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年人就業等相關話題頻繁登上熱搜,低齡老年群體的求職需求正逐步被外界看到。2 月 22 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大部分招聘平台基本尚未面向老年人開辟專區,老年人在求職過程中仍以線下、朋友介紹等方式爲主要渠道。去年 8 月,面向老年人開展招聘的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在該平台上,北京商報記者與幾位正在找工作的老年人展開了對話,這些老年人年齡普遍集中在 55-65 歲之間,其中不乏本科甚至研究生的高學曆。但這些高學曆老人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甚至遭遇無企業問津的情況。有老人表示,自己的職業選擇十分受限,僅有保潔、保安這樣的基礎崗位可選擇。那麽在基礎崗位外,老年人再就業究竟還能做些什麽?
低齡老人線上求職碰壁
" 要求 65 周歲以下 "" 招聘 55 歲左右财務經理崗位退休人員 "…… 在中國老年人才網上,各崗位的招聘年齡被放寬到适合老年人選擇的空間。從崗位信息看,保安、保潔、停車場管理員、照護師等基礎崗位出現的頻率較高。
王叔叔在網站上線之初就投遞了簡曆,今年 58 歲的他畢業于清華大學,退休前在一家外資企業擔任項目經理職位。" 家裏人比較支持我找工作,我自己身體也很好,有精力投入每周 5 天的工作。" 王叔叔表示,自己期待找到管理崗、顧問崗及培訓導師崗的工作,對行業和公司規模沒有要求,期望薪資在 5000 元之上。
雖然有着高學曆和外企工作經驗的雙重加持,但王叔叔的 " 再就業之路 " 并不順暢。" 網站上的招聘企業少,和我專業對口的企業更少。" 王叔叔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去年 8 月在網站找工作投簡曆至今,近半年的時間基本沒有企業聯系過自己。
本科學曆、今年 57 歲的朱阿姨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與王叔叔不同,她更傾向選擇簡單輕松、強度較低的工作崗位。" 服務員、紅娘,這些崗位我都願意嘗試。" 朱阿姨說道。但和王叔叔一樣,朱阿姨同樣未能求職成功。
招聘老年人的企業少,對口合适的崗位更少,是以朱阿姨和王叔叔爲代表的老年人求職中遇到的困境之一。
" 歡迎退休人員 " 崗位數量上漲 33%
在調查中,北京商報記者也發現,盡管求職受阻,但大部分老年人并未展現出急切心态。和年輕人求職的目标不同,部分老年人求職的初衷在于充實生活,實現從上班到退休的完全過渡。作爲代表人物的王叔叔和朱阿姨,就已對接下來的退休生活做好了規劃。" 不急着一定要找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在家喝喝茶,鍛煉鍛煉身體,有時間再出去旅旅遊。" 王叔叔表示。
BOSS 直聘崗位分析師單恭分析指出,退休人員在就業時往往有 3 個方面的需求。" 繼續養育孩子的經濟需求,繼續發揮職業技能的價值需求和繼續追求職業發展的精神需求。"
BOSS 直聘數據顯示,2022 年,在該平台上活躍的 55 歲以上求職者數量已同比上漲 27%。" 退休人員自己的就業意願很強烈,絕大多數用戶都是在退休一兩年後重返就業市場。" 單恭表示。此外,2022 年該平台崗位描述裏明确了 " 歡迎退休人員 " 的崗位也同比上漲 33%。
實際上,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鼓勵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實現老有所爲已成爲我國新時代老齡工作的重點之一。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中明确提出,在學校、醫院等單位和社區家政服務、公共場所服務管理等行業,探索适合老年人靈活就業的模式。鼓勵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庫,爲有勞動意願的老年人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新創業指導服務。
銀發就業還有多少可能
政策之下,爲有需求的老年人和匹配工作間搭起一座橋梁尤爲重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中,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 3669 萬人,比 2010 年增加了 2085 萬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占到 13.90%。随着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他們能涉足的崗位也越來越多。
但從目前老年人求職情況來看,不少老年人了解就業崗位的方式仍以朋友介紹等線下渠道爲主,所做工作也爲保潔、門衛等較爲基礎的崗位内容。線上端,除中國老年人才網之外,大部分主流招聘平台尚未設置老年人服務專區,但部分崗位标示了 " 招聘退休人員 " 等字樣。
北京商報記者在某招聘平台以 " 退休 "" 返聘 " 爲關鍵詞進行了檢索,除基礎崗位外,還出現了面向老年人招聘的校醫、托管老師、保育員甚至主播等崗位。單恭表示,從崗位設置情況來看,财務會計、醫療健康、出版編輯等行業都十分歡迎老年人加入。
" 這些行業和崗位所要求的技能、規則都已經非常穩定,唯一的變量就是崗位熟練度,因此部分招聘者甚至願意以更高的薪酬吸引退休人才。" 單恭說道。
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看來,老年人就業具有多元性,具備專業技能的老年人通常就業意願相對較高,如醫生、教師等職業。" 讓老年人就業保持供需平衡,提升他們的社會參與度很重要。" 陸傑華表示,除了要注重技能和崗位上的平衡外,還應考慮讓老年人适應數字化時代的變化。" 提高老年人在數字化時代的素養,也是爲他們的就業賦能。此外,用人單位也要提供更多機會,讓就業和供需匹配起來。"
北京商報記者 趙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