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如果一件事對企業來說沒有意義,員工就不能通過這件事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很多企業對員工的教育和激勵,本質上是要讓員工從心裡覺得這個公司是他歸宿的地方。早在華為任正非之前,褚時健就将 "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 參悟透徹,凡是褚時健管理過的企業,員工都是發自内心地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家一樣熱愛,正如稻盛和夫所講,好的企業是員工經濟的來源、心靈的歸宿、精神的寄托,這幾點,褚時健都做到了。
褚時健不是一個隻會管生産的廠長,用他的老伴馬靜芬老師的話講,他還是一個搞生活的高手,無論在哪裡,無論在什麼年代,他都能夠把大家的生活搞的比周圍更好一些。褚時健一直有個觀點:員工把企業的生産搞好了,經營搞上去了,企業就應該把員工的生活搞好,員工的生活搞好了,比任何思想工作都管用。
在戛灑糖廠敞開吃肉
在戛灑糖廠的時候,由于大家的一起努力,糖廠的業務越來越好,利潤一年比一年高,但是,在那個時期,全國人民都在吃大鍋飯,幹好幹壞一個樣,職工的工資還是和過去一樣低,生活還是過得很苦。褚時健覺得這樣不對頭," 國家的利益應該和個人的利益有關聯,事情才可能做得好,工廠好了要和大家的生活連在一起。"
褚時健的想法在現在很容易被理解,也很容易得到上級的支持。但放在當時的環境裡,做起來并不容易,政策擺在那裡,誰也也不敢觸碰政策底線。工資是固定的,又不準發獎金,怎麼辦?那就在職工福利上動腦筋,想辦法讓大家得點實惠。實際上這在當年也是不允許的,稍不注意,就會被人抓辮子,扣帽子。
1966 年毛澤東發表《五 · 七指示》,要求全國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一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既能生産國家計劃的物資産品,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産自己需要的若幹産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搞好員工生活。這個指示讓褚時健如同得了尚方寶劍,他馬上就組織成立了副業組,開始自己動手改善員工生活。
褚時健先是帶領副業組在戛灑江邊的河灘上開挖菜地,那些被洪水沖過的河灘上散落着大小石頭,但石頭下面全是好土。他們把石頭翻過來,把下面的土刨出來,下面墊上石頭濾水,上面鋪五六十厘米的厚土,弄出了十幾畝菜地。然後又把工廠豬圈裡的糞肥施到菜地裡,種出了水靈靈的大白菜、西紅柿、辣椒、芹菜等。菜種好了,糖廠的食堂很快就有了起色,每天幾個菜,工人随便吃。吃不了的菜,廠裡就以很便宜的價格賣給職工,外面街上 3 角錢一斤都買不到的菜,廠裡隻賣 3 分錢一斤。那個年代,一般家庭的主要開銷就是一日三餐,這樣一來,糖廠職工的生活水平實際上很快就提高了一大截。
褚時健不光發動職工種菜,還派專人養了 300 多頭豬。過去廠裡也養了幾頭豬,但那年頭人都吃不飽,哪兒還有多餘的糧食給豬吃啊,所以豬也長不肥。但褚時健有辦法,他很快就發現糖廠的下腳料可以拿來喂豬。糖廠煮糖時,隻要溫度一高,糖裡面的雜質就會漂到上面,這黑乎乎的一層是必須撈出來的,不然做出來的紅糖裡面就會有很多渣子,影響口感。
過去工人們都是把這層黑黑的雜質撈出來丢掉,褚時健看了覺得可惜,因為這些下腳料裡還含有很多糖分和營養,雖然口感粗糙不能給人吃,但用來當豬飼料是完全可以的。他便叫工人把這些煮糖的下腳料留着,沒多久就堆了兩三百噸。他知道縣裡有些單位有糠,就用糖廠自烤的甘蔗酒跟人家換細米糠,把換來的米糠與煮糖的下腳料攪拌,便成為一種很好的豬飼料,豬都非常愛吃。後來糖廠菜地裡種的蓮花白、苞谷多得吃不完,也是上好的豬飼料,廠裡的 300 多頭豬眼見着像氣吹的一樣,圓圓滾滾的就長起來了,一頭足足有兩三百廳,每次殺豬都要七八個漢子才能擡到食堂,當時整個戛灑鎮都很難看到養得這麼肥的豬。
自從第一頭豬出欄開始,糖廠職工從此就可以敞開吃肉了,而且吃糖拌細糠長大的豬,那肉簡直太好吃了。當時國家統一供應每人每月 1 公斤肉、4 兩油,食堂經常一個月也見不到一點葷菜,現在食堂每個星期就殺一頭豬,一家人隻要出 5 角錢,就能用澆菜的那種大鋁瓢,到食堂去打上滿滿一瓢香噴噴的肉,簡直太刺激了!糖廠食堂一周吃一回肉的事傳到縣上,縣上人都眼紅的不得了。
