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繁花》開篇的序章裏,金宇澄這麽寫:
獨上閣樓,最好是夜裏。《阿飛正傳》結尾,梁朝偉騎馬覓馬,英雄暗老,電燈下面數鈔票,數清一沓,放進西裝内袋,再數一沓,拿出一副撲克牌,撚開細看,再摸出一副。接下來梳頭,三七分頭,對鏡子梳齊,全身筆挺,骨子裏疏慢,最後,關燈。否極泰來,這半分鍾,是上海味道。
上海人王家衛成名于香港,卻常于影像之中懷念故鄉,《阿飛正傳》有上海味道,《花樣年華》也有上海味道。
《花樣年華》劇照
《繁花》由王家衛來拍,似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王家衛也的确早早拿下《繁花》版權,不光拍電影,還破天荒拍了劇版,自然引來無數關注。如今,劇版《繁花》播出過半,口碑雖然從一開始便存在争議,但已有逆襲之勢,口碑和收視都有爆相。
先說争議。
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最挑剔的觀衆,必定是原著黨,何況,能讀完并癡迷于《繁花》這種嚴肅文學大長篇的讀者,忠實度自不必多言。《繁花》剛一播,許多看過原著的朋友便紛紛表達了失望之情。原因簡單,改動太大。
若論文學傳承,《繁花》和《金瓶梅》與《海上花列傳》" 血緣 " 最近,屬于世情小說一派,書中寫男女之事,寫世俗情欲,用那句被寫爛了的話,即以小人物寫大時代。
原著裏兩條時間線,一是六十到八十年代,二是九十年代,限于衆所周知的原因,劇版目前大多拍的是九十年代的戲份,原著裏三個男主角,資本家家庭出身的阿寶、軍人家庭出身的滬生、工人家庭出身的小毛,到了劇版,也隻剩下了胡歌飾演的阿寶一個人。
阿寶在八九十年代經商,成了寶總。于是,劇版《繁花》開篇,胡歌穿着西裝起範兒出場,衆人一口一個寶總,濃濃的商戰劇大男主氣質,之後黃河路上神秘女子李李亮相開店,又有了幾分武俠劇的江湖氣,再往後寶總單刀赴會,闖入高仿工廠,則是黑幫片的路數。
坦白講,在原著黨看來,這些都并不是特别 " 繁花 ",原著的氣質,更世俗,更瑣碎,是小人物亂花漸欲迷人眼,而不是大人物叱咤風雲。沒有了滬生和小毛,劇版《繁花》港風更顯而海味不濃。
目前來看,劇版叙事節奏飛快,登場人物繁多,台詞密度極大,原著有一千多處 " 不響 ",劇版則無時無刻不在 " 響 "。
這種喧鬧感,也有些港片港劇的味道。
當然,不管是港味還是海味,王家衛的個人風格是淩駕于一切之上的,墨鏡王似乎也無意對自己進行 " 去标簽化 ",抽幀、旁白、特寫、蒙太奇,整部劇的光影暧昧而迷離,霓虹閃爍,燈火昏黃,每集開頭摘錄原著的豎版黑底白字,更仿佛是王家衛的簽名。
這也就觸及到了問題的核心。
此花非彼花。小說《繁花》,是作家金宇澄的《繁花》,劇版《繁花》和未來會上映的電影《繁花》,則是導演王家衛的《繁花》。
任何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都是要變的,無非是修修補補還是改頭換面的區别,電影電視劇一經成片,便已獨立于小說成爲新作,所以,評價影視作品,也不能隻看它是否還原原著,把它當成新作來看,視野也會開闊些。
單從國産劇的維度來看,無論如何,《繁花》都算得上是佳作,但絕非神作。
它是好看的,甚至好看得很符合當下社交媒體的傳播邏輯,要金句台詞有金句台詞,要名場面有名場面,觀衆喜歡嗑 CP,王家衛就安排出了各式各樣的 CP 給觀衆嗑,友好得不像電影大師下凡。
前面說過,這部劇的影像風格,是非常王家衛的,這也就意味着它擁有着一般國産劇無法匹敵的視聽質感,而要展現出 90 年代上海的風貌,必須得有質感。王家衛有審美又有資金,更願意考據,自然能營造出質感。
