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15/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402 天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現在人存錢有多内卷?
發帖人說,過年聚餐時碰到一個親戚家的孩子,42 歲,單身至今,存款竟然超過了 320 萬。
仔細打聽才發現,雖然高薪,但人家一年到頭總共花費都不到 4 萬塊。
" 别看她年薪 45 萬,但她媽說,她過得很摳門,她的衣服都在網上買,最貴也就 200 多的。外套呢,沒幾件,反反複複地穿。
她最貴的鞋都不會超過 300 元,都是換季打折的時候才出手,從來不買當季新品。一年的化妝品,隻用玉蘭油家的基礎款,全部加起來也用不上 3000。
上下班從來不打車,不是騎電動車就是坐公交車……她也從來不燙頭發,不做美甲,社交也少得可憐。
她愛吃櫻桃,但根本不舍得買,就買當季的便宜水果,夏吃西瓜,隻買一半,冬吃蘋果橘子,20 塊錢的水果,吃上一周。
她用的國産手機,價格不到 3000 塊錢,用了好幾年,屏幕摔壞了,就街頭花幾塊錢修理下,今年評了先進員工,公司獎勵了一部 iPhone,她卻給挂到閑魚上轉手給賣了。"
相當于小姐姐一年賺的 40 多萬,90% 以上都存了起來。
帖主說,聽完她的存錢經曆,覺得這簡直就是苦行僧般的生活,難怪能攢下幾百萬。
但仔細想想,這樣的生活真的很苦很摳門嗎?
一個人一個月花 3000 多,其實就是大多數普通人保持溫飽的正常消費。
或許在很多人眼裡,她的生活如苦行僧般艱難,但人家自己可能并不這麼認為。
花錢享受,不過是大多數人認為有意義的人生。
你覺得有錢就必須花出去,買名牌衣服、吃高檔餐廳、或是體驗更高級的服務,才會快樂。
但人家可能就覺得,衣能蔽體,食能果腹足矣,反而是一些成本極低的事,更能讓自己快樂,比如讀一本書、打坐禅修、和三五好友喝茶聊天等。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隻能說,每個人價值觀不同,随之帶來的生活方式也不同。
帖主的價值觀,代表的是當下大多數的年輕人,他們薪資不低,卻願意花一個月工資買個大牌包包,花半個月工資買雙大牌鞋,或是去星級酒店喝下午茶……
總之,他們甯願月月光,也要過上所謂精緻的生活。
反正下個月還有工資,趁年輕就應該燦爛綻放,享受美好。
最近這幾年很流行一個詞,叫 "新窮人"。
指的就是像帖主這樣看着外表光鮮,工資穩定,吃的用的都是大牌,但打開餘額一看,幾乎存款為 0 的一群人。
《奇葩說》曾經有個辯題是 "年紀輕輕精緻窮,我錯了嗎?"
