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理來說,一部小成本的 7 分劇出了續集,Sir 幾乎會當它不存在。
但是它。
就有點讓人坐不住了。
四年前,一班無人知曉的小演員,靠着自來水們的熱情,讓這部 7.8 分的小破劇成爲當年的黑馬。
四年後,它回來了——
大宋少年志 2
演員幾乎已經不用再說了。
張新成,其後靠《以家人之名》《變成你的那一天》等越來越火,周雨彤,在 2021 年播出的《我在他鄉挺好的》裏有很吸睛的表現,蘇曉彤,後來也是靠《禦賜小仵作》小有名氣 ……
但。
這都不是 Sir 期待的重點。
Sir 喜歡它,是因爲這是國産劇裏,難得一部拍出 " 少年氣 " 的作品。
相比來說。
大部分的國産劇,哪怕再青春靓麗,都有些 " 老氣橫秋 " 了。
01
先說一個片段:女主進入天牢,假意勸降被抓的男主。
常規的拍法是怎樣的?
當然要有女主看到男主遍體鱗傷時,眼中含淚的特寫。
當然要有男主假裝不痛,卻 " 不小心 " 動了傷口,皺着眉頭忍耐的特寫。
甚至于。
男主還會對女主說," 你找另一個人嫁了吧,我配不上你 ",然後女主不肯,但礙于牢房看守在場,隻好相顧無言,痛哭流涕地上演一場感天動地的絕世虐戀。
這樣拍當然也沒錯。
但你發現沒,這所謂的絕世虐戀裏有猜忌,有隐瞞,有道德枷鎖,有獨自承受。
總之各種不痛快。
而《大宋少年志》呢?
趙簡(周雨彤 飾)進入牢房看到元仲辛(張新成 飾)遍體鱗傷,也是心疼,不過随即,滿臉污血的元仲辛便說了一句:" 早知道我洗把臉了 "。
什麽意思?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不如說,相比于身陷囹圄,元仲辛更在乎的是在愛人看到自己時的感受。
而趙簡呢?
一沒哭天搶地,二沒發瘋救人,反而,割下自己的一縷頭發,選擇此時向元仲辛求婚。
△ 誰說女子不能主動求婚了?
你猜結果怎麽着?
元仲辛并沒有因爲自己即将赴死而推辭,他,反而答應了。
此時彈幕紛紛随份子。
莫名其妙是不是?
不但你莫名其妙,就連在旁觀看勸降過程的人都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這究竟是搞的哪一出。
要 Sir 說,這恰好就體現了這部劇 " 少年感 " 的特點:破規則、反套路。
規則是什麽?
是你該幹什麽,又不該幹什麽。
比如大俠要有大俠的樣子。
而這裏的大俠呢?
你看他第一次正式出場,攔截追兵,以一當十,無懼無畏,借一根竹子的彈力瞬間移動到追兵面前。
随即。
竹子斷了。
大俠摔得屁股疼。
不是說功夫高,就能萬無一失的。
比如遇到問題就會藏着掖着。
且不說劇情裏,主打一個坦誠相待。
就是在劇外。
第二部飾演衙内的演員換了人。
主創意識到觀衆會吐槽,于是直接先發制人,安排角色對新演員說:
衙内,你這怎麽摔得面目全非了 ?
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不裝。
老實說。
這樣反套路的、不裝的情節設置天然就會給人予好感。
主打一個 " 痛快 "。
因爲年輕人的劇當然也需要有些許的甜、些許的鹽,但最重要的,其實是新鮮感,以及不被束縛的自由感。
但市面上大多數劇實在是太敷衍了。
仿佛一個模式換個主角和設定便可以重複無數遍,像換皮遊戲一樣,處處透露着算計。
而本來,這些劇是該有少年感的。
應該無所畏忌。
可以用力想象。
02
但僅僅是反套路嗎?
不。
要知道,這部劇的編劇,是王倦。
作爲這些年風頭正盛的編劇,王倦擅長的不僅是反套路,還有推理,以及劇情的邏輯嚴密性。
用一個詞形容,就是 " 絲絲入扣 "。
還是拿前面 " 趙簡入天牢勸降元仲辛 " 的片段舉例,求婚之後,還有許多反套路的情節。
比如審問元仲辛的小陸掌院(遲嘉 飾)不解趙簡的行爲,說,元仲辛遲早會被殺的,你這樣又是何必呢?
你猜趙簡怎麽答?
她居然說:
你不怕夜長夢多嗎?
小陸掌院不妨快一點
啥?
剛剛成親就催着殺掉自己的老公?
就當你等待着這裏面會不會有什麽反轉的時候,小陸掌院随即決定:三日之後,押往刑場問斬。
老實講。
看到這裏 Sir 也是懵了。
結果。
元仲辛對趙簡說了一句:我還不想死,不如,到時你和我那幾個兄弟(七齋六子)一起,來劫法場吧。
趙簡當着所有人的面,一口答應。
也難怪。
小陸掌院氣得冒出來一句:
你們七齋都是這麽無法無天嗎?
但問題是,這段情節,反套路确實是反套路了,但真的合理嗎?剛成親就催着斬了自己的老公?在官員面前定下劫法場計劃?
