查佐證了這一想法。該媒體就 " 人們爲啥不愛吃海底撈了 " 發起的 1.8 萬人參與的投票中,超 8000 人投給了 " 分量少,性價比低 ",超 6000 人投給了 " 味道一般,火鍋店這麽多,不是非它不可 ",近 1 千人則投給了 " 服務太周全,社恐表示拒絕 " 一項。
海底撈從未放棄對第二增長曲線的探索。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海底撈通過收購和自孵化推出的子品牌不下 10 家,品類五花八門,包括嗨撈火鍋、十八汆 · 京味打鹵面、喬喬的粉、孟小将米線、駱大嫂水餃、五谷三餐、苗師兄香鍋、焰請烤肉舖子等等。但部分品牌隻是昙花一現,剩下的也沒砸出多大水花。2023 年,來自 " 其他餐廳經營 " 的收入占比隻有 0.9%,不及外賣業務的 2.5%。
展望未來,海底撈将發展舉措歸納爲三條:一是持續提升海底撈就餐體驗;二是繼續探索多元化的經營策略,例如品牌挖掘、加盟業态的探索;三是策略性地尋求收購優質資産。這樣的戰略,對于剛讓海底撈回過血的楊利娟來說,是穩的。然而,也是缺乏想象空間的。
2022 年 3 月,與楊利娟同時升任的,還有兩名 80 後高管李瑜和王金平,前者出任海底撈中國大陸地區首席運營官,後者出任港澳台及海外地區首席運營官。公司管理團隊日趨年輕化,與海底撈 2020 年 4 月拟出的 " 接班人計劃 " 息息相關。計劃中,張勇決定在 10 年到 15 年内會退休,海底撈要建立起接班人隊伍的選拔積分制度。張勇和楊利娟等人,會把積分最高的那批人找出來,長時間觀察,擇優錄取。
楊利娟合格地接下了張勇的棒,接下的路,可能要靠年輕人去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