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arakush
最近微博上有一個讨論,有點意思。
後現代造車大軍,以 L113 長短爲界,已經分爲兩個流派:
短 L113 派,在同尺寸上可以挖出更大的座艙空間,意味着更強的用戶感知,更爽的用戶體驗,更明手的用戶價值——把用戶拿捏得死死的,是當代産品的自我修養;長 L113 派則反之,缺乏用戶思維,弱爆了。
話說的那麽糙,肯定不對;卻有難以駁倒的用戶立足點。
以用戶爲标尺,汽車消費流行一種新的共識:一台車是不是好車,和車的關系似乎不大,取決于超越車的體驗。
好車得是好房子,大平層,能容納三排獨棟六卧 / 七卧;好車得是好家裝,摸得到的全軟包,匹配冰箱、彩電、大沙發;好車甚至得是好冰箱,獨立壓縮機起步,不能把可樂冰到零下的半導體冰箱就是戰五渣。
好車的标準,越卷越偏、越細、越頂,畫風日趨鏈家化。
白馬非馬,好車非車。
某種程度上也不啻爲一樁好事。反映出汽車正在集成進更廣泛的功能和場景,它們反過來也塑造需求,随着需求和功能螺旋式叠代,汽車或許終将改變一些面貌,讓出行不再是浪費時間,而是成爲一種生活方式本身。
然而,個中某些标準,卻頂多隻能算作臨時的銷售騷話,主打一個立體生動;但在被重複 1000 遍之後,部分騷話認不清位置,錯把自己當成造車綱領,屬實不大合适。
L113 就是一個值得辯一辯的例子。
長短有命,豐儉由人
L113 是汽車結構設計中的尺寸代碼,指的是前輪的中心點到腳與刹車踏闆接觸面的長度,或者可以簡單理解爲軸長中用于布置機械的空間。
原本它并不是普通人買車時會看的指标。衆所周知,常見的空間指标是尺寸三維和汽車編輯的小粉拳。直到某後現代汽車發布會上,L113 被拉出來進行像素比較,才走進消費視野。
這個生僻概念,經過一頓打比方被 " 房塑 ",轉化爲區分 " 公攤 "、" 套内空間 " 和 " 得房率 " 的關鍵參數。長 L113 形同大公攤,不講武德,浪費乘員艙空間,辜負消費者充分享受财産體驗的自由,是産品摳不到位、技術做不到家的拉垮表現。
問題也源于此。打比方本質上是一種概念偷換,它省去了其他維度的複雜性,簡化成營銷話術引導的唯一維度。事實上本喻兩者不能粗暴等同:
一方面,短 L113 并不代表更先進的發展方向。
盡管某種程度上優秀的集成不可否認地可以帶來核心部件體積精簡、布置優化。
傳統來說,L113 中會布置發動機 / 變速箱、傳動結構、懸架、轉向、制動、車輪、縱梁、副車架、防火牆等等等,内涵豐富。比如某些強企可以做出六合一的總成,減重減容的同時提升綜合效率,确實牛逼,也爲縮短 L113 提供物理可能性。
但是 L113 并不是僅僅跟随動力布置變化的,它是造型、空間、性能、成本、車型沿革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從造型層面來說,長 L113 設計往往彰顯更加高貴的身價,因爲過去意味着需要容納更貴更大的馬力和更高級更性能的縱置布局。這個認知鋼印很難迅速被實用主義覆蓋。
以上面微博中提到的領克 09 來說,可以看到 L113 至整個機艙很長,屬于經典的老錢比例:
領克 09 是基于沃爾沃 SPA 平台,不難看出同平台的沃爾沃 XC90,雖然風格迥異,但是長出同款貴的氣息:
并不是說,貴就是好,好就是長。但是傳統來說,A 柱下端與防火牆的縱向延長線相連,所以通常 L113 越長 A 柱越靠後,整體線條看上去也像原地芭蕾那樣更加舒展。
相比之下,短 L113 旨在做大乘用空間效率,從側面看更加突出後艙的鈍感,主打一個接地氣。
重點是 L113 是一個多目标工程,空間是其中一個可優化子項。在一定尺度内,縮短 L113 能夠使得空間得到提升。但是縮短本身,既不是技術方向,也不是審美必然。它也是品牌綜合産品和人群定義得到的結果。
另一方面,L113 并不是時代終将淘汰的闌尾,而是承擔安全功能。就像上述微博指出的,在發生碰撞時,更長的 L113(以及 L212-3 長度),有利于能量的緩沖與吸收,保障撞擊對乘員的傷害更小。
仍以領克 09 爲例,它的 L113 和 L212-3 在幾個産品中是最長的,分别達到 620mm/542mm,空間表現确實不占便宜,但是碰撞表現非常硬核。去年 11 月中保研曾對領克 09 進行測試,車内乘員、車外行人、輔助安全三個大項及各小項都是 G 級(最高評級)。
而過短的 L113 設計,有可能導緻鉸鏈柱腔體小,吸能不足,在碰撞中更大的壓力來到車體強度,安全冗餘是受到考驗的。
然鵝,這種安全考慮在 " 商品房 " 邏輯中,是失聲的。因爲安全并不性感,更是毫無用戶感知。不如談大空間,能給人以拳拳到肉的實惠。
這是成功的營銷,但也應該止步營銷。如果把 " 安全讓渡空間 " 貫徹到造車理念中,做精用戶高感知的部分,而罔顧低感知的安全責任,則是舍本逐末。它并不是用戶思維,而是危險的民粹主義。
讓造車的歸造車
由此,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的是,過去業界對于 " 用戶思維 " 的理解,是不是輕浮了:
用戶覺得好,才是真的好,是非常可疑的,是需要設置邊界的。用戶本身其實很難成爲造車的标尺,大部分人缺乏專業知識和完整信息,并不清楚某些技術 " 饋贈 " 背後的代價,也很容易被節奏帶上頭。
比如關鍵優先級選擇,就不應該交給用戶。就像你不會問一個頭痛的病人,你要開顱還是捏腳。開顱聽上去挺嚴重的,所以我選捏腳,畢竟沒發作的話我好像還能喘兩口,捏腳卻是交付即滿足的實在享受。
在需求端,那些無法被感知的安全和品質,即便重要,總歸很難成爲消費的第一動力,隻能作爲改善型需求的隐形成本。然而在供給端,它們不僅應當被視作基礎,更是企業需要代爲守住的底線,即便是在感知方面吃點虧,這才是真正的用戶價值,才是真正的以用戶爲先。車企應該穿越順拐的 " 用戶思維 ",重塑對于用戶價值的理解。
就比如領克 09,正是秉承着這種 old school 的用戶價值去打造産品,在安全尺度内做道場,在責任框架上做體驗,而非倒置。這種對于用戶價值的一緻性,體現在 09 的各個層面:
其一,是基操,領克主打一個全域,一個也不放過。
09 采用籠式車身結構設計,A 柱采用超高強度的熱成型鋼材,能夠最大限度保證乘員艙的完整性,很好地吸收和分散撞擊能量。其優勢也能在碰撞測試當中看出來。中保研的測試是包括側正 25% 偏置碰撞的。難點在于,碰撞避開縱梁和吸能潰縮區,導緻所産生的動能幾乎直球傳遞到乘員艙。
這種時候,一拼材料良心。09 整個車架中熱成型鋼占比達到 37.26%,而市面上一般比例在 10-20% 之間。并且主副駕用料相同,不存在單側加強的情況。
二拼結構設計。09 設置了三條側向傳力路徑分散動能,使得車身會向一側滑動,避開力直接橫進艙内。此外還繼承了祖傳自沃爾沃的 " 丢輪保命 ",碰撞時懸架與輪毂的連接點會斷開,車輪脫落,迫使車的行進方向發生偏移,也是避開硬碰硬的思路,以 " 蹭 " 代 " 撞 ",受到的沖擊就能降級不少;同時也避免輪毂受力擠壓乘員艙。
所以如果細看 09 在駕駛員側正面 25% 偏置碰撞、乘員側正面 25% 偏置碰撞、和側面碰撞的細項,表現非常耐造,車輛結構很頂,車身變形幅度小,保障在車上的生存空間。
車内還配備 2550mm 車側超長氣簾,副駕特制狐首型安全氣囊,以及全系标配翻滾保護系統,在翻滾淩空 50ms 内側氣簾迅速點爆,所有翻滾保護措施在 200ms 内到位。
有一說一,空間或許着實不夠妖豔,但是将你按住的都是厚重的安全感,或許也沒那麽糟糕。
其二,則是慢性健康安全。相比顯眼包配置,09 更加把力氣花在細摳座艙的品質上。
比如材料,0 瀝青、0 雜棉、0 有害溶劑,座椅也采用低揮發的 NAPPA 真皮,加上大面積 CN95 空調濾芯和 PM2.5 智能空氣淨化系統,可以做到新車無異味、暴曬不放毒。高溫之下甲醛含量僅爲 0.097mg/m ³,在今年懂車帝夏測中,60 款測試車中隻有 2 款車型控制在了 0.1mg/m ³ 之内。
此外,在懂車帝夏測中,包括高溫可靠性、空調降溫效率、紅 / 紫外線隔絕率等等方面,09 的表現都非常穩定。
其三,則是心理安全。領克通過離譜的測試過程,保障自己的可靠性和置信度。
比如針對電池,進行諸多超規格的測試,一般電池浸水半小時達标,09 電池的标準是泡兩天;一般電池熱擴散要求是在 5 分鍾内給與報警信号達标,09 做到 8 秒内給出信号。
類似超标安全,共計 175 項。
這些細節無法在配置數量 / 參數得到體現,即便拉出清單其實也很難讓你産生感官刺激或者共情,再退一萬步,能在标準測試中拉開多大差異,恐怕也不是很大的。體現到終端,隻有價格,是讓車企和消費者都能感到肉疼。在此基礎上,再談體驗,才見真章。
說到底,隻爲一個萬分之一的概率,做多做少全憑企業自覺,全憑品牌初心。
中國豪華的底色
領克的初心是什麽?
領克總經理林傑曾經回答說," 領克是要做消費者買得起、用得起的豪華車。" 買得起是競争特色,豪華則是堅決不動搖的立命之本。這個内核至今仍舊沒變。
如果說初出茅廬的領克,是作爲中國品牌之光,旨在把豪華的價格打下來;今天在怪力亂神的江湖,領克則是作爲平民豪華标杆,把價格的品質和良心做上去。即便是在用戶看不見的地方,也毫不取巧,由内而外貫徹旗艦級該有的品質。
這才是豪華車的底色。不是靠谄媚群衆心理收獲一些浮躁的喜歡,而是因爲對于專業有追求、對于格調有信念、對于底線有敬畏、對于偉大有向往,而受到肅然的尊重。
任何企業都能造出貴的車,但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制造豪華。樹立豪華初心的背後,更是大吉利 " 品質在,服務在,道德在 " 的企業理念作爲價值觀,以此爲則,支持那些短期之内看不見回報的事情,支持那些難而正确的選擇。
這讓我想起,多年以前,李書福站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的一段演講。他說,企業與人是一樣的,品德與人格是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障。人正事就正,人對事就成。 因此,我們一定要從靈魂深處尋找人性的光輝,我們一定要相信,偉大來自真切的人性。
讓人樂見的是,這家企業至今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