短片裡的女孩說,自己隻喝巴拿馬的瑰夏冰滴;紅酒隻喝勃艮第的羅曼尼,有無數支口紅。
她沉迷在消費主義的陷阱裡,追逐着各種爆款,告訴自己花錢買買買買就是 " 對自己好 "。
作為一名普通上班族,她的工資根本支撐不起這樣高消費的生活,但就算花光所有錢,甚至透支信用卡,她也要維持自己精緻的生活。
因為 " 不精緻,是對自己的殘忍 "。
這些 " 精緻窮 " 的年輕人,外表看上去光鮮,實際上卻脆弱地像個瓷娃娃,經不起生活的一點變故,稍有不慎整個人生都會崩盤。
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的女主麗貝卡,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
隻要是她看上的東西,不看價格就能刷卡,無論哪個奢侈品大牌出了新款,她都能不皺一下眉頭,迅速下單帶它們回家。
她穿着名牌大衣,背着 gucci 包,過着又酷又潇灑的人生,也背負着 12 張透支的信用卡,表面精緻,卻沒有任何抵禦生活風險的能力。
最終,麗貝卡所在的公司倒閉,她給新公司投的簡曆,也石沉大海,麗貝卡失業了。
身負巨債,工作丢失,唯一的收入來源也沒有了,麗貝卡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 精緻窮 " 的年輕人,讓我想起一個經典的故事:
窮人跟上帝抱怨,說世道不公,因為富人每天悠閑自在,卻進鈔大把,自己每天累死累活卻掙不來幾個錢。
後來,上帝讓富人變得跟窮人一樣窮,并給了他們一人一座山,每天可以将挖出來的煤賣掉,再買食物生存下去,時間是一個月。
窮人幹慣了粗活,很快就挖了一車煤,拉去集市上賣了,買了很多好吃的回來。
富人挖了一天才勉強挖了一車煤,拉去賣了,隻買了幾個饅頭回來,剩下的錢留了下來。
接下來的日子,窮人繼續每天挖煤換食物,而富人第二天用第一天餘下的錢請了兩個工人幫忙,一個上午就挖好了幾車煤,富人便拉去賣了,又帶回來了十個工人來幫忙挖煤。
不到半個月,一座煤山就被富人挖光了,手底下挖煤的工人有幾十個,賺的錢自然是窮人的好幾倍,還做起了其他生意。
富人又變成了富人,而窮人還是窮人。
我們這代年輕人中,一直流行着一種 "窮人思維" 的說法,即越省錢越窮,不肯花錢又怎麼有動力賺錢?
但為什麼他們的 " 富人思維 ",卻沒有讓他們變得更富有呢?
因為這并不是富人思維,而是一種新窮人思維:
沒錢少花,有錢多花,就算工資再高,也永遠有更高的欲望要滿足。于是就永遠無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讓資本真正意義上成為正循環的生産資料。
一個人變富的原因是什麼?作家蔡壘磊提到三個因素:機會、運氣、資産積累。
你可能因為運氣獲得了父母給你的一大筆橫财;
也可能通過能力提升,獲得了某個機會,大幅增加了自己的單位時間回報;
還可能是由于價值投資或者是什麼積累的方式讓自己的資産慢慢爬上了一個階層。
除了天降橫财以外,财富都是生産資料,注意,它不僅僅是結果,它一定也是生産資料,更多的财富能讓你産生更多的資本利得,也能夠到一些别人夠不到的增值門檻。
而消費,則是在消耗生産資料,當你獲得别人稱贊或者是獲取到心理收益的時候,你就在消耗現在和未來的生産資料和機會——是的,那一萬塊錢可不僅僅是一萬塊錢。
積累資産,我們才擁有更高的生活選擇權,而過度的消費,純粹是為了滿足欲望而把錢扔到了水裡。
人的欲望當然要滿足,但必須以不降低資産等級為限。
什麼是資産等級?
蔡壘磊舉了一個例子:
比如你手裡有 10 萬塊,可以做一項 10 萬級别的選擇,假如你的 " 淨賺錢速度 "(扣除生活必要開支)是一個月 1 萬,那麼你可以非常偶爾地奢侈一把,把資産變成 9 萬,它基本不會影響到你的資産等級。
因為你可以用很短的時間,把缺失的資産補上,不至于喪失機會。
但如果你的資産變成五六萬,這就降低了你的資産等級,那麼這個物品就不是你該滿足的欲望,因為它大大降低了你的财富積累速度。
真正的富人思維,是懂得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擁有儲蓄能力,并學會投資和使用機會。
存款,不但是年輕人的底氣和抗風險能力,更是窮人緻富的重要生産資料。
共勉。
成長必備
你去年立下的學習目标完成了嗎?
是不是還停留在書的第一頁呢?
我知道你忙,沒時間學習,
但畢竟成長不能落下。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發布 1 個概念,
每天花 10 分鐘,就能讀完。
如果你工作太忙,沒空仔細讀完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