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公布去年共收入 218.78 個億,算下來一天營收近 6000 萬。于是,各類平台上有一些這樣的聲音:" 有什麼好曬的,光榮嗎?"" 什麼時候開始醫院的成績單是營收而不是今天林語嫣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我們看病花了這麼多錢,醫院依舊不掙錢?,歡迎閱讀~
前段時間,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公布去年共收入 218.78 個億,算下來一天營收近 6000 萬。于是,各類平台上有一些這樣的聲音:" 有什麼好曬的,光榮嗎?"" 什麼時候開始醫院的成績單是營收而不是治愈率了?"" 都是黑心錢。"
這樣的質疑有道理嗎?因為對剛才的問題充滿好奇, 我找了下國内各地不同時期的三甲醫院财務報表,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我們進一次醫院,咻一下,錢就沒了,醫院賺得多嗎?醫院内外,金錢是如何流動的?你知道在 20 多年前,我國的公立醫院一度走在危險邊緣嗎?
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對我國圍繞醫院運行的衛生醫療系統,應該會有個大緻的了解。
鄭大一附院,賺得多嗎?
首先看一下鄭大一附院被罵的事情。第一,它公布自己去年日賺 6000 萬,是不是在炫耀?
實際上,公布單位決算數據,這是國家對非營利醫院的要求,每年協和、華西、301、瑞金等等醫院都會公布,并沒有刺激别人的意思。
第二,如果仔細看一下鄭大一附院完整的決算數據,你會發現這也沒什麼可炫耀的。
去年總收入 218 億元,總支出 208.34 億,結餘 10.56 億,更别說,其中 9.8 億來自财政撥款,隻能說明剛好收支平衡。
鄭大一附院已經算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醫院了,每天門診量 1 萬多人。這才勉強收支平衡的話,那其他醫院還有的賺嗎?
2020 年,全國将近一半(43.5%)的三級公立醫院,醫療盈餘都是負的,2019 年,這個數字還不到 1/5(17.61%)。
從國考前 5 的醫院裡來看,收入支出數據是這樣的——
基本情況都是收支平衡,5 家醫院裡,有 4 家的支出比收入還多些。除了三甲醫院,那二級醫院,甚至社區醫院基本也都是這個情況,絕大部分公立醫院都是自負盈虧,沒多少餘糧。
那就又産生了一個問題——醫院一年賺多少合适,多少算多,多少算少?" 黑不黑心 " 的界限在哪裡?
這就得先看看,醫院的錢從哪來,又花到哪去了。
醫院的錢都去哪了?
首先,錢從哪裡來,比較好理解。2021 年,全國公立醫院隻有 12% 的收入來自财政撥款,而這個數字,也是經過漫長的過程争取到的。
另外有 83% 來自門急診、住院收入。這裡還能更細分,比如 29.4% 來自藥品收入,12.2% 來自衛生材料,11.5% 來自檢查費用。
光看收入,你可能覺得醫院賣藥真掙了不少錢,但如果和支出結合着一起看,就會發現,賣藥可能是最不掙錢的。2021 年,公立醫院平均藥品收入 7770 萬,但同時藥品支出 7555.2 萬,錢隻在醫院短暫地停留了一下。其實,現在無論是藥品還是器材,醫院多少錢買的,就得多少錢賣。
所以,雖然患者最多的錢花在藥品和耗材上,但這部分錢,醫院現在根本掙不到。
這和之前有很大區别。差不多在 10 年前,醫院盈利大部分都來自賣藥。現在,支撐起醫院盈利的是化驗費和拍片費,這不是因為單次收費高,而是走量走出來的。
所以,我們能看到醫院裡影像科是真的忙,CT 機器和核磁共振機器從早上 8 點開到晚上 11 點,據說醫生們的年終獎都靠抱着檢驗科和影像科的大腿才能發出來,他們是醫院絕對的收入支柱。
這些錢流進了醫院,流向哪裡,可以簡單看一下——
公立醫院的支出中,38.8% 左右給員工發工資和績效,28.3% 左右給國家以及藥企付藥品采購的費用,20.4% 左右給耗材器械公司,支付材料成本,4% 以上的折舊成本,其他占 8.2% 左右。
如果再細看各項,其實能看出一家醫院的運營成本相對公司高很多。
舉一個例子,公司的垃圾處理沒人要求按什麼規範流程做吧?醫院有,而且非常嚴格。
北京的标準裡,1 噸醫療垃圾處理費最高 3000 元(2873 元 / 噸),而處理一噸生活垃圾的費用約為 200-300 元,相差十倍左右。
還有影像科的放射設備都相當貴,核磁共振的機器大部分在 1000 萬以上(一台 1.5T 磁共振大約 1600 萬,一台 64 排 CT1300-1400 萬)。以及,每個月醫院都會有醫藥費拖欠,最後實在要不到,就從醫生獎金、科室收入裡扣。
這樣種種成本加在一起,醫院真的是比大多數人想象中窘迫。有人可能會說,醫院窘迫,但醫生的工資應該高啊?