褚時健在戛灑糖廠改善生活福利的經曆,讓他感受到一點,員工生活福利搞好了,大家的生産積極性、責任心會更高,平常所講的主人翁精神也有了,這種實實在在給員工帶來的好處比做幾個月的思想工作管用得多。
高檔住宅小區和玉溪地區
職工生活最好的企業
褚時健剛到煙廠的時候,依然沿用這種思路,隻不過是從煙廠員工的住宿問題開始的。當時,也就是上個世紀 80 年代初,玉溪卷煙廠員工的居住環境極差,條件好的家庭也就是 20 多平米的小房子,一家幾口擠在一起,條件差的家庭,有的甚至兩家人擠在一間房子裡,中間用一個布擋隔着,生活極不方便。
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十年都沒個人管。褚時健去了煙廠以後,就開始想辦法給員工蓋房子。上班沒幾天,他就把财務科的人叫來問,廠裡用于基建的錢還有多少。财務人員告訴他還有 170 多萬元,褚時健算了算,170 多萬元,按當時的基建費用,工廠蓋職工宿舍樓,地是工廠現成的,不花錢,建房成本按一家兩室一廳算,頂多也就 2.5 萬元,怎麼就沒人往這方面想呢?褚時健當即向職工們承諾:半年内建三幢職工宿舍樓,改善職工住宿條件。第一批房子,僅僅 4 個月,三棟宿舍樓就利利落落完成。
廠裡可以決定是否給職工蓋房,但不能決定蓋多大。紀委結合行政單位的情況,給廠裡定了 80 多平方米的标準。但是,對于兩代、六七口人來說,這樣的房子仍然太小了。不過,紀委的規矩不能逾越。于是,褚時健隻能繼續為大家蓋房子,十幾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中斷過。當褚時健最後離開煙廠時,在他任上為職工蓋了 5000 多套房子。如今的玉溪市紅塔區,有很大一部分較高檔的小區都是煙草公司的物業。而且在他離開之時,集團賬面上還有 28 億元是專門用于改善員工住宿條件的資金。
解決職工住房問題的同時,褚時健也在着手改善職工的夥食。當時,雲南市場上的肉類供不應求,廠裡的食堂很少給大家做葷菜,經常一連幾個星期見不到葷腥是常有的事。褚時健了解到,大營街是玉溪一帶向市場提供豬肉最多的地方,便主動和大營街的村領導商量,每天向他們購買一批生豬,請村民直接送到廠裡。褚時健将這批購買的豬肉平均分配,每個人每月都能吃到 16 斤豬肉,要知道,這可是 20 世紀 80 年代初,人們買東西還需要憑糧票、肉票、布票,一般國有企業的員工,每個月能吃到三斤肉已經相當不錯了!
四川煙草公司的人到玉溪卷煙廠出差,在食堂吃飯,覺得煙廠的夥食實在好,于是給褚時健建議:" 四川豬肉多,我們可以給玉溪卷煙廠提供火腿。" 褚時健問:" 怎麼提供?" 四川煙草公司的人說:" 串換嘛,你們有煙,我們有肉。" 褚時健一拍大腿:" 這個事合嘛!" 煙廠于是把紅塔山和紅梅運到四川煙草公司,對方換過來質量上好的火腿,煙廠在食堂低價賣給職工。煙廠職工的生活水平眼看着就起來了。
除了改善職工的夥食,褚時健還通過串換的方式,用香煙為職工換來了折扣價的家用電器,如電視機、收音機、電風扇、電熨鬥等,使他們的生活和沿海大城市居民的生活一樣現代化、時髦起來。短短一兩年,玉溪卷煙廠就成為玉溪地區職工生活最好的企業。
褚橙莊園的免費食宿和星級酒店式服務
在褚橙莊園,褚時健為最基層的農戶每家免費配備了帶院子的兩室一廳的磚混房子,水電沼氣、廚房廁所一應俱全,小院裡可以種一棵大樹或者種上葡萄藤乘涼,每家還配了一到兩畝的菜地,種菜養家禽都可以。每家配有一個可以容納一輛汽車和一輛摩托車的車庫,橙農的生活,幾乎是一步就達到了小康水平。
褚橙莊園對于其他員工,一律提供免費的食宿,普通員工住宿是兩人一間的宿舍,作業長和中層幹部住的是公司的賓館,食堂也很講究,雖然很小、很簡單,每天的菜也不多,三五樣,但每一個菜都做的有滋有味,不亞于大部分星級酒店。基地配有卡拉 OK 室、圖書室、咖啡廳、麻将室、燒烤露台、羽毛球場、籃球場,可謂應有盡有,褚橙莊園雖處在群山之中,位置偏遠,但莊園的生活和城裡的生活一樣豐富多彩。
生活好才能安心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這是褚時健一直堅持的信念。關注員工生活,給企業帶來了向心力和忠誠度,帶來了穩定性,這比做思想工作有效。凡是褚時健管理過的企業,其員工都是發自内心地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家一樣熱愛,正如稻盛和夫所講,好的企業是員工經濟的來源、心靈的歸宿、精神的寄托,這幾點,褚時健都做到了。(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