神奇的是。
這居然真的合理。
原來,催促問斬,是等那句 " 三日後 " 的時間,當時在京師問斬一個犯人的流程非常複雜,需要通過層層審批,小陸掌院斬釘截鐵地回答 " 三日後 " 就證明,這次問斬不會是通過正規流程的,隻能是 " 私 " 斬。
既然問斬不合法。
那麽 " 劫法場 ",也就不違法了。
而元仲辛讓衆人來救他,其實也就是給趙簡透露出一個信号:我會在裏面安排好一切,放心好了。
是不是突然就想明白了一切?
但是。
如果。
假設 Sir 要告訴你,這場戲裏,還有另外兩個套中套呢?
你猜一直看守元仲辛的這位尉遲源有沒有一個計劃?
你猜身居高位的小陸掌院會不會也有個計劃?
好了,不說了不說了。
Sir 的 CPU 早就燒光了,你們自己去看吧。
隻能說。
這四個人的計劃幾乎做到了每個都邏輯嚴密,但同時又環環相扣的地步,你不得不對編劇王倦報以一個大寫的 " 服 " 字。
類似這樣的情節還有很多。
以至于,明明劇中也有不少傻與蠢的角色。
甚至還出現大量 " 王原(源)"" 韋恩少爺 "" 髒(張),就不能心誠(新成)嗎?" 這樣的諧音梗。
但在重要的情節設定上。
我們會清晰地感受到,它是絕對地尊重了觀衆的智商。
這,其實也是 Sir 覺得它拍出了 " 少年氣 " 的第二個原因,就像我們少年時總愛看推理小說,總愛玩腦筋急轉彎,與其說這是一種智力崇拜,不如說,我們還會對這個世界有着美好的想象。
我們會覺得這個世界應該是屬于聰明人的。
我們會覺得,能力,應該壓倒權力。
盡管。
後來我們發現,這樣的想象,也隻能存在于虛構空間裏。
03
沒錯,這部劇的确也有不小的問題,最直接的一點,就是和所有的小成本網劇一樣,經費不足(包括請人的經費),導緻許多技術性問題出現。
比如 " 摳圖 "。
尤其是女主 騎馬的這一幕,真正的一言難盡。
比如剪輯。
第二集裏這進入車辇的場景,明明第一個鏡頭已經有進去的動作了,誰知随後居然切了個大全景後,角色才撥開門簾。
這些都可以看出它的 " 不專業 " 來。
但。
在這個劇的表達面前,Sir 覺得,這些問題,基本上都是可以忍受的。
至少說。
它不會傷筋動骨。
那麽這個劇到底想說些什麽?
表面上看,是主角團破解重重謎團,要解決一個身份和種族的問題,類似于《天龍八部》裏蕭峰的困擾,到底是血脈重要,還是文化重要,或者兩者都不重要?
但實際上。
劇集傳達的,還是理想中的少年氣。
少年,應該是什麽樣子?
陽光、赤誠、敢作敢爲、不懼 ......
這些,在劇中幾位主角身上皆可看見。
七齋六子之一王寬(王佑碩 飾)——
當父親告訴王寬,王家已爲他鋪好了路,照着走,他必定前途無量,無需再冒險時,王寬卻選擇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少年又怎會懼怕前路艱難?
七齋六子之二薛映(鄭偉 飾)——
薛映曾受到小陸掌院挑撥,他雖知軍令不可不從,卻說出了:" 你們比軍令更重要。"
少年從不背信棄義。
是的。
他們會坦誠相待,從不會遮遮掩掩。
他們遇到可疑村莊傳出哭聲時,也都會去一探究竟,不會坐視不管。
正應了小陸掌院說的那句話:
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郎。
沒錯,不知天高地厚。
正是用來形容 " 少年不懼 " 的。
魯迅說:"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
什麽是 " 冷氣 "?
在魯迅寫下這句話的年代,冷氣是對當時凋敝的社會環境感到無望。
如今。
或許可以把 " 冷氣 " 理解爲迷茫。
因迷茫而 " 躺平 ",而選擇擁抱 " 喪文化 "。
但這種 " 喪 " 的背後。
何嘗又不是對生活、熱情的渴望?
《大宋少年志》系列之所以觸動觀衆。
或許,正因爲心底隐藏的那種目标感、少年氣在這裏找到了。
最後。
還是再說一個片段吧。
那是劇中王寬與父親的辯論。
父親說,人都有少年時,少年肆意,有時候就是一場美夢,現在該夢醒了。
有道理嗎?
有。
少年時,我們曾有不少不切實際的理想,也有不少曾經并肩的好友,可随着年歲增長,那些理想,與好友,也隻能成爲我們回憶往昔時,那閃閃發光的記憶。
人,總會長大。
但王寬是怎麽回答的呢?
他也明白 " 凡是爲人終會改變 " 的道理。
但與此同時。
他更知道,所謂 " 長大 " 的改變,不該是抛棄理想,不該是變得勢利,不該是把自己變成自己曾經厭惡的樣子。
長大。
不該是自我背叛的借口。
人當然會改變
可有一些心思,有一些堅持
不該動搖
如果長大,就是殺死昨天的自己
抛棄心中的光亮
那我甯願盡此一生
始終少年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方有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