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艾倫 · 圖靈在哲學雜志《心》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計算機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将「機器能思考嗎?」這個問題,轉換成「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來測試機器是否能夠展現出與人類不可區分的智能行爲。
這就是著名的「圖靈測試」,被認爲是人工智能的起源。
圖靈認爲,思考不需要被嚴格定義,隻需通過行爲表現來判斷智能。他提出機器應該超越工具,成爲人類智慧的延展和補充,而不是試圖完美無缺地複制人類。
AI 的技術曲線在這兩年突然陡峭,圖靈 70 多年前的設想有了更具象的載體。智能終端開始可以識别用戶意圖提供服務,一種新的人機交互方式開始撬動圖形界面的地位。
AI 硬件不再等同于将大模型塞入設備,而是以系統級 AI 爲核心重構智能終端,将大模型技術全面融入終端系統。智能手機正在進化成新物種,前段時間亮相的 HarmonyOS NEXT 就是大模型時代下, AI 和 OS 深度融合的體現。
而首發搭載 HarmonyOS NEXT 的 Mate 70 系列,也成爲華爲史上最智慧的 Mate 系列,是華爲在打破技術的封鎖和壟斷後,對 AI 時代智能終端探索的新裏程碑。
此前,餘承東表示,「鴻蒙用了十年長征,走完了歐美國家三十年才走完的路」。
現在,Mate 70 系列開啓了華爲 AI 生态下一個十年的征途。
Mate 70 ,史上最智慧的 Mate
搭載 HarmonyOS NEXT 的華爲 Mate 70 系列 ,除了 AI 性能的提升,還帶來一系列 AI 新功能,總體可以分爲三個大類:
更有趣:AI 運動軌迹、AI 主角時刻、AI 時空穿越
更高效:AI 智控鍵、AI 隔空傳送、AI 通話摘要
更安心:AI 消息随身、AI 降噪通話、AI 靜谧通話
Mate 70 系列的電源鍵集成了 AI 功能,輕觸兩次可喚起系統級 AI,用戶可以選擇設置進行智慧識屏、長按喚醒智能助手等多樣化的用途。
當從 Mate 30 開始布局的隔空操作,與鴻蒙互聯生态結合後,更科幻的「AI 隔空傳送」得以誕生。用戶可以從 Mate 70 手機中隔空伸手一「抓」,然後移到另一台設備一「放」,把截圖或圖片傳送到其他設備上。
「隐私」則是一些比較平時無感,但又時刻守護用戶手機使用的功能。「AI 消息随身」仿佛給 Mate 70 手機配備了一個智能「防窺屏」,能夠檢測視線,當檢測到機主之外的注視時,手機會自動隐藏消息,保護隐私。
而 AI 靜谧通話通過人工智能消除通話漏音,不影響他人的同時,也不讓私密的通話内容洩露。
Mate 70 還結合 AI 帶來了一些比較有趣的拍攝玩法。「運動軌迹」通過 AI 多重曝光拍攝處理,實現一張靜态照片對運動軌迹的捕捉;而「主角時刻」則是長曝光,通過 AI 保持被拍攝主體靜止,而背景呈現拖影效果。
至于「時空穿越」則是通過生成式 AI,改變人像照片所處的時空背景和衣服配飾。
這些 AI 功能中,有能提升用戶辦公效率的智能助手,也有拓寬用戶創作邊界的創意工具。這些嵌入系統各個部分的功能,更多還需要用戶主動去喚醒、使用,可替代性也較強,是鴻蒙智能的優勢,但并非最核心的優勢。
而像是自動觸發和開啓的 AI 消息随身、AI 靜谧通話、AI 降噪通話等功能,則表明鴻蒙 AI 确實已經進入系統底層,無需用戶參與,就能直接根據外界情況作出反應,并且還結合了視覺、聽覺等多模态能力。
要實現這一點,缺乏對硬件和軟件的總體調度能力,是無法完成的,因此自研系統 + 自研核心硬件的華爲 Mate 70 系列,不僅是 Mate 系列有史以來最具智慧的一代,也是華爲對 AI 手機未來形态的全新解答。
華爲的 AI 版圖,補齊最關鍵的拼圖
Mate 70 在 AI 技術上的爆發也并非隻是坐上了大模型的風口,回顧 Mate 系列的曆史,這款旗艦一直承載着華爲在 AI 技術上最先鋒的技術突破。
Mate 系列不僅是國産智能手機走向高端化的代表,還是華爲 AI 版圖構建一條重要的主線。
在 AlphaGo 擊敗世界圍棋冠軍柯潔的 2017 年,Mate 10 系列也成爲 AI 行業一個關鍵節點,它搭載了全球首款内置獨立 NPU 的智能手機 AI 計算平台——麒麟 970 芯片。
這顆 NPU 專門爲深度學習而定制,FP16 性能達到了 1.92 TFLOP,尺寸卻沒明顯增大,突破了當時端側硬件能力的上限。
NPU 的加入使得麒麟 970 在 AI 任務處理上速度極快,在圖像識别速度上,可達到約 2000 張 / 分鍾。
因此 Mate 10 也率先支持了 AI 慧眼識物、雙指識屏等這兩年旗艦手機逐漸普及的 AI 功能。比如 AI 慧眼識物能實時分析拍攝場景,識别多達 13 種場景和物體,從而根據對象的特點和屬性自動調節參數設置。
麒麟 9 系列芯片逐漸跻身行業系列,後面幾代 Mate 系列也在 AI 功能有了不少突破。
