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筆記俠關注我哦~
内容來源:本文來自筆記俠編輯部。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少将
第 7331 篇深度好文:4386 字 | 10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前段時間," 孔乙己文學 " 突然爆火,能成爲現象級的社會熱點,必然是因爲它擊中了某些痛點。
很明顯,這次中了。
畢業即失業、裁員、内卷、996 ……網絡熱詞,往往反應了最真實的社會現象。社會人,壓力大啊!
面對這些,我們該怎麽辦?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2023 年 3 月,最火帶貨主播 " 孔乙己 ",帶火了 " 長衫 "。
在孔乙己身上," 脫不下來的長衫 ",也許并不僅僅意味着,對自我的束縛。
它也代表着一種不妥協。與曾經流行的 " 喪 " 文化、" 躺 " 文化有類似之處:多少人一面自我調侃,一面繼續奮鬥。
脫不脫長衫,是個人選擇。但是,清醒的人,要先看到自己身上的 " 長衫 "。
一、所謂的長衫,我們要不要脫掉?
站着喝酒的,是幹 " 體力活 " 的人,是那個語境裏,社會底層的人。
穿着長衫的,是比較 " 體面闊綽 " 的人,是那個語境裏,社會中層的人。
孔乙己,穿着長衫,卻站着喝酒。多少有點格格不入,有點自我矛盾。
擱不下面子,混迹于底層,又沒能力爬得更高,他就這樣不上不下地卡在階級縫中。
1. 外在的 " 長衫 "
有句古語我很喜歡——得于斯者毀于斯。
句意跟 " 生蚝永遠也想不到,保護他的殼,最後卻成了裝它的碗 " 這句網絡調侃的話差不多。
我們的性格、學曆、資曆、能力等,這些能被别人看到的,都是标簽,都是外在的 " 長衫 "。
這些長衫既成就了我們,幫助我們做好了許多事情。但也禁锢了我們,把我們放在了 " 一個台階 " 上,甚至讓我們 " 下不來 "。
舉個例子,如果一位知名企業家突然去擺地攤,或者去直播間,熱情似火地叫賣産品,那麽一定會引起很多人的讨論。
爲什麽?
因爲他有标簽,他們身上穿着 " 長衫 "。
我們會想,這麽牛 X 的人爲什麽會去擺地攤啊?他不是應該西裝革履,坐在辦公室,對着下屬的彙報或者會議室的 PPT 評頭論足嗎?
又或者,你公司的一名資曆很深的老員工,他突然去做一些 " 新人做的事 ",比如一些入門型基礎型工作,或者掃地打雜。
你看到了,你會怎麽想?
因爲這些打在我們身上的标簽,我們才穿上了這件長衫。
2. 内在的 " 長衫 "
其實,在每個人的大腦裏,也有一件長衫。
隻不過這件長衫,穿在了我們的思想上,别人看不到,而我們自己,也很難脫下來。
内在的長衫,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思考路徑,做事邏輯。
它,根植在我們的意識裏,是我們大腦的算法。所以很難發現。
具體來說,比如思維定勢。
也叫慣性思維,我們總是傾向于用固定的方式,去思考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給你看兩張照片,一張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張照片上的人醜陋、一臉橫肉。
然後對你說,這兩個人中,有一個是全國通緝的罪犯,要讓你指出誰是罪犯,你大概不會猶豫吧?
也就是說,先前形成的知識、經驗、習慣,會使我們形成認知的固定傾向,從而影響後來的分析、判斷。
再比如路徑依賴。
我們總是喜歡沿用過去的經驗、方法、手段,來做事。特别是近兩年,在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很多過去的方法已經不好用了。
以前,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你的酒再香,數字營銷、直播售賣、公域導流、私域轉化、加深鏈接等等,這些你不做嗎?
喜歡杠的人,可能會說,茅台就沒有做。
是的,但是茅台,商品隻是它的一重屬性,它還有藏品屬性、投資品屬性等。你的産品,有嗎?
