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們是否有預言,隻要中國的基礎在,她便會按照自己的軌迹運行。
01. 2023 年,中國被重新定義
2023 年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
1. 2023 年,中國經濟從疫情中緩慢恢複,保持 GDP(國民财富)的穩步增長。2023 年國民财富又增長了 6 萬億。6 萬億是什麽概念?6 萬億是世界上很多個小國家一年的 GDP 總量。2008 年我國的 GDP 隻有 31.4 萬億,2023 年的中國 GDP 一年的增量就是 2008 年的五分之一。
盡管中國的 GDP 進入了 5% 的中速增長年代,但是中國 GDP 每年的增量總量卻規模巨大,增長總量的意義超過了年增長率的意義。即使是保持中速或者低速增長,我們的總量增長也會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數字。2023 年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從今以後,我們既要看到增長率的重要性,更要看到增長量的重要性。
2. 2023 年起,根據預測,未來 10 年将有 2.5 億人步入退休狀态。人類曆史上最大的退休群體,被我們看見了。他們就是我們自己,或者是我們的父輩。如此龐大的退休群體其意義是多元的。它對消費、社會心态和年輕人的負擔都會産生深遠影響。世界上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如此大的規模。
3. 2023 年有 1100 萬人大學畢業,進入到知識分子行列,讓中國職場大學畢業生的保有量超過了兩億。這意味着 7.7 億勞動力中有三分之一受過大學教育,中國勞動者的知識程度越來越高。也意味着人力資本概念在人力資源中越來越重要,中國具備了用知識與世界各國競争的人力條件。
4. 2023 年,中國的綠色能源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 2 億千瓦,世界第一。
5. 2023 年中國的專利世界第一,共獲得 336 萬件專利。
6. 2023 年中國的糧食産量創新高,中國人端牢自己飯碗的策略基本實現。
7. 2023 年中國汽車銷售有望突破 3000 萬輛,比亞迪每 30 秒可以生産一輛汽車。
8. 2023 年,中國的人均 GDP 達到 1.2 萬美元,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有一個 14 億人口的大國人均 GDP 超過 1.2 萬美元。
9. 2023 年,中國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和高鐵運營裏程超過了 18.4 萬公裏和 4.4 萬公裏,穩居世界第一。
10. 2023 年,華爲發布了自己的操作系統,即将形成自己的生态,這标志着中國在信息技術上突破了一個卡脖子的區域。
2023 年,中國和中國人的概念被重新定義。中國有着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财富(如位居世界第二的 GDP 總量、人力資源、高速交通設施、工業制造能力、面積最多的民宅、每年世界最大的大學畢業生 ……)。中國人的民族自信的程度自 1841 年鴉片戰争以來空前地提高,中國人有文化,有财富,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還有一個強大的公共部門建設着和守護着他們的生活環境。
作爲中國人,有自己的幸福感,這一點應該是成立的。
02. 2023 年,中國的另一面
2023 年,經濟增長動力出現了劇烈的轉換之象。過去幾十年地産和其他基礎建設是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但如今它們對經濟的驅動力正在減弱。因此出現了一些問題,典型如地産公司資金問題,整個基建行業産業鏈上的很多企業正在經曆業務減少、債務增加、進退兩難的局面。
2023 年,債務更加嚴重地成爲了經濟中一個擺脫不了的因素,急需債務修複機制。90% 的規模企業有銀行貸款,50% 的購房者有房貸,地方政府也欠着不小的債務。
2023 年,人心趨于保守。八十年代似乎人人都懷揣夢想,不是希望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就是通過創立企業來發家緻富,還有的遠渡重洋去留學,希望在國外找到自己夢想實現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中國的 GDP 翻了四番。隻要你願意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走到今天,随着過去 40 年中國積攢的财富,特别是家庭積攢财富的增加,加上獨子化,導緻新生代的人均财富已經超過了他們的父輩不知道多少倍,貧窮感應該在新生代裏面越來越弱。