我們看一下這份報告。丁香人才《2021 年中國醫院薪酬調研報告》顯示,全國醫院平均年度薪酬為 19.7 萬元,看上去是城鎮職工平均收入的 2 倍多(97379 元)。
但因為不同醫生的薪酬天差地别,所以并不能一概而論。在不談灰色收入的情況下,位于金字塔尖的三甲醫院裡,少部分醫生收入可觀,主治醫師的收入能達到當地平均收入的 3 倍左右,但同時有大量剛剛入職的規培醫生,3-5 年内的工資往往隻有不到 3000 塊。
一個正在規培時期的檢驗科博士朋友告訴我,至少從醫 10 年,才能拿到和其他行業的同齡人差不多的收入。如果有讀醫的或者在醫院任職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講一下你知道的情況。
所以,醫院手頭是挺緊的。
其實,我們也能隐約感覺到,近些年公立醫院的日子真的過得不太好。有發不出工資的(遼甯丹東振安區醫院連續 5 個月沒有發工資);有倒閉的(四川樂山市第四人民醫院從去年年 7 月關閉至今);也有負債上億被收編的(河南省省立醫院負債 3.4 億,被鄭大一附院收編)……
為什麼我們看病花了這麼多錢,醫院還是不掙錢呢?
醫改三十年
其實往前數 30 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1)沒醫院,沒藥吃
早在 1990 年之前,我們的醫院最主要的問題是醫院少,1980 年,我國的醫院不到 1 萬家,能選的藥也很少。
從 1992 年開始,醫改提上日程。那幾年,醫院的口号是 " 建設靠國家,吃飯靠自己。" 為了吃得起飯,公立醫院開始想辦法創收,一些醫院找人合作辦專科,另一些醫生專家到處走穴,也是這時候,醫藥代表開始發迹。
在醫療器械廠和醫院之間,能有 7、8 個中間商,最後一個醫藥代表則能靠給醫生和醫院提成,再賺上一筆,中間這一串人都能受益。
有錢了,醫療機構的數量和種類都多起來,到 2000 年時已有 32 萬家。
2)看病難,看病貴
而另一邊,患者越來越看不起病。
在新聞中," 看病難,看病貴 " 和醫院牢牢綁定在了一起。我國衛生部每五年進行一次衛生服務調查,2003 年,第三次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将近一半人(48.9%)因為經濟問題,有病不就醫,29.6%應住院而不住院。
但醫院逐利的風向還沒有一絲變化,在醫院市場化的道路上,江蘇宿遷走在前頭,2000 年開始,宿遷幾乎把所有的公立醫院都賣掉了(135 家公立醫院中有 133 家被拍賣掉)。
這意味着,完全不用政府撥款了,醫院盈利則由投資商和醫院管理者享用。這是一塊多麼誘人的大蛋糕,一場盛宴似乎即将來臨,賣醫院的動作蔓延到各個省市,1 家、5 家、10 家 ……
在南方周末的一次采訪中,受雇于美國醫療投資集團的專家美滋滋地說,至少有 60 億美元的資本在等着收購中國的醫院。
在這個關口,徹底讓他們沒了念想的,是一記重錘。
轉變在 2003 年,SARS 事件暴露出在公共衛生體系上的投入不足,導緻基層衛生體系崩潰。《中國青年報》刊出報道," 國務院研究機構稱,我國醫改基本不成功。"
3)醫改大辯論
意識到是錢投入不足後,中央和地方對醫療的财政投入像開閘的水庫。
但又有了新問題,錢怎麼花?問題是該直接花給公立醫院(補供方),還是通過增加醫保投入補貼給老百姓(補需方)。
之後便是為期 3 年、圍繞兩方的 " 補供方 vs 補需方醫改大辯論 "。
2006 年之後,國務院成立了醫改領導小組,全球征集意見。當時麥肯錫、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包括北大也加入了方案征集,大家一起到釣魚台國賓館,請來全球最好的醫改專家,每個參與方上去講自己的醫改方案,最後各國專家來點評。
2009 年,最終的辯論結果終于發布出來——新增投入三分之二補需方,三分之一補供方。
所以我們能看到,之後參保人數直線上漲,醫院的财政補貼也漲到了收入的 12% 左右,賣醫院的情況再不會出現,從這個時候開始,公立醫院不再以盈利為目标了。
錢的争奪和分配告一段落,看病貴的問題還是存在。
4)以藥養醫
這是因為在這期間,藥價一直很高。
醫生的收入主要靠藥品的差價,這跟藥從藥廠進入醫院的流程有關系,打個比方,一盒藥要想進入醫院,得先競标,那價格怎麼算呢?