再比如認知陷阱。
出現一個新觀念,如果它跟我們已有的觀念是相悖的,那我們總是傾向于去抵觸它。
就算是秉承開放式心态的人,他們也會有這種現象,隻不過,他們進行了有意識地控制而已。
這些内在的長衫,平時并不引人注目,但卻直接導緻了我們做事的結果。
換句話說,它更像是我們每個人的 " 幕後黑手 "。某種程度上,我們的行爲都被它們所操縱。
說到這裏,你的腦海中,有沒有浮現這樣的畫面:在你的身後,一個巨大的陰影,若隐若現。
這是好事。
發現了它,我們就可以找到辦法,來脫掉這些 " 長衫 "。
二、脫下長衫,才能更好地生存
2023,我們的生存環境,已經發生劇變。
在 2015 年、2016 年的時候,職場上最流行的模式,就是 " 跳槽 "。
這家公司工資 1W,跳槽到下一家,1.5W,再跳槽,2W。……
買車買房、中産階級、财務自由……自然都不在話下。
所謂的我們這一代人,僅用了 10 年的時間,就積累了相當于父輩一輩子積累的财富。就是這樣。
但是,那時候的環境,江河擴容、水大魚大。
現在,已經變了。
存量博弈、紅利消失、行業地震,水流小了,魚也長不大了。
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以前,伸手接錢;後來,彎腰撿錢;現在,跪地挖錢。
再加上,生成式 AI 如 ChatGPT 的能力一日千裏,機器人逐漸開始大範圍使用。機器人搞定了體力工作,AI 搞定了腦力工作。
我們,有點慌了。
不僅如此,歐美銀行暴雷,國内大廠裁員,35 歲危機。再經過網絡的情緒放大,媒體的話題發酵。
不産生撕裂感和焦慮感,很難。不迷茫,也很難。
但是焦慮歸焦慮,我們還是要回到自身,來讨論一個現實問題——該怎麽辦?
脫掉長衫,不容易。但是,我們不得不脫。
1. 歸零心态
所謂 " 歸零 ",就是空杯、謙虛,就是重新開始。
八九十年代,"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是,現在呢?
2022 年 6 月,東方甄選的知識型直播爆火,很多人這才發現,俞敏洪帶領着新東方,闖進了直播賣貨的賽道。
從教培行業巨震,到新東方關閉學校。從俞敏洪捐贈桌椅,到東方甄選出圈。從教室裏的老師,到鏡頭前的主播。
我們突然發現,俞敏洪所帶領的新東方,成爲了轉型升級的典型,成爲了 " 重新開始 " 的标杆。
他們不沿着舊有的教培,去尋找。而是看到了直播帶貨的機會,就加入。
在環境,充斥着不确定的時候,适時歸零,能讓我們以新的角度,來看待世界。然後,就能找到新方法、看見新思路。
歸零,也是空杯。把杯裏的水倒掉,才能倒入新水。這是爲了學習新知,跟上時代的步伐。
想要時代抛不下你,你就要貼着時代走,黏着時代走。
2. 不斷精進
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對抗外界環境、不确定性,唯一的方法,就是持續學習,不斷精進。
學習這件事,經過無數人的實踐和總結,梳理出了一些有迹可循的方法。
通常來說,我們有 3 種學習方式。
跟事學。多做事,多參與項目,就能多積累技巧和經驗。
跟人學。向上級、導師、同事學習,這是别人拿自己的技巧和經驗,給你看。
跟書學。對哪些知識感興趣,就去閱讀這方面的書籍。
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基本是通過跟事學、跟人學、跟書學,這 3 種維度獲得成長。
剛進公司的時候,周圍都是新事情,你可以從環境中獲得直接的滋養,進步自然特别快。
但在工作了兩三年之後,工作内容慢慢熟了,新東西越來越少,你在事上學的邊際收益越來越低了。
再看人,剛開始你可以跟領導學,後來領導的那幾把刷子你都會了,反而能看到領導很多的不足。
那該怎麽辦呢?
一般有這麽幾個解決方案:升職,挑戰新事情,見更高層次的人;輪崗,換個事情;辭職,換個環境。
這些成長方式雖然有用,但它有一個前提:你隻能賭自己的運氣,誰能接觸到更好的人、更好的事,誰的進步速度更快一點。
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習範圍,其實受到了周圍環境的約束。
如何才能最大化地減少這種約束呢?