老一輩創業者年紀已經大了,飽經滄桑幾十年,看破人間真實,對做事的艱難性有了很多理解,慢慢地趨于平淡。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相對保守的社會觀念會出現。已經有财富的人盡可能地去守護他們的财富,已經有地位的人盡可能地去保持他們的地位,使得人變得謹小慎微。
這種變化最直接的原因是三年疫情帶來的影響。在疫情中人們看到了生命的渺小、世事無常、個人與集體關系的複雜交集 …… 還有很多小企業在疫情中失去生意,無法恢複元氣。但是更加本質的原因還是經過幾十年高速發展之後,迅速獲得成長的機會越來越少," 錢多、人傻、速來 " 的故事已經消失。
四十年的經驗告訴大家創業這件事情的失敗概率其實很高,不再有那麽多雄心勃勃的夢想家、創業者。老一輩企業家處于半退休狀态,有産者不再那麽努力," 無産者 " 接受了自己的階層地位,新社會格局基本形成。
經過四十年的浪漫主義時期,中國步入了一個人心的理性時期。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看,2023 年的情況可以用三句話概括:人心正在從雄心勃勃的創造激情向保守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轉向;傳統經濟驅動力正在消失,經濟正在尋求新的動力;債務成了經濟中一個會長期存在的特征。
但這隻是問題的一面。
03. 2024 年,步入轉型的中國
2023 年的兩面性向我們預示着某種意義:也許 2024 年我們一方面要守護已經有的,同時也要去解決我們面對的問題。我們姑且把 2024 年稱爲中國的轉型之年吧。
(一)經濟動力的轉型:從地産驅動到老百姓的錢包驅動
過去幾十年修公路、修高鐵、修房子,每年有十幾萬億用在買房上,有幾萬億投在基建上,加起來就形成了巨大的經濟動力。但是随着道路和房子修建得差不多,基建投資急劇減少,對經濟的拉動也變得越來越小。
這種舊經濟動力的喪失,有沒有新的動力可以替代?這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但是更加重要的問題是爲什麽要發展。
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有一個可追趕的目标,還有一個是老百姓能夠過得上好日子,當然最好是越過越好。
我們重點關注第二個角度。14 億人口人均每個月花 3000 塊錢就是 3.6 萬億的月消費。每月 3000 元的人均消費,應該是我們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們考慮經濟的出發點。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标就要保證人均消費有能力維持在每月 3000 塊錢這個水平,老百姓的日子就可以過下去。如果經濟發展能夠提供這種收入能力,提供與這種消費水平對應的産品供應能力,人民就會安居樂業。所以,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标是經濟運行能夠産生滿足維持老百姓目前消費水平的收入能力和産品供應能力。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國家如果一個月整個生産體系能夠生産 4 萬億的商品,整個 GDP 的增長能夠保證老百姓有 4 萬億的收入,經濟就能夠保持比較好的運轉,也就能滿足經濟發展最根本的目标。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 GDP 增長多少不重要,就算是零增長,也沒有什麽關系。經濟運行能保證上述消費、收入和産品供應之間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要尋找新的經濟發展動力的答案,首先是要明确我們的經濟發展觀,把滿足人民需要的收入能力和産品供應能力給提高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水平上。
什麽是新的動力?我覺得 40 萬億的消費就是一個新的動力。在 2008 年,中國隻有 17 萬億左右的錢可以到消費領域,而在 2023 年中國則有 44 萬億的錢可以到消費領域,規模已經是 15 年前的 2.51 倍。44 萬億的消費支出,可以帶動一個非常龐大的經濟體。今天這麽大的消費能力擺在我們面前,這是我們轉型的最大底氣。
經濟發展動力的核心是就業、收入、消費三者的循環。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沒有消費。企業家提供就業,勞動者通過勞動得到收入,又用收入去購買企業生産的消費品來消費,消費力又會爲企業家創造的就業行爲提供投資回報。
中國的經濟動力可能還來自科技。每年畢業的 1000 萬大學生以及碩士和博士,爲中國的科技發展提供了優質的科技勞動者。鴻蒙的誕生标志着我們在信息技術上幾個被卡脖子的領域取得了突破。在新能源汽車、綠色能源方面,我們的技術與産能都居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和美國,算是世界兩強。
