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擠牙膏和憋大招中前行的蘋果矽計劃。
文 | 漠影
蘋果公司是在 2020 年的雙十一,亮出的 M1 芯片,算下來剛好是三年。
所以蘋果的 " 矽計劃 "(Apple Silicon)也剛好推出三年了,當年的 M1 亮相,完全是大殺四方的屠龍少年形象,5nm 制程、160 億晶體管,并直接将 Mac 電腦的 CPU 性能提升 3.5 倍、GPU 提升 6 倍、機器學習速度提升 15 倍。
更别提之後的 M1 Ultra 通過 UltraFusion 封裝架構,将兩顆 M1 Max 芯片 " 焊 " 在一起,達到了恐怖的 1140 億晶體管體量,并成爲首發 Mac 機型 Studio 的主力 CPU。
不過三年之後,當年的屠龍靓仔也在調整自己的節奏,這次 M3 系列芯片的發布就明顯不一樣,産品的節奏、性能、價格的設定,引起了不少用戶和媒體的關注,芯東西今天結合 M3 MacBook Pro 的上手來聊聊 M3 系列芯片和蘋果矽計劃的變化。
▲搭載 M3 Max 芯片的新款 MacBook Pro
01.
一場很不一樣的發布和不一樣的 " 套路 "
北京時間 10 月 31 日蘋果線上進行的新品發布有很多與以往不同的操作,且不說創下了史上最短蘋果發布會的紀錄(25 分鍾左右),這都是表面。
比較關鍵的地方還有,雖然發布的是 M3 系列芯片和 Mac 電腦産品,這次上來就講芯片,而且是三顆芯片一起和盤托出。要知道在 M1 系列發布的時候,M1 Pro/Max 距離 M1 标準版發布相距 11 個月," 超大杯 "M1 Ultra 發布則又過了 5 個月。
芯東西與蘋果相關人員的交流中得知,這樣做的一個核心原因是有些新技術要在全線産品用到,希望更多用戶能更快地用到新的先進技術,這裏的新技術應該主要指動态緩存、GPU 的光追功能等等。
我估計也有另一層原因是,在架構設計、量産上,已經允許做到 M3、 M3 Pro 和 M3 Max 同步實現量産。
很顯然,這樣做的成本投入是絕對的大手筆,這兩天就有分析師估計,僅蘋果 M3、M3 Pro 和 M3 Max 處理器的流片(Tape-Out)成本就達 10 億美元。
還有幾個用戶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們也探尋了答案,比如 MacBook Pro 該不該保留 8GB 内存的選項,蘋果方面的考慮認爲,蘋果的統一内存,相比傳統 PC 内存的每個 GB 的意義不太一樣,8GB 所起到的作用可相當于其它平台 16GB 的表現,已經夠用,不過這個當然還是要用戶體驗中去感受了。
02.
飙漲的 GPU 性能爲何而存在?
蘋果這次 M3 系列芯片和 Mac 電腦芯片發布,與其說是在發電腦 SoC,不如說在發 GPU,因爲這次芯片 GPU 提升是最明顯的。
不僅這次蘋果對 GPU 架構進行了大幅改進,還加入了全新的動态緩存技術。同時,把硬件加速光線追蹤和網格着色等全新渲染功能帶到了 Mac 平台。
所帶來的變化就是渲染速度與 M1 系列芯片相比最快 2.5 倍,至于爲什麽關鍵參數比較上,發布講解時主要是在和 M1 系列相比呢?
