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鋼鐵 75 炮 Author 鋼鐵槍炮與細菌
在内燃機驅動的機器統治戰場之前,所有重型武器裝備都需要依靠騾馬來運輸,當時,要制造一門性能先進的野戰火炮,不僅需要強大的工業實力,還與畜牧業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20 世紀初,随着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内燃機技術在戰場上被廣泛應用,野戰火炮運輸的源動力逐漸從騾馬轉變成機動車輛。
在科技不夠發達的亞洲,騾馬運輸依然占據着主流。缺乏重型挽馬的日本,在二戰前,引進法國技術,制造出了同類型火炮中性能數一數二的九零式 75 毫米野戰炮。因爲重量超标,小日子不得不将牽引工具從騾馬升級爲車輛。
九零式 75 毫米野戰炮
1920 年代,舊日本陸軍認識到自己的主力裝備——三八式 75 毫米野炮的性能已經遠遠落後于時代,在努力升級三八式野炮的同時,也在積極尋求開發新型火炮。目标有了,但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制造。小日子們不僅缺乏技術,他們連新式火炮具體該達到什麽樣的性能指标,都搞不清楚。
三八式 75 毫米野炮
日本以前的火炮制造技術,基本上都是來自于德國。一戰後,德國作爲戰敗國,武器發展受到了嚴格的限制,想出口武器,更是難上加難。
小日子們隻好轉變方向,把眼光投向了号稱第一陸軍的法國。法國陸軍此時雖然還抱着 "75 小姐 " 不放,但是國内的軍火公司,搞出的好東西,卻着實不少。
1924 年,日本從法國施耐德公司訂購了一門 75 毫米野戰炮,用于新式火炮的研究,這門 75 毫米野炮,戰鬥全重 1660 公斤,最大射程 14500 米,采用開腳式炮架,射界非常開闊。
施耐德 85 毫米野戰炮
當時,日本陸軍的主力野炮是三八式,在平地上架設火炮時,實際射程隻有 5800 米,施耐德火炮是它的兩倍還多,不過重量也增加了近一倍。
經過兩年的測試研究,日本陸軍技術本部終于制定出了新式火炮的性能指标。戰鬥全重 1400 公斤,行列全重 2000 公斤,最大射程 13000 米。
這個重量指标完全是自欺欺人。小日子當時正在搞的 " 三八式野炮改型 ",在戰鬥全重隻有 1122 公斤的情況下,行列全重就已經有 1900 公斤了。新式野炮的戰鬥全重比它重了将近 300 公斤,行列全重怎麽可能才有 2000 公斤?
行列全重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火炮、前車、前車上運輸的炮彈以及坐在前車和炮車上的 5 名炮手。前車的重量都差不多,要想降低重量,隻能讓炮手從車上下來,徒步行軍。
一組六匹歐洲挽馬能拉得動 2000 公斤。但要讓日本馬來拉,就有點勉爲其難了。三八式野炮的 1700 公斤行列全重,已經是日本馬的極限了。
騾馬拉車示意圖
其實日本并不是沒有明白人,陸軍參謀本部的鈴木少将表示,新式火炮太重了,如果要在中國東北地區作戰,肯定會出現機動困難的問題。
但決策層執意認爲,開發遠射程的野炮非常必要。他們的觀點是,在日俄戰争期間,日本就是過分強調火炮的輕便性,導緻性能相比于俄國火炮有一定的差距。
在可見的未來,如果在中國東北地區再次和俄國人發生沖突,他們需要一種射程更遠的火炮來對抗蘇聯紅軍。
确定火炮的技術參數後,日本開始着手開發新式火炮。由于工業實力不足,他們最終不得不從法國施耐德公司引進相關技術。
新式野炮的開發工作始于 1928 年,在 1930 年推出樣炮,開始測試,于 1932 年正式定型。火炮以皇紀 2590 年(1930 年)命名爲九零式 75 毫米野戰炮。
九零式 75 毫米野戰炮,戰鬥全重爲 1400 公斤,行列全重爲虛假的 2000 公斤,身管長度爲 38 倍口徑,炮口初速 683 米每秒,最大射程 13890 米。俯仰角 -8 度到 43 度,左右射界各 25 度。
相比于日本的前代火炮,主要的改進有以下幾點:
火炮的炮管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自緊工藝,這大大增強了結構強度和耐久性,提高了抗壓能力并延長了使用壽命。理論上,相比三八式野炮,九零式能夠在快速射擊時堅持更長時間。
九零式采用開腳式炮架,火炮的俯仰角和左右射界更加靈活。
駐退複進機從德式的彈簧式升級成法式液氣壓式,穩定性更好,承壓力更強。