有人懷疑,這些科技領域究竟能不能給經濟提供新動力?新能源汽車每年能創造大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就業。更何況新能源汽車企業還能帶動鋼鐵行業的發展,帶動高速路的發展,帶動信息技術的發展。再比如說滴滴,它能提供 500 萬人的就業,美團也能提供 500 萬人的就業。這種看上去沒那麽多技術含量的商業模式變革,在中國也成爲了就業、收入和消費增長的動力。
(二)市場和政府關系的轉型:讓政府與公共部門變小,讓市場變大
40 年前鄧小平先生提改革開放的時候,希望的理想轉型模式就是計劃跟市場的有機結合,今天的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這個理想。
中國有 9000 萬人在政府部門或者公共部門就業,有 6 到 7 億人在市場部門就業。還有三億人在農村種地,其生産的每一個環節都完全市場化了。在公共部門就業的 9000 萬精兵強将能做很多事,執行力非常強,大國重器主要是靠他們來實現。
而市場部門未來的競争,市場會逼迫他們去創新。阿裏巴巴改變了中國的商業規則、支付規則;騰訊改變了中國的交流規則,讓信息傳遞的更快,信息成本更低;現在的拼多多,使勁地把價格壓低,通過無理由退款的制度創新,讓消費者主權得到徹底的實現。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現在能夠做到既有一個這麽強大的公共部門,同時還有這麽大的市場部門。把這麽大的市場部門和政府部門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可能會成爲中國未來發展的驅動力之一。
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物極必反的古訓。太強的政府、公共部門,會壓抑民營部門的發展。如果公共部門占用太多資源,所到之處競争力過于強大,市場部門中的企業沒有辦法跟他平等競争,就有可能形成所謂 " 國進民退 " 的局面。
當然,市場部門如果缺乏管制,其實也會出問題。所以,怎麽在政府公共部門和市場部門之間揚長避短,有效地去發揮他們各自的作用,這個恐怕也是 2024 年以後的國家決策要特别注意的問題。
我個人建議政府政策約束好政府公共部門的決策邊界和經營邊界,做好邊界内的事情。如國家電網做好網絡建設和電力供應,但是對電力供應所需要的設備制造卻可以交由民營企業來做,在電力供應産業鏈上形成有政府和市場主體有機結合的局面。政府和公共部門的職責不是去提供多少就業,而是提供有關國計民生大事情的産品和服務。而民營企業的主要任務是提供更多的就業。
(三)經營轉型,優雅地死,勇敢地生
當今的很多企業可能不再像過去那麽充滿浪漫情懷,一上來就要做到世界第一,要改變世界。現實呢?一些頭部企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不得不走向瓦解。還在堅持的企業,背着巨大的經濟壓力。有的看上去很優秀的企業,賬上的現金流大概也就隻能維持幾個月的運轉。
盡管很多企業面臨困難,但是還不能死去,因爲欠了銀行的債,欠了供應商的債,欠了員工的債 …… 這些債務不解決,怎麽可能 " 死 "?但是,活下去更難。每天睜開眼睛,就是想到還有這麽多債務在這裏,想到要去把現金流搞回來。
可是現金流在哪裏?現金流在導緻他們背負巨額債務的傳統行業中。一方面,很多企業都知道,要擺脫現在的困境,要到一個新的領域内經營;另一方面,斷然離開傳統行業,一下子又很難獲得歸還債務的現金流。用馬爾克斯說的一句話來描述當下企業的現實困境比較合适:人不是想死就可以死,而是在可以死的時候才可以死。
順帶說說我對資産負債率的理解,很多企業被所謂的資産負債率欺騙了很多年,說隻要資産負債率不低于某一個百分比,就是安全的。很多資産負債率很低的企業,在遇到危機的那一刻,照樣可能被債務壓垮。這是因爲債務往往是現實的,而資産可能是很難即刻變現的鋼筋水泥和被閑置的土地 …… 恒大的情況很好地說明了上述觀點,而恒大的情況不是個案,是普遍的情況。
我們很想擺脫過去的業務,去發展高科技等新業務。但是,過去的業務還是我們的現金 " 母雞 ",殺了這隻 " 母雞 ",我們的現金流就成了問題。不殺這隻 " 母雞 ",我們似乎是在飲鸩止渴,因爲在舊行業裏經營幾乎沒有利潤了,甚至做得越多,虧損也越多。
走出這種困境成了很多企業的頭等大事。在傳統行業中掙紮求得短暫的喘息,但長期一定會走向死亡,因爲靠在大勢已去的行業裏經營所獲得的利潤,一定抵不過所欠的剛性債務。因還不上債而死,在未來 10 年裏是很多中國企業的典型死法。
要處理好企業現在所面臨的困境,首先要調整心态。柯林斯說的基業長青,隻是一種理想,我們可以做到長壽一些。但是沒有永遠可以活着的企業,企業總會死去。
