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音樂先聲,作者:丁茜雯,編輯:範志輝,頭圖來自:unsplash
MZ 世代(指 1980 年~1995 年出生的 M 世代與 1995 年~2000 年代初期出生的 Z 世代統稱)的偶像産業,再度将目光聚焦在了引起東亞青少年的成長共鳴上。
11 月 20 日,制作人鄭炳基打造的 K-Pop 新人女團 TripleS 小分隊 AAA 為期兩周左右的出道活動落下帷幕。其出道曲《Generation》在 YouTube 的播放量至今已突破 2790 萬,在出道不到半個月的情況下增長了 20 萬左右的訂閱用戶;這首歌曲也在韓國 Melon 排行榜持續逆行,從千名開外來到了 200 環,在 YouTube Music、Spotify、Apple Music 韓國榜單上也穩居前列。
頁面截圖
《Generation》在 TikTok 上引起 MZ 世代群體熱烈反響,其蹿紅速度之快着實令人驚訝。目前,TripleS 官方賬号發布的視頻單條播放量均維持在百萬以上,歌曲的舞蹈挑戰也在 TikTok 中成為熱潮。在内地,這首歌曲也同樣吸引了 MZ 世代的關注,以新人黑馬之姿在 QQ 音樂新歌榜上已累計在榜 23 期(截至 11 月 21 日),最高排名 31 名;在韓國榜最高拿下第三名,僅次于當紅女團(G)I-DLE、LE SSERAFIM。
作為從新小型公司 Mdohaus 出道的 " 名不見經傳 " 的新人,TripleS 僅憑借一首出道作品便在海内外留下了姓名,這不得不說是一個 " 奇迹 "。促成這一 " 開門紅 " 的原因,離不開 TripleS 與 MZ 世代緊緊契合的音樂概念。
東亞文化下的音樂反叛
知名制作人秋元康曾表示,東亞國家的文化屬于 " 高語境文化 ",不屑于用最直白的感情和語句來為描繪東亞青春。但正因如此,被忽略的這一部分反而在偶像産業興起之後,成為極具 " 殺傷力 " 的吸粉利器。
因而,《Generation》能夠引起劇烈反響,實則并不奇怪。縱觀這首歌曲的 Reaction、樂評等内容,頻繁被提及的的标簽便是" 東亞青春壓抑下的自由與反叛 ",這也是戳中諸多聽衆共鳴的核心内容。
在歌曲 MV 中,也以更加具像化的形式展現了這一内核。厭煩學校統一的黑長直發型與黑白校服的少女學生,突擊檢查時藏起的手機、撕掉的指甲油,想要 " 逃離 " 古闆守舊的校園規則,在地鐵、路邊偷偷跳舞錄制 TikTok,卻又在看到路人經過時驚慌停止;而在電梯上,少女學生偷偷跳舞玩鬧,向着電梯頂比 "V" 的小确幸,也與同一空間内死氣沉沉、面無表情的上班族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管遊離在何處,少女學生卻始終找不到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天地。這種壓抑下的明媚快樂,既是東亞青春裡最為普遍存在的精神内核,也是東亞社會裡最為常見的 " 自由 "。比之 MV 的直白,歌詞反而更為 " 意識流 ",在表達沖破壓抑自由生長的同時,社會性的 " 喪 " 與 " 痛苦 " 也共存其中," 真相是 Feeling,謊言是 healing"。
MV 截圖
在此之前,這種針對東亞青少年生活帶有批判性的偶像歌曲也并非沒有先例。
2012 年,防彈少年團發布的《學校的眼淚》,聚焦在東亞校園霸淩文化,犀利指出教室也是社會的縮影。在大人制定的弱肉強食規則下,學生們也是 " 教室 " 這一牢籠裡的 " 被害者 ",而社會的 " 旁觀者 ",也同樣是校園暴力的 " 加害者 "。
