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退出短視頻了。" 接受采訪時,汪品先對記者突然說道,記者猛地有點愣住了。随即,他詳細解釋道," 我想在科普這件事上刹車了,在最輝煌時潇灑地退場。"
這位生于上海的院士今年 87 歲了,他的身上有太多傳奇。他曾以 82 歲高齡深潛南海,推動中國海洋研究諸多 " 首次 ";也曾用 3 個月的時間以科普俘獲百萬粉絲,成爲 B 站 " 百大 UP 主 "。
科普老頑童、深海勇士、被彈幕包圍的爺爺 …… 聽到這些标簽,汪品先端坐起來,語速快了幾分地說:" 我隻是個科學家,别的什麽也不是。"
在接受《新聞晨報》專訪時,汪品先敏感地關注着時間,超過 20 分鍾後他會問一句還有幾個問題。" 什麽都能慷慨,唯獨時間不能慷慨!" 他争分奪秒,用言行诠釋着:雄心仍在,人心不老。
汪品先
長與短:深海淺說的冒險
" 爺爺好!"" 來上課啦!" 點開汪品先的視頻,首先湧入眼中的就是密密麻麻的彈幕。出鏡時,這位眉發花白的老者愛穿白襯衫,天涼時就搭配上深色毛衣和西裝外套。他端坐着,精神奕奕,條理清晰,講到激動處總要舉起一隻手比劃幾下。
2020 年末,汪品先在抖音實名注冊了個人賬号,他成爲第一個在短視頻平台開設主體賬号的中科院院士。次年 6 月,他又正式入駐 B 站,短短 3 個月粉絲數就突破 100 萬。" 百慕大三角的傳說是真是假?"" 馬裏亞納海溝底下有什麽?"" 海枯石爛真的存在嗎?"" 加勒比海盜爲什麽出名?"…… 兩年來他更新了 80 多期視頻,最高一期播放量突破 400 萬。
汪品先在短視頻拍攝現場
" 我找到了跟年輕人對話的方式,要講故事。" 汪品先自豪地說道," 隻要讓我講感興趣的、新鮮的東西,精神自然就來了。" 早在 10 多年前,汪品先就參與主編了《十萬個爲什麽》海洋分卷,近 3 年他又出版了《深海淺說》等科普讀物。" 我的書是閉關幾十天,白天黑夜地熬出來的。"
在信息爆炸的 " 快餐時代 ",許多人覺得短小精悍才是王道,另一些人對這種看法嗤之以鼻。而汪品先覺得:" 這個時代,說長話就是敗筆。長話短說、化整爲零,讓年輕人願意看,那是天大的好事。" 在他的科普書籍中,文章被分成一段段小故事,适合大家在碎片化時間裏閱讀," 甚至适合在洗手間裏讀 "。他在 B 站發表的視頻大多時長近 5 分鍾,在抖音和微信視頻号發表的視頻甚至僅有 50 秒。
汪品先的 B 站短視頻作品
幾分鍾轉瞬即逝,但科普的影響卻在這分秒的積累中聚沙成塔。在汪品先視頻的評論區,許多網友留言說:" 汪院士,我是您網絡大學的第一批學生!" 一批 " 課代表 " 會自發地總結每一期視頻的知識點,跟數萬網課同學激烈讨論。這讓汪品先十分欣慰,他期待着自己傳遞的科學精神能影響青少年,某天他們會想起 " 曾經有個院士爺爺說過這樣的話 "。
在 B 站的彈幕區裏,網友們的評價
快與慢:分秒必争的人生
在同濟大學的校園内,常有一道這樣的風景:一位年過八十,頭發花白的老教授,風雨無阻地騎着他的老式黑色自行車來到校園,每天七點半準時出現在辦公室,一直待到晚上近十點。有人出于安全考慮勸說他改成步行,他卻爽朗地說:" 我習慣了,騎自行車能比步行節省十分鍾呢。"
汪品先的生活總是這樣,争分奪秒。2017 年,他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在醫生的督促下将作息調整到了現在的模樣,此前他甚至習慣工作到十二點。每天他都會記錄已完成的事情,反思當天的時間利用效率,然後規劃第二天應做什麽。他笑着打趣道:" 别人年底算錢賬,我年底算時間賬。計算出差多少天、出國多少天, 甚至于編排個人當年的‘十大新聞’。"
在戶外做研究的汪品先
一頭紮進海洋研究四十餘年,汪品先見證了太多 " 首次 "。24 年前,汪品先登上 " 決心号 " 大洋鑽探船,作爲首席科學家參與首次由中國主導的國際大洋鑽探計劃。那時他感慨:"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成爲一名海洋地質學家。"12 年前,他又迎來一件人生大事——主持我國海洋科學首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 " 南海深海過程演變 "。研究持續的 8 年間,他統管 700 多人次,30 多個實驗室,使南海進入國際深海研究前列。