海德格爾說,人要向死而生。"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如何與這一部分相處。" 同時他指出," 向死而生,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态度 "。" 知道有一天你會死去,這是了解生活的美麗、獨特和唯一的方式。" 我們要知道,隻關注死亡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我們還必須關注新生。在死亡的過程中,我們會孕育出新的生命。"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生命的結束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終結,而是新生的開始。" 通過讓舊企業死亡,進而讓新的生命開始,是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真正含義。
因此,讓舊企業死,并不是終結自己的生命,而是在讓舊企業在死亡的過程中,創造一個新企業。那麽在技術上,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第一,淡然面對企業的死亡。要知道,沒有永遠好的行業,沒有永遠依靠一個行業做好的企業。企業一定是靠不斷定位,不斷否定,不斷重新定位,來獲得新生的。
第二,注重平衡。有的企業因爲原來家底厚,沒有什麽大的債務,可以用賬上積攢的現金流了卻舊業務。如新東方俞敏洪先生不得不放棄課外輔導業務的例子,就是這種 " 死法 "。
但是絕大部分企業,因爲舊業務欠下了很多債務,一下子抛棄舊業務,就可能導緻企業各個環節出現問題:沒有現金流,就不能給向銀行貸款,不能得到貸款,就不能歸還銀行的債務,不能歸還銀行的債務,企業就不能運營。這種循環如果遇到一些偶發事件,就可能斷裂,一旦斷裂就是危機。所以,很多企業隻能還做着舊業務,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發展新的業務。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說過,大部分的進步都是進化性質的而不是革命性質的。
第三,從領導力上下功夫。舊業務和新業務的經營邏輯和方法有的是相通的,這個特性讓很多老一代創業者誤認爲新業務也可以靠自己的領導力來做成功。克裏斯滕森說過,企業的創新業務和舊業務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最好用不同方式來經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新的領導力來發展新業務。
第四,在向死而生的過程中,保持靈活性。有的舊業務,實際上還有價值。通過經營過程,準确把握舊業務的價值,不讓不該死的業務被我們作死了。一旦發現舊業務的價值,就要積極面對,把它當成生的方向。
第五,在發展新業務時,保持量力而行的态度。新業務需要試錯過程,需要一點點地打下基礎。
第六,選擇的新業務一定要貪婪一些。如果企業選擇新業務,沒有某一個安全邊界的利潤,比方說 30% 以上的淨利潤,一定不要去做,因爲在做的過程中還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費用産生,還會有很多競争者會出現,迅速拉低行業利潤。中國光伏設備頭部制造商現在面臨的情形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七,企業必須适應大勢轉變,從老百姓的錢包裏發現商機,而不是在酒桌上發現商機。企業應該用高科技武裝企業的制造,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機器設備、科技要素創造價值上。
(四)作爲個人轉型:物質向下,精神向上
第一,不要把事業作爲生命的唯一追求,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第二,多學習新技能,做好從傳統行業向科技行業職業轉型的準備。
第三,對财富要有更加務實的看法。不一定在小城市就不會成功,不一定租房子住就不會幸福。
第四,保持創新的意志與能力,去創造新世界。
(五)領導力轉型:中國新一輪轉型成敗的關鍵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樣,從現在再往前看,中國又面臨一個新的轉型時期,新的轉型呼喚新的領導力,而新領導力必須關注幾點——
第一,不折騰。現在家底很厚,要善用這些家底。我們總的來說抓了一手好牌。但是,保持謙虛謹慎的态度,謹慎出牌,才可能不把一手好牌打成爛牌。
第二,不樹敵。在國内和國際廣交朋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對象。
第三,學會在轉型中發展的能力。
第四,要以人爲本,任何政策的出台都順應形勢,讓老百姓過得更好。
我相信再努力 20 年至 30 年,中國會過渡到一個更高級的社會:經濟由老百姓的錢袋子驅動;政府和市場融合得越來越好;人民受到最大的尊敬;企業有很大的創造力;個體有更好的自我意識和自主意識。如此,就會爲更加高級的轉型創造條件。
我真心相信,中華民族有智慧完成新一輪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