野炮安裝了炮口制退器,能夠有效減輕後坐力,并縮短炮身後坐的制退行程。測試顯示,如果不安裝炮口制退器,火炮的後坐行程會增加将近 300 毫米。
191 年,九零式野炮尚未正式定型。正值日本關東軍發動 " 九一八事變 ",他們便迫不及待地把這款火炮送上前線,進行實戰測試。
九零式 75 毫米野炮的射程和火力讓日本陸軍還算滿意,但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
首先,重量是九零式無解的難題。早在 " 改造三八式野炮 " 裝備部隊之時,日本陸軍就嫌它太重了,騾馬根本拉不動,而九零式比 " 三八改 " 還重 300 公斤。
改造三八式野炮
在拖曳 " 三八改 " 時,還能通過炮兵下車,減少炮彈的方式減輕行列重量。而九零式的火炮本身就 1400 公斤了,加上一個實在沒辦法省去的火炮前車,随随便便就超過了 1700 公斤,日本馬根本不堪重負。
除了重量問題以外,由于小日子沒有完全消化從法國引進的新技術,九零式野炮所采用的自緊炮管,存在磨損過快、精度下降等問題,炮管的壽命僅有 4,700 發。
最後就是彈藥通用問題,爲了達到更高的炮口初速,九零式需要更多的發射藥,因此藥筒比三八式野炮的長,兩種火炮無法做到通用。
正是這次測試的結果,讓日本陸軍徹底放棄了将九零式作爲步兵師團炮兵主力的計劃,決定将其改爲機動火炮,用于組建專門的機動炮兵聯隊。
至于步兵師團,小日子決定重新開發一種性能可以稍差,但重量更輕,并且炮彈能和三八式完全通用的火炮,這就是後來的九五式 75 毫米野炮。
九零式炮架的原始設計,采用的是鋼圈木輻車輪,這是爲騾馬牽引準備的配置,隻适合時速 20 公裏以下的牽引速度。機動車輛跑起來的速度可不止 20 公裏,如果還用木制車輪,非得給炮車颠散架不可。
重新設計炮架需要時間。在新炮架出來之前,日本陸軍對裝備它的興趣已經不大了,隻生産了 100 多門。
而這 100 多門木輪版野炮,卻成了日本陸軍的心病,因爲騾馬根本拉不動。爲了讓它們動起來,日本人開發了一種專用的小型運輸台車,這種車有四個小的橡膠車輪。
在運輸時,将火炮安放在車上,再由機動車拉着它們跑,作戰時再從車上放下來,使用火炮自身的車輪着地。
1935 年,采用橡膠輪胎的九零式野炮終于正式定型,在舊日本陸軍中被稱爲 " 機動九零式野炮 ",它的性能參數沒啥變化,隻是重量又增加了 200 公斤,達到了 1600 公斤。
火炮的牽引車輛爲九四式或九八式四噸牽引車,最大牽引速度每小時 40 公裏,牽引車除了拉火炮之外,還能運輸少量的炮彈。
一個 " 機動九零式 " 的野炮中隊有 4 門火炮和 8 輛牽引車,其中 4 輛用來拉火炮,另外四輛用來牽引彈藥車。
九零式野炮首次參戰是在 1939 年與蘇聯的諾門坎戰役中。當時 " 獨立野炮兵第一聯隊 " 的 8 門火炮參與了戰鬥。
九零式 75 毫米野炮、九二式 105 毫米以及九六式 150 毫米加農炮是日軍火炮序列中爲數不多的遠射程火炮,爲小日子提供了有限的遠程壓制火力。
九六式 150 毫米加農炮
在 7 月 23 日的一場戰鬥中,每門九零式野炮以每分鍾 6 發的持續射擊速度,發射了 200 發炮彈。
因爲炮口初速較高,九零式野炮還具備不俗的反坦克能力,它在發射一式穿甲榴彈時,炮口初速 819 米每秒。在 1000 米的距離上,能擊穿 70 毫米裝甲,500 米距離上爲 80 毫米。
九零式野炮是小日子武器庫中,少數幾種能威脅到美軍 M4 謝爾曼中型坦克的火炮。
M4 謝爾曼中型坦克
正是看到了九零式的穿甲潛力,日本人将其安裝到九七式中型坦克的底盤上,改裝成了 " 一式炮戰車 "。
" 一式炮戰車 " 重 16 噸,以固定方式安裝的火炮左右射界 22 度,炮塔正面裝甲 50 毫米,頂部和背部是開放式的。
" 一式炮戰車
在 1945 年的菲律賓戰役中,一式炮戰車是日軍中唯一能和 M4 謝爾曼做一下正面對抗的裝甲車輛。
九零式野戰炮在日軍中的用途,有點像蘇軍的 ZiS-3 型 76 毫米加農炮。兩者都是多功能火炮,既能進行遠程射擊,又具備反坦克能力。
在重量控制上,九零式稍遜一籌。ZiS-3 僅重 1200 公斤,比 " 機動九零式 " 輕了 400 公斤。
ZiS-3 型 76 毫米加農炮
但這點也不必過于苛求,九零式問世時,蘇聯人也還沒造出 ZiS-3。蘇軍在 1936 年裝備的 F-22 型 76 毫米加農炮,重量和九零式差不多,也超過了 1600 公斤。
真正能體現出小日子差距的是産量," 機動九零式 " 的産量隻有 600 多門,ZiS-3 在二戰期間的總産量高達 4 萬 8 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