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素人曾經在綜藝上自豪地說,每上一次熱搜她就能漲一次片酬。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如今這個變現的流程變了,越來越多的娛樂新聞以直播帶貨爲結尾。《再見愛人 2》剛播完,鬧騰了一季的張婉婷宋甯峰馬上宣布要帶貨,毫不意外甚至陷入思考,說不定他們從始至終的目的就是這個?
所有不能帶貨的熱度都是耍流氓,這不,但凡張蘭直播間人氣有所下滑,汪小菲必離微博發瘋不遠。和潘粵明的複合疑雲傳了幾天,董潔的帶貨金額也取得了大大的突破。
大明星們争着當銷售員,可以說是内娛的一種奇景。以前想不明白他們爲什麽單在這件事上如此的賣力和敬業,直到看了騰訊新出的紀錄片《激流時代》。
節目跟拍了辰亦儒的直播現場,抛開直播間的高糊濾鏡,在紀錄片清晰的鏡頭下,他的眼含熱淚、他的青筋爆起,他的激動和亢奮,依舊像八百個健身教練往你眼前撲那麽生動。
直播當天是辰亦儒生日,他先是驚喜于趕來祝賀的嘉賓汪東城,然後激動落淚,哭訴最近流量壓力大,感謝他前來相助的兄弟情義。
情緒高點是他們互相往臉上抹蛋糕,一起大喊:九、塊、九!
不是生日才這樣,如果你稍微看過一點,辰亦儒的每一場直播都充斥着豐沛的情緒力,沒有替身也不能卡殼 NG,這可比演戲難得多。
直播鏡頭裏隻有一兩個人,旁邊卻守着一大票工作人員,有導演、編劇、置景、燈光造型 …… 差不多是個小型片場。《激流時代》的主持人李翔總結說這像做綜藝,所有節奏和情節的設計都是爲了引導觀衆買貨。
辰亦儒簽在直播行業頭部公司遙望,李翔采訪該司 CEO 謝如棟的時候,謝随口透露了一組數字——他剛簽下明星夫婦姜潮麥迪娜時,他們第一天賣了 1000 多萬銷售額,第二天第三天這個數字是 1500 萬、1800 萬。
據一些旁的報道,一般明星帶貨的抽成在 10~30% 之間,個中原因瞬間明朗,我去我也敬業!這兩年影視行業限薪後,很多小咖位明星收入縮減得厲害,也接不着那麽多戲,一年到頭跑劇組還不如直播間賣一天。
△ 遙望旗下的明星主播們
明星已經是性價比登頂的職業,此刻居然輸了。帶貨就像是一片充滿希望的樂土,而且英雄不問出處,一線大牌來播,未必能賣過肯出力的小明星。舉個例子,張蘭就挺勵志的,前幾天董明珠都去向她讨教直播經驗了,不知道王健林需不需要?想看王思聰在家把牙咬碎的樣子。
如果沒有直播,劉畊宏一輩子都是被周傑倫扶植的那個沒紅過的小弟。謝如棟講他簽過劉畊宏,結果剛簽下來公司在忙雙十一沒來得及管劉,劉急得坐不住,他隻好把合約還回去,沒過多久劉畊宏一炮而紅。我本來以爲劉的爆紅是偶然事件,沒想到背後是這麽的堅定和迫切,但努力就能成功,這麽好的行當還有哪裏去找?