自 2013 年以來,防彈少年團的 " 校園三部曲 "" 花樣年華三部曲 " 也同樣将音樂概念定位在反應東亞青春的角度。比如,《No More Dream》和《N.O》所反映的 " 失去夢想的學習機器 " 對應試教育進行批判、質疑大人所說的 " 幸苦隻是現在 "" 擁有名校與金錢才是幸福 " 的扭曲價值觀;《I NEED U》和《RUN》則表現了在青春期所遭受的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等層面的壓迫下,他們和朋友在夜晚恣意奔跑、藏在廢棄工廠裡圍爐夜話等當中 " 偷 " 來的瞬間自由。
防彈少年團借此獲得了 " 學生統領 " 的稱号,《I NEED U》與《RUN》更是斬獲 Melon,獲得 10 個音樂節目。
除此之外,本月少女 yyxy 在 2018 年發布的《Beauty&Thebeat》則圍繞逃出被規訓的 " 伊甸園 ";NCT DREAM 在 2020 年發布的《GO》在 " 叛逆中尋找自我 ",鼓勵年輕的人生中要 " 打破常規 "、反抗千篇一律等等。
相比于 K-Pop,J-Pop 中的欅坂 46 則是诠釋東亞文化中青少一代的反叛感最為強烈的偶像組合。
從 2016 年出道作品《沉默的大多數》開始,欅坂 46 便被制作人秋元康賦予了一定的反叛意味,他們呼籲年輕一代 " 不要被大人控制自己的決定,一味地說 Yes 真的好嗎 ";在 2017 年的《不協和音》中,這一理念從壓抑的東亞青少年生活領域升華到社會屬性," 提出異議有什麼可怕?不協和音可以打破偏見 "。
到了 2018 年的《打破玻璃!》和 2019 年的《黑羊》,欅坂 46 在 C 位平手友梨奈的帶領下,将屬于這一世代年輕人的 " 格格不入 " 以更為痛苦和直白的形式表達出來,不管是《打破玻璃!》中 " 馴養的狗 " 還是《黑羊》中 " 妥協的黑羊 ",反叛都意味着要承受痛苦和迷茫。這也正是東亞青少年在壓抑中尋找自我過程的另一種體現:最終還是要從格格不入到面對現實,無法融入社會的後果則注定是悲劇。
視頻截圖
将時間齒輪往前撥動至千禧年前後,第一代偶像 H.O.T 在 1996 年的出道作品《戰士的後裔》中,就曾批判東亞社會的選擇性忽視,指責學校帶來暴力革命、剝奪夢想自由與學生人格等問題。後來的東方神起,也在《三角魔力》《"O"- 正 . 反 . 合 .》等多首歌曲中,探讨社會性對于年輕一代夢想的毀滅、人生觀等方面的影響。
不難看出,在偶像産業發達的日韓兩國,并不執着于粉飾太平、一味傳遞青春時期的無憂無慮,反而敢于深挖這個群體面對校園、社會、夢想時的焦慮與迷茫,将叛逆精神植入偶像概念之中。
為什麼這一招能屢試不爽?
這一音樂概念能夠屢試不爽,收效喜人,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契合青少年所思所想。
每一個時代的青少年都有其關注、困惑的内容,偶像音樂引起的共鳴感将他們有機會轉化為自己的消費受衆。根據韓國最大搜索引擎 NAVER 的數據顯示,搜索 TripleS《Generation》的用戶占比中,年齡在 10 代至 20 代(泛指滿 10 歲未滿 20 歲的人和滿 20 歲未滿 30 歲的人)的用戶占據 50% 以上,其中女性占比 66.3%。而在其 Melon 收聽分布方面,10 代至 20 代用戶也分别占據 25%、33%。
這也更直觀地反映在專輯銷量上,TripleS 這張出道專輯首周銷量便超過了 18000 張,根據 K4 數據來看,10 代女性是其主要購買力。對于依靠出道曲剛剛打開市場的新人偶像而言,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已經擁有相對穩定且忠實的一批消費受衆。
當下,相比于以往幾代主動獲得信息時面臨的匮乏性局面,MZ 世代的青少年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獲得信息的途徑跳過了磁帶、電視 TV、網站等過渡時代,直接在以 YouTube、TikTok 等為主的長短視頻平台上建立主動權、自行設置偏好,傳播媒介的改變令 MZ 世代在接收信息方面有了更強的自主性。
