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鲸新聞 9 月 18 日訊(記者 朱欣悅)中國威士忌産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浪潮。
近日,藍鲸新聞記者在 2024 首屆中國國際威士忌發展大會上了解到,2023 年,中國威士忌産業全年總産能突破 5 萬噸,首次超過同年度的威士忌進口的 3.26 萬噸。當前,中國威士忌産業版圖正迅速擴張,國内已有 45 家企業處于在建或投産、待建階段,覆蓋 12 個省市和自治區。其中,投産 26 家、在建 10 家、待建 8 家、試運營 1 家,總産能發展規劃 25 萬噸。
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何勇指出,發展速度快,市場熱度高,是當前中國威士忌的産業特征。
" 中國威士忌産業崛起,已不局限于流通階段,而是轉型到中國威士忌生産和項目建設當中。" 中國酒業協會威士忌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元月對藍鲸新聞記者表示," 我國威士忌酒的市場規模已經從 2013 年的 12.88 億發展到 2023 年的 55 億,10 年間增長了 4.2 倍。"
随着中國威士忌的興起,國威(中國威士忌)在全球舞台上嶄露頭角,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
尚處于起步階段
據了解,當前中國威士忌産業正處于快速發展初期,業内估算,中國威士忌酒行業年總産量能約在 10 萬噸。
國内威士忌酒廠的産能普遍并不高,從數百噸延伸至數千噸不等。也有例外,比如正在建設中的高橋威士忌酒廠,其單一麥芽威士忌的設計産能在第一期達到萬噸原酒級别。百潤股份(002568.SZ)旗下的崃州蒸餾廠總體年産能規劃約 3 萬噸,其中麥芽線約 0.4 萬噸。
以 700ml 單瓶容量計算,1000 升威士忌可灌裝 1428 瓶左右。加漿降度後,預估也不超過 2000 瓶。粗略估算,幾百噸的小型酒廠一年的年産量也不過數萬瓶。
威士忌在國内仍屬于一個小衆賽道。值得注意的是,2021 年前後已有一波威士忌酒廠投産,經過三年以上陳年,今年和明年将迎來一波中國威士忌産品上市的小型爆發期。
天佑德酒(002646.SZ)年初已在電商平台上架天佑德 Nara 雪莉桶陳釀威士忌等三款青稞威士忌産品;百潤股份首批 30 萬桶威士忌已于 2021 年正式灌裝,由于威士忌最少需要 3 年陳釀時間,其成品威士忌預計于今年第四季度發布。
大芹威士忌、钰之錦威士忌等産品亦在市場上嶄露頭角,而高朗威士忌則宣布将于今年 11 月進行全球首發,進一步豐富了國内威士忌市場的産品線。
面對行業快速發展可能帶來的挑戰,包括産能過剩等風險,衆多威士忌從業者表現出了理性與前瞻。他們普遍認爲,品質是立足之本,急功近利隻會損害行業長遠利益。大芹威士忌創始人吳松柏、钰之錦威士忌創始人仲崇滬、高朗威士忌創始人高開朗等業内人士紛紛強調,需沉下心來,專注于提升産品品質,避免重蹈葡萄酒和精釀啤酒行業過度商業化、品質參差不齊的覆轍。
" 我們不追求非常高的産量,而是追求的是高質量的威士忌 ",帝亞吉歐洱源威士忌廠廠長焦長毅如是稱。
何勇表示,中國威士忌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随着更多進口品牌進入國内市場,疊加國内威士忌工廠的建廠速度和水平提升,産能得到更多釋放,市場競争會更加激烈,将從産品競争走向品牌競争。
橡木桶 " 卡脖子 "
在中國威士忌産業的快速發展進程中,橡木桶的供應問題猶如一道必須跨越的門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業内普遍認爲,橡木桶對威士忌最終風味形成的貢獻率高達約 70%,其質量與數量成爲制約行業擴張的關鍵因素。