第一,學會反思。
反思就是對産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是對一開始的假設進行校正。
我們通常做事的順序是:做出假設→采取行動→産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則是: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反思的好處有 3 個。
發現知識誤區。産生新知識。檢驗新知識使用情況。
我們可以多問問自己:
我過去還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我還聽說過有其他人犯過類似的錯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嗎?
有什麽相關的方法可以應用到這件事情中嗎?
第二,以教爲學。
教别人的過程,表面上是知識輸出,但實際上,還有額外的 3 個價值:
① 因爲要教别人,就會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
② 教别人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
③ 教别人之後,别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第三,刻意練習。
我們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但是很少有人,能自覺地意識到——去思考我們 " 思考的過程 "。
這就好比,人們很難意識到空氣的存在,魚兒很難意識到水的存在。
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我們就可以通過不斷訓練自己,讓新的知識融入我們。
賣油翁,沒啥技巧," 唯手熟爾 "。
當我們已經自然而然時,我們就會成爲 " 新的自己 "。
3. 技能遷移
很多人,尤其是工作了五六年,甚至十年的年輕人,會經常碰到一個問題:如果沒相關行業經驗,能從 0 開始跨到高速發展的行業麽?
還是先講個故事吧,一個傳統行業,房地産的案例。
房地産盛世的時候,好點公司都有自己的内部雜志,帶點宣傳 PR 的意思,也帶點行業研究,内部參考的性質。
招的人,也大多是新聞、中文、經濟等對口專業。
後來房地産業下行了,作爲附屬部門,雜志肯定是邊緣化的。
有幾個年輕人,慢慢感覺這個奔頭不足,然後就思考琢磨,發現:即使是存量市場,這也是一個剛需的龐大市場。
購房者真的缺乏有效信息。比如,判斷哪些城市甚至區,未來更有潛力。
但是到現實購房的時候,很多人的困難更微觀具體,是關于哪個小區,甚至哪個樓層、價格、公攤、學位等種種細節性問題。
而這種需求,其實被滿足得不夠,鏈家有類似服務,但因爲有銷售環節,所以又難免意向性太強,或者過于細節。
所以他們就琢磨着,利用自己以前行業積攢的經驗,認真研究一個城市微觀的房産。
于是就做了個自媒體,提供知識服務、咨詢,然後慢慢做大,開始替房地産公司提供類似信息咨詢的服務,也就這麽做起來了。
你說他們算轉行了嗎?
也算,也不算,對吧。
再說回東方甄選,他們的主播,被稱爲 " 知識型主播 ",正好用上了,每位老師深厚的文化功底。
其他直播間,是直播帶貨。東方甄選,是 " 知識付費 "。
這件事,用一個詞語,可以精準表達——老樹新芽。
也就是說,原有的技能,并不浪費,隻是用了新的方式,讓它能用得上。
或者,通過新的工具,去服務新的人群。
房地産行業不如以前好是事實,但這樣萬億級别的大存量剛需市場,說沒機會肯定是假話。
隻是那種粗放的大開大合的機會變少。" 随手可得的低垂之果沒有了,這是一個高垂之果的年代。"
再比如說,現在大家都說紙媒一塌糊塗,但是自媒體裏做的好的,基本都是傳統媒體裏出來的。
還有前些年,互聯網高速擴張期,PR(公關經理)部門、研究部門、戰略部門去了大量紙媒人、财經記者之類。
換句話說,職業名稱可能變,工作内容可能變,但基本技能,卻是可攜帶、可提升的 " 個人資産 "。技能在,老樹上也能長出新芽。
結語
現在,讓我們梳理一下思路。
我們每個人,都穿了兩件長衫。
一件在外面,是學曆、資曆、能力,這些标簽化的東西。
另一件在思想上,是思維定勢、路徑依賴、認知陷阱,這些别人看不到的,而我們也很難意識到的東西。
想解決,怎麽辦?
歸零心态,不斷精進,技能遷移。
祝願大家,都有美好未來!
參考資料:
1.《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總是來自思維方式》,筆記俠;
2.《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底層思維》,筆記俠;
3.《2022,降低預期,儲糧過冬,靜等春來》,筆記俠。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