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靜 2024 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趨勢會好轉嗎?
答案是,仍然面臨較大壓力。根據教育部數據,2024 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 1179 萬,同比增加 21 萬。這一增長,無疑增加了畢業生就業的壓力。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民營企業作爲主要的就業吸納渠道,在經曆三年疫情的沖擊後,目前正在逐漸恢複中,但企業招聘壓力仍然存在。教育培訓、房地産和互聯網三大行業也正經曆着各自的轉型與挑戰。
教育培訓行業在 " 雙減 " 政策影響下遭遇重挫,超過半數機構因此受到影響。盡管,當前政策強度有所趨緩,但相關的規範和監管措施仍在不斷細化和出台,這也意味着該行業的招聘規模再難恢複到 2021 年 7 月以前的水平。
房地産行業目前正處于低谷期,受政策和市場環境的影響,短期内難以擺脫收縮态勢。互聯網等部分産業,如遊戲等,目前尚在政策調整期,大廠招聘規模短期内将繼續縮減。
爲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政府正在統籌施策,以促進畢業生的順利就業。2023 年 12 月 5 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 2024 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開拓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并持續深入開展 " 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 ",認真落實 " 兩個 100" 要求,提升訪企拓崗工作實效。同時,推進實施 " 萬企進校園 " 計劃,爲畢業生提供更多優質崗位信息等。
與此同時,我們也觀察到市場和求職端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趨勢和變化。
例如,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的崛起爲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電子技術、新能源和電氣行業等新興産業正在釋放出大量的招聘需求,這些新動能領域對青年的吸納能力有望繼續擴張。
在就業端,智聯招聘集團執行副總裁李強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從今年的情況看,這屆畢業生對于找工作态度更加主動、選擇參加工作就業的意願上升,這是一個積極的現象。
李強認爲,随着新舊動能轉換,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等新動能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會更加凸顯。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電子技術 / 半導體 / 集成電路、新能源 / 電氣 / 電力行業均入圍高校畢業生招聘職位數占比前十。從薪酬看,新制造和新能源行業薪酬平均漲幅較高,薪酬潛力較大。例如今年三季度,新制造領域的電子技術 / 半導體 / 集成電路、儀器儀表及工業自動化行業分别以 9563 元、9339 元的高校畢業生崗位平均招聘月薪排名第四、六位。新制造、新能源、新消費等新動能領域對青年就業的吸納能力有望在明年繼續擴張。
在新業态方面,新職業将帶給畢業生更廣泛的職業機會。李強稱,近年新興職業招聘規模逐漸上升,社會的發展催生了很多線下服務、娛樂領域的新興職業,例如寵物領域的遛狗師、寵物殡葬師,露營策劃師,劇本殺,貓咖等。随着數字經濟的發展,企業數字化轉型将更加深入,更多數字技術新職業将不斷湧現,例如數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人工智能訓練師等。不斷湧現的新職業将爲青年畢業生就業、創業帶來更多元化的選擇。
但當前結構性就業問題仍然是一個突出的矛盾。李強指出,現在的年輕人對就業的期望正在從 " 找工作 " 變成找一份 " 好工作 ",整體就業的體感難并非來自工作機會的減少,主要是由于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人崗供需存在錯配。
這種錯配還體現在多個方面。例如,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錯配。李強表示:" 随着數字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企業對理工科人才的需求持續增加,然而高校擴招規模較大的卻是文科專業。同時,大學生求職偏好與崗位機會也存在錯配。由于年輕人求穩心态的持續存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考公務員或進入國有企業,但這些有限的崗位不足以消化大量湧入的求職者,導緻就業競争加劇。此外,年輕人的城市傾向與就業機會也存在錯配。盡管年輕人更傾向于選擇一線城市,但新一線、二三線城市的就業景氣指數更高。在工作能力單一性與崗位需求多樣性方面也存在不匹配,應屆畢業生往往具備較爲單一的能力,而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卻趨于多樣化。"
因此,他建議,對于就業結構性矛盾,市場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包括提供技能培訓、利用新技術提升匹配效率以及建立校企合作機制等。這些措施可以幫助改善就業結構性問題,提高從業者的技能水平,優化招聘和求職體驗,促進企業和人才的精準對接。通過多管齊下,可以更好地應對就業結構性矛盾,促進就業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