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臨港招聘發布,近日剛剛簽約落戶上海臨港的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開始招聘,2019 年,特斯拉上海工廠建成招聘時,曾掀起一股招聘熱,原以爲是招聘一線普通員工,結果現場排起了長隊。
據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待遇普遍口碑不錯。特斯拉工作人員透露一名一線普通工人,每月基本工資 5K+,其他收入有獎金、津貼、加班費等,1 年 17 薪,平均下來月收入接近 1 萬元。此外還有 7% 的五險一金,5% 的住房公積金,免費工作餐,免費班車,全家免費商業保險等等。
" 吃飯在公司,住房有公租房,每個人都有股票,工人也有,可以選拿股票還是現金。" 特斯拉内部工作人員表示," 畢竟是外企,各項保障都産全,現在連父母看病都報銷了。"
另據特斯拉招聘微博消息,此次招聘崗位涵蓋産品研發、智能制造、供應鏈、工業互聯網研發等領域,工作地點均爲上海臨港。
據介紹,此次招聘的崗位多爲工程師、主管等。部分招聘崗位已經在主流招聘網站上挂出,待遇水平可以從中有得到大概的了解。
(更多崗位見特斯拉招聘微博)
簽了!特斯拉将在上海建造新的超級工廠!
據新華社,美國汽車制造商特斯拉公司(Tesla Inc)4 月 9 日宣布,将在上海新建一家超級工廠,專門生産該公司的儲能産品 Megapack。
特斯拉在上海舉行的項目簽約儀式上表示,新工廠計劃于今年第三季度破土動工,2024 年第二季度開始生産。新工廠初期規劃年産商用儲能電池可達 1 萬台,相當于約 40GWh 的儲能。這些産品将銷往世界各地。
中國是特斯拉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上海超級工廠是特斯拉目前全球最大的生産中心。3 月特斯拉交付量持續增長,上海超級工廠共交付 88869 輛,同比增長 35%。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資料圖)
據了解,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将規劃生産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儲能電池(Megapack),初期規劃年産商用儲能電池可達 1 萬台,儲能規模近 40GWh,産品提供範圍覆蓋全球市場。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計劃于 2023 年第三季度開工,2024 年第二季度投産。
根據特斯拉官網,Megapack 是一款大型電池,采用的是甯德時代研發的鐵锂電池。可存儲能源并供能,有助于穩定電網、預防斷電,對于可持續性能源基礎設施帶來完善效應。
特斯拉宣稱每台 Megapack 電池可存儲超過 3MWh 的能源,滿足 3600 戶家庭一小時的用電需求。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莊木弟表示," 五年前,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項目創造了全球矚目的‘上海服務、臨港速度’,助力上海成爲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新高地;今天,我們又将見證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的落地簽約,這必将成爲推動上海新型儲能産業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力量"。
據悉,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已在 " 風 - 光 - 氫 - 電 - 制 - 儲 - 用 " 産業領域形成了較爲完備的産業鏈布局。未來,臨港新片區将圍繞新能源及儲能産業編制産業發展規劃、研究完善産業政策,通過優化産業體系、舉辦 " 中國儲能大會 " 等重大活動,推動技術自主創新、提升新能源裝備技術水平、加快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集聚,将臨港新片區打造成爲上海乃至全國新能源和儲能的産業集群新高地。
據了解,可再生能源的未來有賴于大規模儲能。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儲能電池可以支持千兆瓦時規模的低成本、高密度公用事業項目,靈活性是該電池的一大特點。它能随時能與電池模塊、逆變器和溫度系統集成安裝,幫助電網更加穩定、可持續。今天簽約的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也是該公司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
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落 " 滬 " 關鍵在于營商環境
據每經網評論,雖然不少城市都向特斯拉抛出過 " 橄榄枝 ",但這家全球知名企業再次用 " 真金白銀 " 表達了自己對中國經濟第一城的青睐,合作夥伴還是上海。
早在 2019 年雙方第一次牽手時,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憑借 " 當年開工、當年投産、當年交付 " 創造了行業紀錄,助其迅速打開新市場。公開報道顯示,目前,中國市場是特斯拉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同時,上海超級工廠是特斯拉目前全球産能最高的生産中心。
而伴随着特斯拉産能釋放,上海一掃前期缺乏 " 造車新勢力 " 的陰霾,一躍成爲新能源汽車産業 " 領頭羊 "。有數據顯示,2021 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産值突破 1600 億元,其中特斯拉貢獻率超過 90%。
對于二度合作,雙方均不忘強調此前建立的信任和默契,亦在期待一段 " 雙赢 " 的新故事。對特斯拉來說,這一 " 美國本土以外首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 ",是其全面轉向可持續能源賽道的重要舉措之一;對上海而言,儲能超級工廠再次将其推到産業風口,下一個 " 千億級産業集群 " 有望實現對經濟的全面拉動。
從更大層面看," 特斯拉加碼 " 無疑爲當前穩外資注入了一針 " 強心劑 "。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上海臨港招聘發布、特斯拉招聘、錢江晚報、新華社、特斯拉官網、每經網評論、公開資料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