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點心潮牌虎頭局渣打餅行拉開新中式烘焙敗局,拖欠工資、倒閉、資金斷鏈等傳言層出不窮,最終虎頭局還是沒能扛住。接下來的墨茉點心局等相繼接力。随後由新中式烘焙向新中式饅頭點心擴散,慢慢到了新中式雪糕,鍾薛高終于也扛不住爆雷了。
新中式作爲新零售擴散開來的一個概念,在 2018 年的時候,我曾經給新零售概念畫了下路徑,即新零售的三大路徑就是高銷售、高周轉、高融資。做高銷售數據好看,做高周轉資金利用率最大化,融資的錢越多,子彈越多。各種新零售模式下,基本都是圍繞這三個路徑來演繹,高曝光度刺激銷售,拉高銷售額,撬開融資大門反複補血。
鍾薛高、虎頭局等都是開創一個新品類,并快速把新品類勢能推高,形成影響力。開創的新品類不是原來的品類分類,而是在用戶心智上進行的品類創新,爲了貼近社會的概念熱點,通常叫 " 新中式 "。
新零售概念激活後,當年有很多 " 新某某 " 之類的概念,算是潮流吧。新中式在前幾年的表象是新潮、貴、排隊,社會活動常态化時,很多人熱衷于打卡。當社會活動受到限制,門可羅雀,甚至無法開門營業,新中式的銷售周轉、融資都受到鉗制,又未能及時轉型,很多企業在 2023 年徹底撐不住了。
新中式茶飲爲何沒有受到波及?茶飲主要采用加盟制,虧也是虧加盟商的錢,虎頭局等新中式開局基本采用直營模式,雖然利于管理以及保證品質,奈何經不住虧錢。那些采用直營模式的新式茶飲反應過來後,在 2023 年無不放開加盟,分散風險。
另一方面,新式茶飲銷售快速向線上轉移,部分茶飲線上同城訂單超過 50%,成功化解了沖擊。庫迪誕生後的快速沖擊市場則帶動整個咖啡茶飲價格帶開始下移,躲過新中式烘焙、點心等因高溢價被消費者進一步抛棄的命運。
爲什麽今年做市場價格需要下移,是基于什麽樣的邏輯?維持原價很多會被市場抛棄,降得少的也面臨保不住市場的局面。通常可以通過宏觀數據來對市場價格進行預判。
通常 GDP 影響市場的 " 量 ",CPI 影響市場的 " 價 "。整個 CPI 指數走得比較含蓄,要想獲得市場份額,降低價格是核心手段。包括我們在做地産租售時,同樣是率先降價的,率先兌現。
很多項目咬着價格、租金、免租期等不放,大部分到現在還是沒什麽去化,然後感歎市場難做。這也是爲什麽我們連續單月可以去化上萬平方米,沒有這部分現金流收入,發展商被利息都給吞噬沒了。
有的發展商硬扛到資金斷鏈或四處舉債。GDP 的走勢它決定整個市場 " 量 " 的程度,GDP 沒有走好,意味着蛋糕小,必須搶才能存活。你不降價硬立标杆在那邊讓人打,是對手最開心的事。
今年的市場基本都是誰先降價誰受益,超市折扣店風行,百貨奧特萊斯很火。在降價的情況下還要保品質,不然消費者還是不理你。像烘焙業誰更風光,包記甜心開出 2000 平米大店專做平價烘焙,把烘焙業高毛利直接往下打,然後虹吸整個市場大部分購買力。
一個擁有社交打卡場景、2000 平米超大空間、産品豐富度極大、價格又非常可口,極大滿足了消費者出片率、性價比等需求。前幾年深圳也開出幾千平米的大店,當時大店邏輯是基于做大曝光率,對于銷售及周轉率卻沒有要求,周末兩天很多人打卡,周一到周五冷冷清清,俗稱燒錢模式,結果後來資金也不願意進場,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降價是否一定是單邊承受所有風險,不同行業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理解。從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來看,價格趨于低位下行,到最近才有微幅上升,也就是上遊端價格下探,存在對沖的空間,産品是可以降價的,隻是降價多了影響利潤。在利潤和存活兩者面前,需要自己做出選擇。
之前在跟零售界的朋友探讨時,我就提到,市場已經到了零售商集體探讨低成本模式階段,這是市場發展到現在的一個必然階段。低成本不是壓低員工工資、裁員之類的,是通過優化供應鏈、生态整合等多種創新形式,來化解成本,實現企業與消費端都能受益。
新中式大敗退,基本存在産品售價以當期市場不匹配,又未能及時調節或轉向有關。貴,是很多消費者對新中式的評價,一個饅頭賣多少錢,一隻雪糕賣多少錢," 刺客 " 一詞很火。貴,直接影響銷售,影響周轉率,企業無法實現造血。企業數據不理想,想要資本市場融資,資本家洞悉能力更強,一旦融不到錢,積累的所有問題集體爆發。
鍾薛高的問題,不隻是企業自己的問題,也是新中式模式與社會發展匹配的問題。不同社會階段需要不同姿勢去匹配,特别是這幾年社會變化如此巨大,而企業卻沒能察覺并主動應對,導緻前期建立起來的江山一下子垮塌。
随着 CPI、GDP 走勢開始轉正向,宏觀環境對于微觀的影響又會進一步發生變化,企業的發展節奏又要開始調節。早年單邊向上走勢讓人習慣于不顧一切的沖,狹路相逢勇者勝,經濟發展節奏多樣化後,意味着需要更強的技巧性。新中式的大範圍爆雷基本進入尾聲,能存活下來的耐力也就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