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鋼鐵槍炮與細菌 Author 鋼鐵槍炮與細菌
自 20 世紀初日本從德國引進技術生産三八式 75 毫米野戰炮開始,這種火炮就一直在日本陸軍步兵師團級炮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盡管在一戰後,它已不再先進,但由于其重量較輕,三八式及其改型一直服役到二戰戰敗,時間跨度将近四十年。
在日俄戰争時期,日本陸軍主要裝備的是兩種三一式 75 毫米架退火炮。此時,歐洲各國已經發展出了像法國 M1897 型 75 毫米野戰炮這樣的管退式火炮。架退火炮每次開火後都需要推回原位重新瞄準,射速隻有每分鍾 2-3 發,遠遠落後于管退炮的 10-20 發每分鍾。
日俄戰争中日軍使用三一式 75 毫米野戰炮
1904 年,日本從德國引進了帶炮管複進裝置的克虜伯 M1903 型 75 毫米野戰炮,其中包括 400 門成品和 400 門半成品。火炮于 1905 年才到貨,沒能趕上日俄戰争。1905 年是日本明治天皇 38 年,因此該火炮被稱爲三八式 75 毫米野戰炮。
克虜伯 M1903 型 75 毫米野戰排是三八式的母版
三八式 75 毫米野戰炮的戰鬥全重爲 947 千克,發射的炮彈重 6 千克,炮口初速 510 米每秒,最大射程 8350 米,射速 8-10 發每分鍾。它采用木質車輪,并由 6 匹馬進行拖曳機動,拖曳時加上火炮前車,整個行列的全重約爲 1400 千克。
三八式野炮及其牽引式配備的前車
在日軍此前沒有裝備過管退炮的情況下,他們對三八式野炮的性能十分滿意。1907 年後,在大阪兵工廠,他們開始自行生産三八式野炮,直到 1945 年,總計生産了 3000 門三八式及其改進型,成爲日本陸軍炮兵的主力野戰炮。
三八式 75 毫米野戰炮
除了三八式之外,日本兵工廠還根據其設計制造了四一式騎兵炮,這種火炮是三八式火炮的輕量化版本。主要是略微縮短了炮管長度和炮管壁厚度,同時将原來的半自動閉鎖機構更換成手動的隔斷式螺紋閉鎖機構。
這些改進減輕了約 40 千克,但被發現炮闩強度不足。經過再次修改後,整體重量隻比三八式輕了 20 千克。總體來說四一式的設計并不成功,因此産量也很少,最後被三八式所取代。
四一式騎兵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陸軍在進攻中國青島的德國殖民地時,首次在實戰中使用了三八式野戰炮。此後,這種火炮還參加日本幹涉俄國革命、出兵西伯利亞的行動。
一戰後,火炮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其中一項重要變化就是開腳式炮架設計。一戰前的火炮主要采用單腳式炮架,這種炮架俯仰角和左右射界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采用開腳式炮架的蘇制 76 毫米火炮
當火炮初速不變時,仰角在 45 度時射程最遠。采用單腳式炮架的三八式野炮最大仰角隻有 25 度,無法發揮出最大的射程潛力。同時左右射界隻有 6 度,在進行大範圍調整火炮射向時,需要擡起炮架,推動炮身調整方向,對準新的方向之後重新放列,相當麻煩耗時。
三八式野戰炮采用單腳炮架設計
針對這些問題,1930 年代日本從法國引進技術,開發出了九零式 75 毫米野炮。九十式野炮技術先進,它采用開腳式炮架設計,最大仰角爲 43 度,左右射界可達 50 度,其炮口初速 680 米每秒,最大射程可達 14000 米。
但九零式野炮的 1400 千克戰鬥重量在日軍看來是一個不可接受的缺點。在使用挽馬拖曳時,整個行列的全重就會超過 2000 千克。亞洲馬種體型較小,六匹馬牽引這樣的行列非常困難。而當時的日本又沒有能力将馬匹牽引的火炮全部改成汽車牽引。
采用開腳式炮架的九零式 75 毫米野戰炮
九零式野戰炮性能優秀,但重量過大的問題卻讓日本軍方感到困擾。因此,他們重新審視了三八式野戰炮,對其進行了改進。他們将單腿炮架改成了中間有孔的樣式,這樣在提高火炮仰角時,就爲炮尾部預留出了空間。同時還調整了炮管耳軸的位置,使火炮可以以更大的仰角射擊。
三八改式 75 毫米野炮的炮架采用了镂空設計