這一點,其實很多朋友批評過,認爲《繁花》拍黃河路,拍得像 30 年代孤島時期的上海,看着寶總和李李的打扮,則像是諜戰片裏的角色。但我覺得,拍黃河路的繁華,正應該拍得更虛幻一些,浮華早已散盡,王家衛呈現給觀衆的黃河路,是許多人記憶裏的 90 年代上海景象,回憶自然要修飾,把繁華誇張些,才更有 " 萬花入海 " 的感覺。
相比黃河路的虛幻,進賢路與 27 号就拍得要寫實得多,阿寶去 27 号找汪小姐,遇到汪小姐蒸郵票,他坐在椅子上手裏拿了本《論持久戰》,都是王家衛用以還原時代的細節,這樣的物件一出現,感覺就對了。
單拎出來我印象最深的幾場戲,也對得起墨鏡王的名頭。比如阿寶和李李雨夜漫步,鏡頭給到背影,瞬間讓我想起《花樣年華》,故事不同角色不同演員不同,但暧昧的氣息相同,王家衛影像中的迷人之處,相同。
故事層面上,就原著而言,《繁花》并不好拍,小故事多,核心戲劇沖突卻不強,很多事情不能拍,很多事情拍出來又未必好看。
王家衛不管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都必須給劇版找出一條相對清晰的主線,于是,就有了寶總商戰上海灘的商戰戲、李李争鋒黃河路的江湖戲以及汪小姐在 27 号的職場戲碼。
說起來,劇中的很多戲碼,其實是爽文套路,甚至有傑克蘇男主大開金手指的意味。第一場商戰,寶總用出貨量拿捏範總,有些簡單到幼稚,範總不該是蠢人,他不可能在沒問清魏總底牌的情況下放棄與寶總合作,但劇裏那樣拍,就把老奸巨猾的商人拍成了蠢貨,隻是爲了襯托寶總的智珠在握了。
劇情發展的模式,也基本上是小人使絆,寶總開金手指解決,這裏的金手指,則往往由爺叔充當。複雜嗎?不複雜,甚至有些俗套。
但它依然耐看,耐看,不隻是因爲質感夠好,也是因爲人物通過細節立住了。李李、玲子、汪小姐,三位女主,個性鮮明,各有各的魅力,如汪小姐開着車去救寶總那場戲,雖然偶像劇氣質濃厚,但自有一種真情感人。諸多配角,更是鮮活,爺叔的臉上有歲月和經曆帶來的神秘感,範總大智若愚,是那一代處在轉型期的國營工廠當家人的縮影,便是戲份不多的小阿嫂,幾個眼神,就讓人找到了老上海的感覺。
《繁花》不是《大江大河》,不是《創世紀》,創業商戰隻是背景闆,故事裏的男男女女才是主角,對于觀衆來說,好看的也不是爽文劇情,而是時不時氤氲在鏡頭裏的情感流動,是王家衛借了金宇澄的意象寫出來的浪漫詩篇。
大多數好劇,好得都夠清晰,你能說出它好在哪裏,是人物好還是故事好亦或是哪一場戲拍得好,《繁花》也能按這個邏輯去說,但它好就好在,有種說不清楚的好。
你看上幾集《繁花》,一定先會找出許多槽點,但看着看着,卻又不知怎的,就停不下來了,随便跳一集來看,接不上故事,但似乎也看得進去,隻看幾分鍾的單場戲,也會覺得好看。
這是王家衛厲害的地方,他拍戲,造的是一種幻境,虛虛實實,捉摸不定,卻自有韻味。
劇集過半,我最喜歡的橋段,倒與主角無關,而是陶陶與芳妹以及小阿嫂之間的戲碼,俗人俗事,情欲流動,王家衛拍得特别金宇澄,一場戲,就讓那個時代都活了過來。
演員方面,整體在水準之上,但我大膽講一句,配角好過主角,主角裏,女性則好過男性。胡歌的表演缺乏驚喜,帥自然是帥的,但帥得像時時刻刻準備拍寫真和走紅毯,就多了刻意,少了自然。馬伊琍和辛芷蕾表現好,我不意外,但唐嫣從來不以演技出衆聞名,她此次的表演出彩,是角色合适,也得感謝墨鏡王調教。
配角裏有兩大驚喜。遊本昌老師于耄耋之年出山演戲,能鎮得住場子,這是一大驚喜,範志毅跨界演戲,靠着自身的氣質把角色演得有血有肉,是第二大驚喜。
最後,說最重要的一點:
要看,就看滬語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