一般來說,強烈的自主性會令個體心理或物理層面夾雜着一定孤獨性,在東亞較為壓抑的文化語境中,青少年也更偏向于尋找可以寄托精神、取得安慰的群體擁抱,這點在以網絡化社交為主的 MZ 世代中體現得頗為明顯。偶像音樂所帶來的同齡人的呐喊與解惑,正對應了青少年的青春期需求,使得帶有一定 " 叛逆感 " 的偶像成為代表青少一代發聲的 " 意見領袖 "。
偶像産業在二戰後失去幸福感的日本社會中應運而生,偶像音樂同樣也帶有一定的慰藉色彩。某種意義上來講,反映東亞青少年青春期的思想與生活、為其發出壓抑中幻想的反叛精神和對現實赤裸裸反抗的偶像音樂,也是一種 " 宗教 " 信仰。
從整個行業來看,這種販賣痛苦為主的 " 青少年反叛 " 音樂概念也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主流音樂市場對于東亞青少年的壓抑、痛苦、自由等複雜因子構成的成長期,以及在學生這一身份下的苦悶,并未有過大量細緻且深入的掙紮與發聲,大多還是在世俗價值觀下理解的情感世界。
正如秋元康所言," 痛苦也是一種魔力 ",被主流市場忽略的東亞青春成長苦痛,也是稀有的悲觀主義美學。
這在後來欅坂 46 的一炮而紅上得到了印證。2016 年出道時,欅坂 46 以别具一格的 " 維持自我 " 的價值觀出現,毫不隐藏負面情緒,對大人、社會、學校直白地進行控訴,表達不滿與質疑,思考夢想、生活、友情與愛情為何的深刻内容。這與市場上主打元氣、抒情等風格的現役偶像或是歌手截然相反,在日本社會中引起極大的共鳴與反響。
最終,其出道單曲《沉默的大多數》在發售首周銷量達到 26.2 萬,一舉奪得日本 O 榜周榜冠軍,并刷新了日本公信榜女歌手出道單曲首周銷量記錄,并在當年以出道不足 8 個月的新人之姿,登上了日本 NHK 紅白歌會。
當然,對于中國市場來說,由于偶像産業仍在過渡中,還尚未到研究本土這類精神内核的細分階段。不過,說到底,東亞各國都受儒家文化影響頗深,青少一代即便有着語言隔閡,但情感投射、學生文化也大多一脈相承。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中國的青少年會在日韓偶像音樂中尋找同齡人的共鳴。
畢竟,應試教育下的學業壓力,渴望一瞬自由放松的享樂期待,以及想要從東亞社會裡掙脫牢籠獲得片刻喘息等想法,都足以真情實感地代入到所構建的情境之中,最終也不意外地成為偶像産業的助推力。同時,也正是由于儒家文化的規訓," 反叛 " 成為了更加現實化的音樂主題,規避了主流傾向的 " 馴化 "。
可以說,将東亞青春的負面情緒作為延展表達,也恰恰是受衆、偶像産業、市場所共同期望的,畢竟成長中的困擾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應該允許 " 反叛精神 " 存在,這也正是東亞音樂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結語
來到 MZ 世代的偶像産業,不可否認的是,在理想化、虛構化的概念之外,其也越來越在意群體化的情感共鳴、現實傾向的概念表達。相對而言,這也是一種回歸 " 本我 " 的實驗。
作為本應該帶來元氣、帥氣等正向情緒的偶像産業中的 " 不協和音 "," 反叛精神 " 意味着對 " 喪 "" 壓抑 " 等負面情緒的解構,在某種意義上販賣着東亞青少一代乃至社會人士的痛苦情感,依托多元化的音樂風格将其帶到主流市場上面對 " 審判 ",正契合了東亞 MZ 世代受衆的主題。
或許," 反叛壓抑 " 的内核,也是一種販賣青春期痛苦的偶像概念,更是東亞特殊且成功的 " 行為藝術 "。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音樂先聲,作者:丁茜雯,編輯:範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