遙望旗下簽了三十多位明星,有張柏芝、黃聖依、王祖藍,原本的名氣不代表直播間的排名,公司賣得最好的是賈乃亮。
如今賈乃亮的工作流程接近專業主播,直播前要親自參與選品,直播後要複盤,場均能賣 9000 萬。
這個數字估算出的收入遠超他原來拍戲錄綜藝,所以他幾乎不怎麽做那些了。他挺實在的,說就算去演戲,張藝謀的戲我也接不着,郝蕾也說過她感謝有直播行業,讓本來不想當演員的人可以直接地賺錢,對大家都好。
如果說直播帶貨讓明星賺到了比原來更多的錢,屬于錦上添花,對普通人來說則是一夜暴富的神話。以前對這個行業的觀察多限于頭部主播,《激流時代》的采訪面很廣,第一次讓我看到了中小主播們的生活圖景。
紹興村鎮裏做開蚌直播的農戶海爸,自家的水塘自産自銷,全家一年的銷售額是 3300 萬。
一名叫 " 小熊出沒 " 的新主播,進入直播行業才一年多,從零開始積累粉絲,目前場均能賣 700 萬。她每天要從下午 5 點直播到 12 點,直播間沒有人也要賣力的講,因爲觀衆不知道有沒有人在看,等他劃來的時候一定要給他一種有很多人都在看的假象。
小熊很焦慮,不能看見同行在播而自己沒播,害怕錯過每一個流量機會,李翔問她這麽緊湊的生活還有沒有社交,她說沒什麽好社交的。工作一年就能達到如此級别的收入,誰還在乎社交啊?不耽誤喘氣就行。
《激流時代》不是深入報道式的節目,而是全切片式的群像,像一個安靜的觀察者,讓大衆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的各個層面。随鏡頭進入台前幕後,我有一個發現,這個行業的從業者臉上通常隻有兩種表情,一是焦慮、一是欣喜,或兩者同時。不像其它行業,有時候裏面的人是會憤懑、會委屈的,可節目開頭 CEO 用嚴厲的語氣追罵失誤的下屬,哪怕直說他再犯就離職,下屬也沒有露出那樣的情緒。
因爲它是時代激流最前端的那個行業,哪怕競争再大、速度再快,唯其能造夢,便已經足夠。一個能在短時間内創造财富神話的行業裏,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是那麽的昂揚,有希望就有一切。
杭州萬象城的街頭,剛開播幾次的主播把文字稿壓在手機下方,緊張地開播。主播和助播都漂亮得打眼,一問原來曾經是護士,還做過演員,演小宮女,提起來哈哈大笑,仿佛一段黑曆史。
時節是深冬,戶外直播,還飄着細雨,爲了展示衣服主播們需要在鏡頭前頻繁脫掉外套,這份工作真的比護士或小演員輕松嗎?但她們的快樂讓我酸了。她們的公司上個月才剛成立,這一天她們漲了一百多個粉絲,場均從幾百賣到兩三千,雖然目前還賺不到錢,大家一起嘻嘻哈哈地收拾東西,蹦哒着走的。
《激流時代》沒有想象中那麽硬,畢竟李翔是财經圈頂尖的記者,曾經擔任《經濟觀察報》、《第一 . 财經周刊》主筆,撰寫過大量商業題材的書籍和報道。即使你不太關注财經新聞,應該聽過他開設的課程《李翔商業内參》,城市男青年們非常愛讀。李翔采訪過茫茫多的商圈大佬,這次卻是選擇了大時代中的商業文明百态,把視角聚焦于普通人。
因爲視角的平民化,《激流時代》裏的商業觀察帶着人味。李翔的采訪風格很溫和,自我存在感不強,更多的是擔任傾聽者的身份,将表達空間全權交給采訪對象。有點放任自流,但不加以引導,反而能在簡短的切片裏發現個人的可愛之處。
前文提到直播開蚌的海爸,他入行的契機是兩個杭州女孩去他家租房,他一聽女孩們在阿裏巴巴工作,連房租都不要,隻求她們有好機會時通知自己。多麽聰明果敢有魄力呀!
聊了一路,李翔頻頻笑着點頭,不插話,海爸又主動講到直播如何做起,模仿最火的李佳琦:買它!一邊回憶一邊眯着眼笑,親切地叫李佳琦 " 李老頭 "。這心态年輕的,怪不得能掙最新潮的錢。
你說這時代機會多嗎?說多,全民都在考公。說少,總有一些不那麽安穩、但充滿希望的新行業,悄悄地野蠻地生長着。《激流時代》的意義是給我們一個發現和窺見它們的機會,就像那兩個阿裏巴巴的女孩之于海爸。
目前我看了三集,第一集講直播行業,第二集講雲南咖啡的精品化路線,電影《一點就到家》演過這個題材,隐晦地提到咖農被雀巢和星巴客這樣的大貨收購商壓榨。紀錄片講的就是他們如何探尋出路,專家眼裏這件事叫産業升級,農民們叫它生存。爲此許多人和機構共同地努力着。
第三集講長沙街頭的新消費,大名鼎鼎的文和友,他的創造者乍一看像《狂飚》裏的小龍小虎,卻是營銷方面的天才,從第一次創業起就步步打準情懷點。
李翔還采訪了茶顔悅色等網紅品牌的幕後工作人員,你會看到每個正在崛起的行業背後,都有許多有意思的創業者和一群朝氣蓬勃的從業者,哪怕紀錄片拍攝的時間全民還在防疫,采訪的都是被認爲受影響最大的消費行業。
節目引用了一句歌詞:" 沙漠裏不長虛弱的草,大海裏沒有無名之輩。" 對節目的觀感正是如此,無論什麽樣的背景下,時代發展浪潮都不會停,總有一些人能夠找到潮頭,紮在裏面苦幹、收獲果實。真羨慕他們,也好想要成爲他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