藥本身成本價 10 元,接着計算在分給銷售公司多少個點、醫院多少個點、大夫多少點的回扣之後,中标價就提到了 100 元。藥從醫院賣出,再加價格 15% 賣作為利潤,到患者手裡就是 115 元。
越貴的藥,回扣越多。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醫院傾向于選擇價格高的中成藥的原因。
醫保系統的博弈
這些年回頭看,國家一連串的醫改,很多是圍繞藥價、醫用耗材降價制定的,比如 2012 年,公立醫院 15% 藥價加價被取消。
2017 年實行兩票制,砍掉藥品從藥廠到醫院的流通環節,隻留下藥廠、藥品銷售代理、醫院,2018 年又實行 4+7 帶量采購,檢查價格是國家定的,藥品價格是國家出面談的。
這些政策是一樣的邏輯,就是切斷醫院扭曲的利益鍊條。
看病貴的問題,越來越少人提起了。醫保覆蓋得越來越多,學校的醫務室裡,藥到手上基本上是已經報銷過的,學生隻自費 5% 到 10%,軍人看病更是全免費。
衛生部公布的第 4 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因經濟問題有病不就醫的比例降到了 24.4%,第 5 次降到了 7.6%。
現在看來,每個階段改革點解決一個問題,解決得越成功,帶來的下一個問題越突出。
比如,公立醫院市場化運營,解決了缺醫少藥的老問題,非常成功,随之而來的就是老百姓負擔不起的新問題。
降低藥價加上全面醫保覆蓋,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這帶來的新問題則是醫保基金壓力驟增,以及醫院收入減少。再加上這兩年醫院還要負擔一部分防疫支出,醫院收入更捉襟見肘。
醫生收入也随之減少。2019 年,一項調查顯示,31% 的醫護人員有副業。一部分人傾向于在其他互聯網醫院兼職,比如那些在買藥平台上的醫生,或者在短視頻平台上當醫療博主,還有些則是通過微商賣貨補貼收入。
醫療系統就像 5 個人打撲克,患者要看得起病,藥企得有錢可賺,醫生要有體面的收入,地方财政能支付得起,國家醫保能覆蓋得了。
5 個人不可能都赢錢,這不僅在中國是個難題,在全球範圍内也是。
相比下來,我們的衛生保健系統起碼非常經濟。把中國頂級的醫院北京協和,和美國的頂級醫院梅奧診所放在一塊對比,2021 年梅奧診所營收(折合人民币 1067 億)是協和的 12 倍,門診急診數量是協和的 1/4,同樣是在本國頂級醫院看病的,我們的患者要少花很多錢。
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是壓力大收入少的醫生、高投入的财政和保險共同支撐起來的。
醫院隻是醫療系統的冰山一角,圍繞我國的醫療系統,有太多能說的故事。
在這期視頻的采訪和調研過程中,我們仍然能感受到很多業内人保持最初的使命感,在各種力量的交織中盡力保持生命的希望之火不熄,他們值得我們尊敬。
關于為什麼我們看病花了這麼多錢,醫院依舊不掙錢?就介紹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林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