吉斯集團董事長孫傑在接受藍鲸新聞記者采訪時,深刻指出了當前威士忌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橡木桶的供需失衡。随着衆多威士忌酒廠的新建與擴産,橡木桶的需求量急劇攀升,已導緻進口資源價格出現上漲趨勢。面對這一困境,行業内部正積極探索多元化解決方案,包括嘗試使用國産蒙古栎橡木桶等替代品,然而,這一領域尚缺乏成熟的技術與經驗積累,成爲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相關媒體報道,當前國産威士忌廠的基酒年産能已接近 10 萬噸規模。按照行業标準估算,每萬噸基酒陳年大約需要 5 萬隻标準橡木桶,這意味着僅國産基酒一年就需要約 50 萬隻橡木桶。若再考慮進口基酒陳年需求及其他因素,中國威士忌行業每年的橡木桶需求量可能高達數百萬隻,而目前國内橡木桶的存量卻僅維持在約 50 萬隻左右,供需缺口顯著。
中國酒業協會威士忌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23 中國威士忌行業發展報告》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現狀,報告指出,截至 2023 年,我國橡木桶保有量達到 45 萬個,雖較去年有所增加,但遠不能滿足行業快速增長的需求。
在這方面,日本威士忌已提供了解題思路,在二戰期間,由于無法從美國和歐洲進口橡木桶,日本開始使用國産的水楢木來制作桶陳威士忌。不僅克服了困境,更開創了威士忌風味的新紀元。
藍鲸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國内廣泛使用的橡木桶大多依賴于進口,尤其是美國橡木桶和歐洲橡木桶。一個 225 升美國橡木桶進口價格動辄 3000 元起,而同等規格的蒙古栎橡木桶超過 7000 元,這無疑大大增加了生産成本。
在此背景下,中國威士忌産業正積極尋求自己的 " 水楢木 " 之路。比如保樂力加在四川峨眉山疊川麥芽威士忌酒廠,便采用了來自長白山的單嶺橡桶。
然而,也有業内人士提出了更爲前瞻性的思考,即提前在美國等橡木資源豐富的地區購買林地,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供應緊張問題。但這一策略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顯然需要更加謹慎地考量與布局,以避免潛在的風險與不确定性。
自飲消費占比高
盡管中國威士忌産業尚處于蹒跚學步的初期階段,但國内威士忌消費者群體已展現出鮮明的消費特色與偏好。
據威士忌社區平台百瓶 APP 的負責人張雲向藍鲸新聞記者透露,一個顯著的現象是,超過 80% 的國内威士忌愛好者養成了每周品飲的習慣,且超過 90% 的品飲活動發生在家庭環境中,這反映了消費者對威士忌文化的深度融入與日常化享受。
年輕消費群體正逐步崛起成爲這一市場的新興力量。數據顯示,18 至 29 歲的年輕飲用者占比高達 53%,他們不僅爲威士忌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促使品牌策略發生轉變。爲了适應年輕消費者的審美與喜好,不少威士忌品牌紛紛對包裝設計進行革新,以 "Cool" 取代傳統的 "Old School" 風格,力求在視覺上吸引并貼近年輕族群。
從地域分布來看,威士忌消費呈現出明顯的地域集中趨勢。一二線沿海城市,特别是上海與北京,以其強大的消費力領跑全國,成爲威士忌消費的高地。而在廣東地區,威士忌的普及率更是居高不下,顯示出該地區消費者對威士忌文化的深厚認同與熱情。此外,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省份緊随其後,共同構成了中國威士忌消費的核心版圖。
中國酒業協會威士忌專業委員會兼職副秘書長支彧涵對藍鲸新聞記者表示,以前,威士忌的飲用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但本土的企業具有更多下沉市場的渠道優勢,這讓國産威士忌更有可能在三四線市場發現機會。
" 國産威士忌是有身位優勢的,我們的市場到生産端的反饋更迅速。如果國際品牌想根據中國市場口味進行改良,信息傳到國外總部,經過開會确認改善後再發至中國市場,大概需要一兩年時間。而在我們這裏則可以更快實現 ",支彧涵認爲," 我們目前正身處于一個對于本國産品有信心的階段,國産威士忌産業鏈從頭到尾都有中國企業參與。不光是威士忌生産端,整個産業都面臨着機遇,都需要走到台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