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鐵西區的李子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 ACW 立場無關。
近期,車企起訴媒體散布網絡謠言、侵犯名譽權的事件,發生不少。
前因後果、是非對錯,自有法律判決。
背後更值得玩味的狀況是,同行們發現這些年來,汽車媒體的膽子明顯越來越大,喜歡十分清楚地批評車企,全沒了曾經輕易不發負面的一團和氣。
就是這個原因,不少車企相繼開通 "XX 法務部 " 微博賬号,發布的内容幾乎全是針對各類負面信息的法律訴訟維權。
媒體環境是怎樣變成今天這樣的呢?有同行解讀爲:過去媒體賺錢靠車企投放,現在媒體賺錢有平台流量分成,不靠車企投放也能活得很好。
個人而言,對這個觀點部分認同、部分不認同。比如流量部分,我是認同的。當下流行的信息類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紅書(以下簡稱 " 抖快小 ")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形态。
再者,抖快小平台從一開始就是根據數據推送,拉低了流量門檻。相比更上一代的雙微,普通用戶獲得流量的機會更大,内容爆紅的幾率更高,吸引且勾引了更多普通用戶去 " 成爲自媒體 "。
抖快小讓很多普通用戶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流量怪獸。但因此說負面信息就全是因流量而起,似乎又略顯粗糙。
剛起步的小 V 的确是把流量當做首要目标。再加上 ta 們曾經都是普通用戶,沒有媒體工作經驗,不清楚媒體的潛規則(同業投放),也缺乏媒體素養(檢驗信息可靠性),因此 ta 們更願意去發布負面信息,也因此會發布一些錯誤的,乃至是存在誤導性的負面信息。
但是當 ta 們的體量足夠大的時候,這些因素就不成立了。當 ta 們開始接到廣告投放,自然就明白了已經不能再想批評就批評,不然會丢掉客戶的潛規則。更嚴肅的原因是,抖快小這類平台的流量分成其實不夠吃——想要持續輸出優質内容需要團隊,想要多接單多賺錢更需要團隊——那點流量分成都不夠運營,财務自由更是癡心妄想。
比如,我們回過頭看一下蔚來法務部今年 5 月份成立後發布的第一條微博:
關鍵内容如下—— " 網絡上出現一批有組織、大規模地針對蔚來和蔚來用戶的惡意攻擊稿件和視頻,以及大量内容一緻、主題雷同的負面水軍評論。"
這就不僅僅是流量怪獸的事了,分明是在說:有黑公關。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這兩年的汽車行業的确多了很多負面信息,但是其中大多數都是針對新造車的。唔,事情開始有趣起來了。
可以從陣營對立來講這件事。新造車從出現的一刻起,它們和傳統車企就是相互攻擊的,傳統車企說分分鍾秒了新造車,新造車說傳統車企落後腐朽。連帶着,支持不同陣營的媒體就成了被利用的對象,支持傳統車企的媒體盯着新造車的毛病,支持新造車的媒體盯着傳統車企的頑疾。
可以從競争環境來講這件事。新造車剛起步時,全網都是負面信息,有人批評做工不行、有人批評商業模式胡扯、有人批評今年就破産……後來新造車有了公關經驗、有了投放費用,自來黑被轉化,負面信息自然就需要點 " 激勵措施 " 來使使勁。
說來說去,負面信息越來越多,到底該怪誰?關于這一點,要明确讨伐目标。負面信息沒什麽可怪的,企業存在問題就應該被批評,負面信息就應該存在。真正有問題的是那些歪曲事實的、挑撥情緒講歪理的、套着 " 負面信息 " 外殼的黑公關才對。
這又能怪誰呢,車企自己難辭其咎,新聞學那句名言說得好—— "Follow the money"。
來自講述 " 水門事件 " 的電影《總統班底》
今天我們看到了很多汽車媒體沒有操守混淆是非。之前呢,我們看到的則是汽車媒體甚至根本都不像媒體,要不然是創作出來的東西根本沒人願意看,要不然是像個廣告人一樣,車企讓寫什麽就寫什麽。那麽多年以來,汽車媒體的東西要不然是給車迷和消費者看的——全是數據;要不然是給領導看的——真金白銀的投放哦。
結果是,汽車媒體都沒有創作能力了,是後來雙微發展起來,才激發了一些汽車媒體人的創作欲望,才引發了一些優質内容的誕生。但是媒體環境的變化是有限的,并沒有觸及到最根本的規則:汽車媒體的錢,全是靠車企得來的。
汽車媒體要靠車企賺錢,就要爲車企解決問題。車企想要解決什麽問題無非就是那些,讓自己賣得更好,讓對手賣得更不好,能做到其中一樣,汽車媒體就有錢賺。
自然會有沒操守的汽車媒體做黑公關。更諷刺的是,多少企業糟糕行爲被曝光,背後的原因都不是新聞行業的運作規律,更不是什麽新聞操守,而是來自競争對手的黑公關經費。
今天的黑公關變多了,負面信息變多了,前者我們讨厭,後者我們喜歡。可我們的态度決定不了什麽,這個階段總會過去,大佬們隔三差五就有飯局,競争總會迎來心平氣和的那天。到那時,我們會看到一切回歸原樣。
那時我們還會懷念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