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微信 " 聽一聽 " 正在進行灰度測試,越來越多的微信用戶的 " 發現 " 頁面多了一項功能,默認位置在 " 掃一掃 " 下方、" 看一看 " 上方。如果你還沒有被灰度到,也不必着急,隻要下拉微信 " 對話 " 頁面(第一屏),即可在頁面最上方找到 " 音樂 "" 音頻 "" 最近播放 " 三個标識,它們提供的功能與 " 聽一聽 " 完全重疊。
在饒有興味地嘗試了一下該項功能,并且與一些音樂愛好者交流之後,我的感覺是:這将是自從 2020 年初視頻号啓動以來,微信最重要的一次功能更新。泛音頻娛樂(包括音樂、播客、電台、有聲書等)将成爲微信重點發力的一條賽道,而且這條賽道很符合微信事業群的資源禀賦和做事風格。對于音頻娛樂行現存的玩家而言,微信的入場則是喜憂參半的,取決于它們具體處于哪個細分賽道:
對于在線音樂賽道而言,微信的入場可能對現有頭部 APP 構成巨大的潛在威脅。微信的長期目标應該是内置一個完整、強大的音樂播放器,将音樂和社交、視頻号等功能結成一個有機整體。對于非騰訊系的音樂 APP 而言,打擊将尤其嚴重。
對于非音樂類音頻賽道而言,微信的入場可能給這個一直 " 高不成低不就 "、缺乏商業模式的行業帶來新的活力。隻要微信能把音頻賽道做大,所有人都會受益,包括它的競争對手在内。當然,最受益的還是創作者,例如播客主理人。
(" 聽一聽 " 在微信發現頁面的默認位置)
先說音樂賽道。點開 " 聽一聽 " 中的 " 音樂 " 選項,下方首先出現的是 " 現場音樂 " 和 " 樂迷圈 ",這兩項功能均與視頻号深度綁定。
" 現場音樂 " 當中顯示的全部是視頻号的音樂現場橫屏視頻;我估計在視頻号舉辦演唱會的時候,演唱會直播也會在此顯示。此處的内容全是橫屏形式,與視頻号主界面的豎屏形成鮮明對比——這既是爲了形成差異化,也是因爲橫屏更适合展示演唱會或音樂會内容。附帶說一句," 看一看 " 當中的視頻信息流也以橫屏中長視頻爲主。
在随機打開了上百首曲子之後,我發現 " 聽一聽 " 當中的所有音樂内容不外乎三個來源:QQ 音樂、微信電台、視頻号音樂人。目前,來自 QQ 音樂的内容還是占據絕大多數,這一點完全在意料之中。但是,後兩者都是獨立于騰訊音樂之外的,而且都以原創内容爲主。許多音樂人(不論主流還是小衆)早已習慣了以視頻号爲一個宣傳舞台,而且視頻号也早已開通了音頻内容發布功能。長此以往,微信原生的音樂内容生态終将形成,騰訊音樂也将感受到一定的壓力。當然,受到壓力最大的還是那些 " 非騰訊系 " 的音樂平台,例如網易雲音樂;微信的挑戰将是它們在 2024 年面臨的最嚴峻的課題。
那麽問題來了:騰訊爲什麽要在騰訊音樂之外,再建立一個具備相當獨立性的音樂生态?這顯然不是出于财務上的考慮。從 2023 年的财務數據看,騰訊音樂的在線音樂業務收入增長還是不錯的,主要是社交娛樂(直播)業務遇到了問題;在線音樂付費會員首次突破了 1 億。騰訊音樂單季度的 Non-GAAP 淨利潤約爲 2 億美元,雖然談不上很高,但完全可以接受。問題在于,騰訊音樂旗下的音樂 APP 沒有掌握音樂市場的 " 主動權 " 或曰 " 話語權 ",而将其丢失給了抖音——這對于騰訊而言就是難以忍受的了。
強大高效的抖音正在席卷一切内容形式的 " 話語權 ":從電影到劇集,從遊戲到音樂。具體到音樂,從 2018 年開始,一首歌曲、一個音樂人隻有在抖音火了,才能真正 " 出圈 ";音樂平台播放次數排名前列的歌曲,十有八九是 " 抖音神曲 "。如果任憑抖音掌握音樂的 " 話語權 ",騰訊不但會受制于人,還很有可能把上遊内容生态也輸給對方——雖然事實證明字節跳動做不好遊戲,但它不一定做不好音樂。QQ 音樂也好、酷狗音樂也好,或者老對手網易雲音樂也好,歸根結底都是 " 聽歌工具 ";它們具備一定的社區和輿論場屬性,可是遠遠沒有抖音那樣強。要真正奪回 " 話語權 ",非得微信視頻号出場不可,這就是微信 " 聽一聽 " 緊密綁定視頻号的原因。
進一步說,要在任何行業、任何賽道與如日中天的抖音競争,騰訊都必須依托微信視頻号,這一點在騰訊内部(乃至整個互聯網行業)應該已經形成了共識。在這方面,視頻号還有一個獨特的 " 優勢 ",即其目前的商業化水平不高,因此進行戰略協同的 " 機會成本 " 不高。(不過話說回來,做任何業務的根本目的是賺錢,騰訊和微信管理層肯定非常希望視頻号商業化起來。)
再說音頻(非音樂)賽道。在我看來,這是過去幾年國内被寄予厚望、卻始終未達到預期的幾條賽道之一。我本人很喜歡播客和有聲書,是喜馬拉雅和小宇宙的重度用戶。跟上千萬用戶一樣,我認識到了在健身、戶外、開車、睡前等場合,音頻(非音樂)内容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國内音頻賽道迄今無法克服兩個結構性問題:
用戶盤子很大,但還沒有特别大。嚴格地說,音頻(非音樂)内容的消費者集中在大城市中産階級當中,不夠下沉;而且就算是中産階級市場,它也還沒有吃完。在音頻賽道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頭部 APP(哪怕喜馬拉雅也不是)。
商業化水平很差。北美播客市場的商業化水平很高,2022 年僅廣告收入就超過了 60 億美元;可是國内播客市場無論是廣告還是付費,發展水平都很有限。這有可能是因爲國内廣告主更追求精準投放,也可能是用戶習慣導緻的。
作爲一個内容創作者,2020-2022 年,我與無數平台、創作者和生活中的朋友讨論過做播客或有聲書的計劃。然而,事實讓我用腳投票了,至今我也沒有在音頻内容當中投入多少精力。我相信,還有數以萬計的創作者,跟我一樣用腳投票了。現在,假如微信真能把這條 " 高不成低不就 " 的賽道徹底激活,相信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會感到高興,哪怕是競争對手!
(" 聽一聽 " 當中的音頻功能頁面)
在坊間,對于微信公衆号已經 " 老化 "、正在失去吸引力的說法層出不窮。但是,微信公衆号仍然是國内最重要的圖文信息平台(尤其是對專業圖文而言),這一點應該無人能夠否認。至少,在科技、财經等垂類自媒體領域,微信公衆号是無可争議的大本營,沒有任何平台堪與之相提并論。更重要的是,在長達十二年的曆史上,公衆号積累了海量的曆史内容,其中很多至今仍然具備吸引力。相比之下,僅有四年曆史的時候的積累就薄弱了很多(音頻内容就更薄弱了)。無論是面向大城市白領講專業内容,還是面向下沉市場講故事、段子,公衆号都能提供更豐富的選擇;這就是 " 聽一聽 " 的音頻部分要以公衆号爲軸心的根本原因。
公衆号和視頻号都有 " 音頻内容 " 功能,都具備較強的私域和個人 IP 屬性,也都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對于擅長搞 " 内部賽馬 " 的騰訊而言,這也是某種程度的内部賽馬。從表面看起來,微信把 " 聽一聽 " 的音樂功能交給了視頻号,音頻功能交給了公衆号,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可是仔細探究一下就會發現,二者地位并不平等:假以時日,視頻号可以不斷侵入公衆号的音頻地盤,而公衆号很難反制。我覺得," 聽一聽 " 的音頻功能,很可能是公衆号這一古老産品的最後一次脫胎換骨的機會——若成功則将在播客、有聲課程等領域打開一片新的天地;若失敗也不意味着消亡,隻是從此将完全局限于傳統圖文領域,不再具備向新領域開拓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對于 " 聽一聽 " 這個微信新功能(可能是自從視頻号以來最重要的功能),我們的觀點大緻如下:
在音樂領域,它将成爲一個舉足輕重的攪局者,不但對 " 非騰訊系 " 音樂 APP 構成威脅,也對騰訊音樂構成威脅。如果一切順利,微信終将發展出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音樂内容生态。
在音頻(非音樂)領域,它将擔負起讓這條賽道突破天花闆、複制北美播客市場神話的使命。相信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會希望它成功,因爲假如微信都不成功,就沒人能把國内播客和有聲書市場給帶起來了。
" 聽一聽 " 是騰訊以微信視頻号爲依托與抖音展開競争的最新體現(至少在音樂功能上是如此)。雖然騰訊與字節跳動兩家的關系已經随着後者遊戲業務的出售而大有緩解,但競争還是存在的,視頻号就是勝負手。
在 2024 年,微信最重要的任務是視頻号電商,這是騰訊一直未能做好的戰略方向,也是視頻号變現最可靠的方向(但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其次可能就是 " 聽一聽 " 了。如果 " 聽一聽 " 取得了成功,那麽音樂和音頻創作者都會像潮水一般湧入,就像過去三年視頻創作者像潮水一般湧入視頻号那樣。反過來,如果我們到了 2024 年下半年還沒有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就說明 " 聽一聽 " 失敗了。
你的預測又是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