現在已經升級成系統級智能體的小藝,在 Mate 20 上就首次搭載。
Mate 30 通過姿态感應器和微核 NPU 實現的 AI 隔空操控,以及 Mate 40 隔空截屏,也早早爲這次 Mate 70 上 AI 隔空傳送功能打下了基礎。
去年在 Mate 60 系列首發的 HarmonyOS4 ,則是國内首個内置 AI 大模型的分布式操作系統,華爲的盤古大模型開始融入到手機中。
曆代 Mate 的 AI 功能就像一顆顆耀眼珍珠,最終将它們串成項鏈的,是在今年華爲開發者大會亮相的鴻蒙原生智能(Harmony Intelligence)。
系統級 AI 終于在 HarmonyOS NEXT 上實現,鴻蒙的意圖框架開始展示人機交互的未來形态。
鴻蒙原生智能具備多模态理解能力,能夠理解用戶的語音、文字、圖像等多種輸入形式,讓系統可以通過學習用戶的行爲習慣,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建議。
如果用戶每天早上上車後習慣聽「每日推薦」歌單,系統就會學習這一行爲,并在合适的時間推薦相應的歌單卡片,實現一鍵播放。
這意味着 AI 不僅僅是對人類行爲的再現,還能對用戶需求的主動預測和對複雜任務的高效執行。
鴻蒙意圖框架印證了圖靈的觀點,即智能的關鍵不在于「機器是否有思想」,而在于機器是否能夠在行爲層面提供有意義的功能。
意圖框架的「思考」被設計爲工具性、服務性的智能,這與圖靈的「行爲主義智能」一脈相承。
通過從單設備到生态級協同、從靜态交互到動态場景服務的躍升,HarmonyOS NEXT 用 Thinking Game (思維博弈)實踐了圖靈的智能機器設想,也展現了華爲對 AI 手機或者終端的理解。
所謂系統級 AI ,應該是動态的、自主的和自适應的,讓服務從被動轉向主動 ,體驗從單點轉向多鏈條,實現「以意圖爲中心」的人機交互。
這種交互界面也将成爲 AI 時代新的超級入口,而将軟硬件核心都握在自己手上的華爲,可能是最适合做這件事的公司。
下一個十年的智能終端
大模型爆發後,今年 AI 行業在兩件事形成了共識:提升 AI 的思考能力,讓 AI 能代替人去執行任務。
Anthropic 發布了 computer use ,讓 AI 像人類一樣操作計算機,比如查看屏幕、移動光标、單擊按鈕和輸入文本。智譜的 AutoGLM 也叫 Phone use ,隻要一句指令就能讓 AI 在手機幫你發微信、網購下單。
這種 AI 代執行的技術路線,其實就是模仿了人類執行任務過程智能體工作流,大模型爲智能體的大腦,讓其他的關鍵組件執行任務。
拆解和規劃任務的分配
模拟人的記憶類型進行獲取、存儲、保留并檢索信息
調用外部 API 擴展模型能力
我們所說的系統級 AI ,并非隻是軟件,而是一種新的計算機形态,它可以連接各種軟件和硬件,以及所有模态信息組成的外設,并調用 API 執行各種任務,用戶不需要再通過一個個 app 來獲取服務。
要實現設備間全局的智能體驗,這就要求軟硬件、端雲側的高度協同,将用戶意圖識别與任務執行的 AI 能力無縫擴展到不同設備。
華爲的「鴻蒙原生智能」(Harmony Intelligence)就是這個技術路線上的先行者。在鴻蒙發布之初,我們就提出華爲成爲了一家「超級終端」公司,其中一個核心就是微内核和分布式能力天然适合萬物互聯。
華爲以端雲協同架構爲底座,在 HarmonyOS NEXT 上重新定義了鴻蒙的智能核心,将 AI 深度融入系統,從内核到應用實現了全場景的智能化體驗。
因此在 Mate 70 系列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未來 AI 終端的一些關鍵特征:
原生智能 OS
系統超級智能體
端雲協同,統一的 AI 計算生态
全場景融合感知
開放生态
「小藝」從曾經的語音助手已經蛻變爲無所不在的智能體,不僅能精準理解用戶意圖,還能完成從思考到規劃、再到執行的一整套流程。小藝代表了 AI 助手的新形态,更接近鋼鐵俠的「賈維斯」。
更重要的是,華爲全面開放了從 AI 模型到控件的分層能力,賦能第三方開發者,爲鴻蒙原生應用生态注入活力,這種開放性使開發者能夠輕松構建和集成 HarmonyOS NEXT 原生的 AI 能力,目前已經有超過 15000 個應用和元服務接入這一系統。
軟硬端雲的協同結合正在重新定義計算體驗,下一個十年的智能終端,不隻是設備性能的比拼,更是生态體系的較量,而對核心硬件和操作系統的把控,則決定了整個生态是否能穩定地推進前沿 AI 技術的探索。
華爲是當今爲數不多從關鍵元器件到系統都自主控制,并深度融合打造系統級 AI 的公司,10 年前,餘承東在 Mate 7 發布會上曾說:
通往山頂的路有很多條,我們選擇最難、也是最有價值的那一條。
下一個 10 年,華爲 Mate 系列依然走上了一條最具挑戰性,也将帶來巨大改變的路。在 OpenAI CEO 等行業領袖認爲将實現 AGI 的未來幾年,AI 手機或許也将迎來又一個「輕舟駛過萬重山」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