分秒必争的背後,是 " 出手太晚 " 的遺憾。在 " 決心号 " 鑽探船上,當時 63 歲的汪品先是船上最高齡的。他不止一次向公衆提及:" 我拿得出手的東西基本是在 60 歲之後做出來的。我的生命已經走向倒計時,什麽都能慷慨,錢也能慷慨,唯獨時間不能慷慨。"
今年夏天,汪品先想在科普這件事上刹車,在最輝煌時潇灑退場。不同媒體都曾向他抛出簽約的橄榄枝,但他一一謝絕了。" 做科普是一種手段,過去爲了海洋科學發展,現在爲了科學文化普及。我不靠科普吃飯,我就是一個做科研的人。"
前年 85 歲生日那天他爲自己制定了一份五年計劃," 科普、科研、回憶錄 " 是計劃的三個重點階段。如今已經過去一年半,是時候邁入下一個台階,告别科普回到科學上來。" 不過我錄視頻都是‘批發’, 一次錄好多個故事,然後由科普組加工成許多短視頻後,陸續播放。" 因此他 " 刹車 " 以後不會就在網上消失, 隻會發現衣着不對:天熱了他還穿着毛衣。
深與淺:雄心不老的傳奇
"200 米以下的海洋沒有一點陽光,這是一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沒有機會看到的世界。我們用光照亮了一個永遠黑暗的世界。"
2018 年 5 月,作爲南海深部計劃的 " 導演 ",82 歲的汪品先搭載 " 深海勇士号 " 載人深潛器,下潛到 1400 米處的南海深處進行科考,在 9 天内完成了 3 次下潛。
第一次下到南海深處,汪品先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層層疊疊的冷泉贻貝群,各種各樣樹枝狀的珊瑚林組成一派瑰麗奇像。" 愛麗絲夢遊仙境一般,太美了,這就是我研究的深海啊!"
在深海拍攝到的照片
每次深潛長達八小時,汪品先需要一直趴在潛器的窗口看。" 這是很累的,姿勢也很難看,像蛤蟆一樣。但是你看不夠,因爲那個機遇太難得了。" 那次深潛帶來了突破性發現," 深海勇士号 " 在南海首次發現 " 冷水珊瑚林 ",航次後他就組織了科研隊伍,還幫助上海自然博物館辦了 " 深海園林 " 展覽。
" 南海深部計劃 " 完成之後,他的興奮中心就轉移到 " 科學與文化 " 上來:前年開了課,今年還要出書,都是爲了在科學與文化之間搭建橋梁。近來網站上播放他評論 " 達爾文與華萊士 "" 愛迪生與特斯拉 " 的短視頻,有人覺得這類題目離海洋太遠," 不适合他來講 "。汪品先不回答, 隻念了兩句 " 詩經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 德育崇尚信仰,科學貴在懷疑。" 在去年出版的《科壇趣話》中,他試圖厘清科學、科學家與科學精神。" 科學家可以是可愛的,一邊開玩笑一邊工作,平易近人的。" 他希望以身說法,重塑大衆對科學家深不可測,隻可遠觀的刻闆印象。" 不要将院士和科學家捧得太高,認爲他們什麽都行,這反而不利于科學發展。"
他也在思索着科學文化的塑造與創新。他喜歡旅遊,尤其喜歡曆史古城,每年都會在忙碌的工作中擠出時間去别的城市待幾天。他去洛陽瞻仰唐朝的大佛像,赴泉州造訪元朝的古海港,至太原參觀前朝的錢莊古迹。在他眼中,文化是科學創新的源動力。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産該如何與現代科學連結融合?中國科學應有何種獨具一格的文化?穿越厚重的曆史痕迹,汪品先仍在思索。
新的一天,汪品先依然早早來到辦公室,依然亮燈到夜晚。他伏案專心地工作,85 歲向着媒體許下的生日願望有時還會突然在腦海中閃現——他還想搞研究到 90 歲。畢竟," 相對于南海來說,汪品先還是個小孩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