其實很簡單,他們覺得 M1 系列的用戶可能到了換機時間,當然更多英特爾芯片的老 Mac 釘子戶,肯定也是他們的目标,所以發布會上其實也沒少提。
回到 M 系列芯片 GPU 性能的大幅提升,除了更強的圖像、視頻處理能力,遊戲畫質表現,業内也有一個越來越趨向共識的觀點:
那就是蘋果在爲 Vision Pro 和 AI 大模型計算鋪路,最近庫克已經在多次采訪中提及大模型,鐵定蘋果内部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大模型開發研究,而大模型的 AI 訓練、推理、生成運算 GPU 有着先天優勢已經成爲業内共識,所以這波 M3 系列芯片猛沖 GPU 性能也就能理解了。
▲ M3 Pro 與 M2 Pro 的關鍵參數對比
▲ M3 Pro 有了更細分的購買選項
不過這其中還有一個懸疑,就是爲啥系列中的 M3 Pro 級芯片相比 M2 Pro 和 M2 Max 的差距拉大了,甚至部分參數有降級,比如 M3 Pro 的内存帶寬爲 150GB/s,而 M2 Pro 芯片的内存帶寬統一爲 200GB/s;M2 Pro 芯片是标配 8 個性能核心和 4 個能效核心的 12 核中央處理器,而 M2 Pro 則提供了 11 核、12 核處理器,分别對應 14 核 GPU 和 18 核 GPU 兩個選項,等于是 M2 Pro 又分出了兩檔可選。
這樣做很明顯就是銷售策略,把性能檔次切分得更細了,但對用戶不是很友好,肯定會有人選擇上犯難。
03.
M3 版 MacBook Pro 的變與不變
上手 M3 Max 芯片版 14 英寸 MacBook Pro,外觀變化既一眼可辨,又能發現毫無差别。
▲深空黑色 MacBook Pro
一眼可辨的是新增的深空黑色,其實我感覺這是一種回歸,早些時候 Pro 系列比較輕薄不是這套模具的時候,也有偏深色的可選,現在等于是一種回歸,對于數碼極客發燒友,深色确實能讨不少人喜歡。
其它接口、配置都沒有啥變化;視網膜 XDR 顯示屏也是筆記本電腦端的頂流配置了。
重量方面 14 英寸的 MacBook Pro 比 15 英寸的 MacBook Air 要重不到 100 克,從 MacBook Pro 換了新模具之後,就沒有在重量上克制,與 Air 系列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路線,一個追求極緻性能,一個追求極緻輕便和續航。
性能上我們做了兩個代表項目的跑分測試,詳情如下。
性能跑分測試中,我們用到了最新版本的 CINEBENCH,CINEBENCH 使用針對電影電視行業開發的 Cinema 4D 特效軟件引擎,測試 CPU 和顯卡的性能。
找了幾款有代表性的機型測試結果如下,從數據看,有幾個特點,一個是 M3 Max 的 GPU 提升最爲明顯,二個是 M2 Max 和 M3 Max 實測差距沒有想象中大,但是相比 M2 和 M1 标準版,幾乎都是大幾倍的性能提升,用最新版 CINEBENCH 甚至已經測不出初代 M1 芯片的 GPU 得分了。
接着做了一個視頻工程文件導出的速度對比,視頻文件有 5 個多 G。
從實際表現看,同樣是相對 M2 标準版,導出時間有成倍的減少,但是相比 M2 Max,變化貌似沒那麽明顯。
04.
結語:在擠牙膏和憋大招中
前行的蘋果矽計劃
看完這次蘋果 M 系列芯片發布後的用戶和媒體反饋我的感覺是,蘋果現在所處的位置其實挺難的,在擠牙膏和憋大招中如何找到自己恰如其分的出招節奏呢?
芯片制程工藝都幹到 3nm 了,架構、性能、能效的提升不可能按 " 年 " 爲單位逆天般的升級,但用戶的期待是無限的。
所以蘋果這次的做法我感覺是有點策略上的調整,在 CPU 和 GPU 上各有側重地做文章。
蘋果 2020 年宣布 M 系列芯片和矽計劃的時候,說的是 2 年全面替代英特爾芯片,現在這個目标其實已經達到了。
所以現在更像是開啓了蘋果矽計劃的一個新征程,如何爲算力猛獸 Vision Pro 的 XR 應用和 AI 大模型計算提供更強的算力保障,可能是蘋果矽計劃新的星辰大海,至于 Mac 電腦端的提升節奏,在一段時間内,可能就會慢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