經過這些改進後,火炮被命名爲三八改型野戰炮,三八改型野炮的最大仰角從三八式的 16.5 度提高到 43 度。最大射程也從 8350 米提高到 11600 米,付出的代價是戰鬥全重增加了 190 千克,達到了 1136 千克,不過這樣也比九十式輕多了。
三八改型 75 毫米野戰炮
雖然上述改進提高了火炮的射程,但方向射界狹小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因此,日本在三八式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了使用開腳式炮架的九五式 75 毫米野戰炮。爲了控制火炮重量的增加,日本設計師減少了火炮的發射裝藥,這使得九五式野炮的最大射程相比三八改型略有減少。
九五式 75 毫米野戰炮
最終,九五式野炮的戰鬥全重爲 1108 公斤,最大射程爲 10700 米,而開腳式炮架賦予了其 50 度的左右射界。由于裝藥較少,彈筒的長度和三八式不同,九五式和三八式的彈藥并不能通用,但是二者的彈丸可以通用。到二戰結束,九五式野炮共生産了約 300 門。
在日軍中,75 毫米野炮被編入挽馬師團的炮兵聯隊中。通常每個炮兵聯隊配備有兩到三個 75 毫米野炮大隊和一到兩個 105 毫米加農炮大隊。每個炮兵大隊有三個炮兵中隊,每個中隊有四門火炮,全聯隊共有 24 到 36 門 75 毫米野戰炮。
日軍士兵在操作三八式野炮進行射擊
相比于馱馬師團裝備的 75 毫米山炮,野炮部隊使用的馬匹相對較少。六匹挽馬拉的炮車除了火炮之外還能拉幾十發炮彈,而馱山炮的六匹馬隻能馱炮。一輛雙駕馬車可以運送上百發 75 毫米炮彈,而一匹馱馬隻能馱運 10 發。不過挽馬對道路的要求相對較高,不如馱馬的通過性好。
裝備九四式山炮的馱馬炮兵部隊需要配備更多的馬匹
抗戰勝利後,人民軍隊在進入東北時,通過搜尋日軍遺漏的軍用物資,獲得了大量火炮。步兵炮、山炮重量較輕,一般直接發給步兵部隊使用。而 75 毫米野炮以及更重的 105 毫米及 150 毫米火炮,被朱瑞将軍抽調出來單獨組建炮兵縱隊。解放軍修複的日軍大口徑重炮數量較少,各種 75 毫米野戰炮就成了炮兵縱隊的絕對主力。
三八式 75 毫米野戰炮是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的頭等主力
炮兵縱隊下轄四個炮兵團,每個炮兵團一般下轄三個炮兵營。在大多數炮兵團中,有兩個營裝備 75 毫米野炮,這些野炮可能是三八式、九十式或九五式。不過三八式及其改型是數量最多的。
開國大典上接受人民檢閱的日制三八式 75 毫米野炮
在遼沈戰役勝利并繳獲大量國民黨軍美制火炮之前,日制火炮一直是東北野戰軍的主要裝備。因此,在電影《大決戰》中攻打錦州城時,那成排成排由 54 式 122 毫米榴彈炮假扮的美制 105 毫米榴彈炮,并不符合當時東北野戰軍的實際情況。
電影大決戰裏面的這個鏡頭并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抗美援朝開始後,初期進入朝鮮的志願軍部隊,每個軍都配備了一個炮兵團。這個炮兵團通常包括兩個營的 75 毫米野炮和一個營的 105 毫米榴彈炮,每個營有 12 門火炮,全團共有 36 門火炮。志願軍軍級配備的炮兵團和美軍步兵師對應,但遠遠比不上美軍的師屬炮兵團。美軍師屬炮兵團包含 54 門 105 毫米榴彈炮和 18 門 155 毫米榴彈炮。
美軍在朝鮮戰場上使用的 M114 型 155 毫米榴彈炮
朝鮮戰争後期,随着越來越多的蘇聯火炮裝備到志願軍中,志願軍炮兵才具備了與美軍炮兵相抗衡的能力。上甘嶺戰役期間,美軍發射了 190 萬發炮彈,志願發射的炮彈雖然沒有美軍多,但是也達到了 45 萬發。朝鮮戰争結束後,包括三八式野炮在内的日制火炮開始逐漸退出人民軍隊的裝備序列。
志願軍裝備的蘇制喀秋莎火箭炮
三八式 75 毫米野戰炮性能參數:
戰鬥全重:947 公斤,1,136 千克(三八改型)
口徑:75mm
長:5.2m,寬:1.57m
身管長:2.286m,31 倍口徑
炮口初速:510 米每秒
俯仰角:-8 ° 到 +16.5 °,-8 ° 到 +43 °(三八改型)
左右射界:左右各 3.5 度
射速:每分鍾 8-10 發
榴彈最大射程:8350 米 , 11600 米(三八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