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微衆銀行經曆了從消費信貸、小微金融,再到如今财富管理之路的變遷。在 " 流量 " 到 " 留量 " 的轉型過程中,微衆銀行想要在激烈的競争中殺出重圍,仍面臨挑戰。
作者 | 周奕航
編輯 | 韓忠強
最近,有疑似微衆銀行員工在社交平台上發帖讨論,稱:為降本增效,公司已有員工離職,呼籲大家 " 留好加班證據 "。對此,市界向微衆銀行求證,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複。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強的互聯網民營銀行,自 2014 年成立以來,微衆銀行依托互聯網理念、大數據技術以及運營機制等優勢高速發展。到如今,國内現有的 19 家民營銀行中,資産規模超過千億的僅有微衆銀行、網商銀行、蘇甯銀行三家。而僅微衆銀行一家的淨利潤,就超過了其餘 18 家之和。
然而,即便是如日中天的微衆銀行,也有自己的煩惱。
增長迅猛
此前,微衆銀行的薪資水平在業内小有名氣,部分員工的年薪比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股份制銀行還要高。據知情人士透露,在微衆銀行做安全經理,年薪在 60 萬左右。
與傳統銀行相比,互聯網銀行具備高彈性、高敏捷性以及高度靈活優勢。尤其是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崛起,微衆銀行作為國内第一家數字銀行,擇機推出了 " 微粒貸 "、" 微業貸 "、" 微車貸 " 等多種信用貸款産品。
以微粒貸為例,這款面向個人用戶的小額信用貸款産品,在微信、QQ 等平台的流量加持下迅速 " 出圈 "。2016 年,産品僅僅上線一年後,就為微衆銀行貢獻了高達 80% 的利潤,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核心産品。
正所謂 " 天時地利人和 "。在内部産品基因及外部金融周期因素的影響下,微衆銀行得以迅猛發展。2019 年 -2021 年三年間,微衆銀行分别實現了 39.5 億元、49.57 億元和 68.84 億元的淨利潤,同比增長 59.66%、25.49% 和 38.87%。除此之外,公司 2021 年的資産規模為 4387.48 億,在國内 19 家民營銀行中位居榜首。
雖然微衆銀行尚未公布 2022 年上半年的業績數據,但公司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表示:2022 年上半年的營收和淨利潤,均保持 30% 的增幅。
股東陣容豪華
衆所周知,微衆銀行的股東朋友圈可以用 " 豪華 " 二字來形容。前三大股東騰訊、百業源和立業集團是主發起人:騰訊憑借 30%的持股比例穩坐第一大股東寶座,二股東百業源和立業集團的背後,則是 " 醫藥大佬 " 朱保國以及深圳富豪林立的身影。
除此之外,剩餘的前十大股東持有微衆銀行的股份在 2%-10% 之間。其中,淳永投資的背後為博裕投資;" 網球名将 " 晏紫持有 57.49% 股權的橫崗投資,背後則是福建 " 玻璃大王 " 的信義家族;以及參股多家金融公司,實際控制國金證券的知名資本派系 " 湧金系 " 等。
(微衆銀行前十大股東,數據來源:天眼查)
而身為 " 騰訊系 ",微衆銀行的運營邏輯與騰訊一脈相承——做用戶群體和金融機構之間的連接者,緻力于成為一個開放、合作、共赢的平台。
以微粒貸産品為例,自成立以來便采取 " 聯合貸款 " 模式。即微衆銀行與其他銀行等同業機構開展合作,微衆銀行隻發放少量貸款,主要負責前端獲客、風險評估、授信以及清算對賬等支持性工作,至于發放大額貸款的工作,則交由合作的銀行來承擔。
這樣一來,微衆銀行既實現了輕資産,也做到了高杠杆——以有限的資金撬動大規模的貸款業務,從而獲得較高的效率和效益。
然而,在微衆銀行快速擴張的同時,不斷攀升的高利率和高杠杆率也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2022 年以來,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部門持續指示其降低杠杆率,要求其對核心産品 " 微粒貸 "、" 微業貸 " 等高杠杆率的表外證券化業務進行整改。
對此,易觀高級分析師劉麗表示,聯合貸款業務一般由現象級消費金融産品催生和帶動。本質是雙方各取所需,由同業銀行提供資金,金融機構來彌補獲客短闆。但這種模式有利有弊:好處是可以快速打開局面,迅速發展;弊端就是一段時間過後,金融機構很有可能會陷入規模增長遲滞的尴尬境地。
事實上,微衆銀行很可能已經到了 " 瓶頸期 " ——業績在增長,增長率卻出現了下滑迹象。
至于監管提到的 " 證券化業務 ",則是指銀行将流動性較低的資産(發放的貸款或抵押物),通過金融技術手段轉化為流動性較強的證券進行交易,是一種可以将風險轉移,同時帶來更多利益的商業行為。
" 近年來,為了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監管部門對銀行證券化業務及表外業務尤為關注。" 銀行分析師程宇表示。
而且更令人擔憂的是,微衆銀行的不良率出現攀升的勢頭。2016 年— 2018 年,微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 0.32%、0.64%、0.51%,尚維持在 1% 以下。到了 2019 年,該行的不良貸款率飙升至 1.24%,且後續兩年均保持在 1.2% 的水平。
就這樣,微衆銀行原有的商業模式遭遇挑戰,加之監管要求對證券化業務進行整改。騎虎難下之際,微衆銀行内部調整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從 " 流量 " 到 " 留量 "
從近期的動态來看,微衆銀行正經曆從 " 流量 " 到 " 留量 " 的轉型。
11 月 30 日,微衆銀行宣布推出 " 微衆銀行财富 +" 品牌,全面升級财富管理服務。稱未來将緻力于買方視角的金融産品、注重用戶體驗,打造專業、安全、高效的一站式數字化财富管理服務。
對于微衆銀行來說,擁有微信和 QQ 兩大超級流量入口,在财富管理方面具備天然優勢。截至 2022 年 9 月,騰訊旗下的微信及 WeChat 合并月活躍用戶數為 13.09 億人,QQ 移動終端月活用戶為 5.74 億,在一衆互聯網平台遙遙領先。
與此同時,2021 年年報數據也顯示:微衆銀行擁有巨大的零售客戶基礎,有效個人客戶達 3.21 億,小微企業客戶 270 萬家。
依托騰訊體系的流量以及自身客戶基礎,微衆銀行已和上百家機構進行合作,開展了基金、券商資管、銀行理财、保險等産品代銷業務。具體表現在手續費及傭金的持續增長—— 2018 年 -2021 年四年間,微衆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水平從 44.24 億上漲到 87.08 億,增幅高達 96.84%;而年增長率,也在 2019 年後呈穩健增長趨勢。
也就是說,财富管理業務,很可能成為微衆銀行營收的新增長點。
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各大銀行正紛紛入局财富管理市場。由于經濟環境調整、地産調控等因素影響,大量用戶的資金紛紛入市。對此,平安銀行行長助理方志男表示:公募發行創下曆史新高、權益市場也迎來爆發式的增長。大财富管理将成為銀行轉型首選,客戶體驗即将成為新銀保未來改革重點。
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微衆銀行經曆了從消費信貸、小微金融,再到如今财富管理之路的變遷。可以預見的是,在 " 流量 " 到 " 留量 " 的轉型過程中,微衆銀行想要在激烈的競争中殺出重圍,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文中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依托騰訊流量,科技賦能的互聯網銀行】
2、【微衆銀行背後的土豪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