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創新者的窘境》的作者、哈佛商學院的克裡斯坦森教授,在接受全球著名商業雜志《Fast Company》訪談時曾非常悲觀地說,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家公司成功打造出永不熄火的颠覆性創新引擎。
尋求創新的企業為什麼會遭遇這樣的窘境?
因為大多數企業做戰略,都隻停留在現象層面,從一個目标到另一個目标,就像頭前挂着根胡蘿蔔隻知趕路的驢。
無論是作為企業,還是個人,我們能避免做那個頭前挂着根胡蘿蔔隻知趕路的驢嗎?如何避免一年一度的目标制定焦慮?善友教授最新叠代版 " 一 " 戰略的第二步——單點擊穿告訴您:專注當下,力出一孔,飽和攻擊,實現和企業本體的連接,自然而然地實現人生和企業的創新戰略。
一個月前,善友教授的上一堂課講的是 " 一 " 戰略的第一步," 什麼是一 "。本周六混沌 app 将上線 " 一 " 戰略的第二堂課,我們來到現象世界找一個單點來擊穿,做戰略上的一個實施點。
善友教授說:" 今天我想換一種方式,把我對‘單點擊穿’這個問題的一些深入的、比較新鮮的思考和探索講出來,将本體世界的‘一’和現象世界的‘單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步驟、方法論進行具化。"
管理學的哥白尼式轉向:
企業發展的源生性動力不在現象界?
萬事萬物都有邊界,都被困在自己的邊界裡。絕大多數人想探尋事物本質的時候,都會從系統之内來找。第一性原理思維方式(簡稱 " 一 " 思維)是一種奇怪的思維,它既是在理性思維之内,又能超越理性的邊界,跳出系統,在系統之先,找到系統的第一性原理(簡稱為 " 一 ")。
第一性原理的提出者是亞裡士多德,它對事物以及事物所在的系統有單向度決定性的意義。在亞裡士多德的表述裡,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稱它為第一動力因。
第一性原理是在邏輯上找到一個元起點,而第一動力因是在動力學機制上為事物的運動、運作找到最後的推動力量。所以 " 一 " 不單是系統邏輯上的元起點,也是系統運作的源生性動力,就像造汽車一定要有發動機。
這樣一來,混沌 " 一 " 思維模型裡 " 找 " 一 " 的路徑就多了一條。原來是從邏輯上找,從邏輯上找會找到公理,這也是歐氏幾何背後的哲學意義,公理化思維方式。今天我想換種方式來找 " 一 ",不從邏輯上去找,而是從事物生發的、實實在在的存在上去找,從事物的本體裡找事物的 " 一 "。
本體可以說是古希臘哲學裡第一重要的詞彙。我們絕大多數人認為,存在就是眼睛看到的這個世界。古希臘人非常奇怪,他們認為隻有瞎子才能看到真理,你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是終極實在的,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是流變的,背後有一個不變的終極決定的存在,稱之為本體。
我特别相信一句話:" 萬事萬物的背後都有本體。" 這是柏拉圖的哲學推理。如果萬事萬物的背後都有本體,企業的背後有沒有本體?這在企業管理上就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性洞見。
管理學一直在找推動企業進步的力量在哪兒。供給學派主張技術産品是推動企業進步的力量;需求學派主張用戶需求是拉動企業往前走的力量。無論是供給學派還是需求學派,都是在現象世界,可見的事物裡尋找力量。
所以,如果企業有本體這件事情成立,相當于我們找到了真正推動企業發展的源生性動力。
誇張一點,這将是管理學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轉向。以前都是向外去尋找動力因,現在企業本身是有生命的,企業本身就内秉着推動它往前走的動力因,同時也是目的因的一種存在。對于創業者來講,就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的企業也是有生命的,它也是有力量的。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感知企業的本體,感知節奏,與它同頻共振,做一場靈魂共創。這是一種全新的創業動力學機制。
如果企業有本體,該如何與本體産生連接呢?
掃描下方二維碼,預約精彩課程,解開疑惑!
大多做戰略的方式都停留在現象層面
大多數企業做戰略的方式是什麼?
戰略有三要素:A 點,就是現在在做的事情,我的當下;B 點,是我的目标、我的未來、我的願景;第三要素是什麼?在現在和未來之間找到一個路徑。
在我們着眼點的三大要素中,哪個要素是最重要的?換句話說,什麼是 " 一 "?我們往往認為 B 點最重要,即目标是 " 一 "。
我們有一年的目标,三年計劃,十年願景。企業家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清晰的目标,堅定地走過去,那個東西是我們的 " 一 "。我們總會相信,一個企業之所以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東西,是企業家天才般的宏偉遠大目标帶來的。當你把 B 點當做 " 一 " 的時候,A 點工具化了,A 點隻是通往 B 點的一個當下階段而已,A 點本身沒有了意義。
當 A 點本身沒有意義的時候,它就被工具化了,它存在的一切意義都是為了 B 點。于是當下的一切都無法連接,你隻是俯身向前去追 B 點,A 點被異化了,甚至人也被異化了。你會看到所有的企業都在做宏大的目标,有沒有人問我的現在呢?你完全無法跟現在産生連接,你無法享受當下的一切,就變成了挂着胡蘿蔔的驢,隻會往前走。
我這麼說很苛刻,因為這的确是今天的主流戰略制定方式,把目标作為 " 一 "。但它的壞處是什麼呢?如果我們相信剛才的推理,事物發展的源生性動力在本體界,A 點和 B 點全都在現象界,這種戰略制定方式沒有找到推動事物發展、進化最本質的能量,它靠着我對未來的欲望作為力量,牽動着我往前走。
這是不是很殘酷的一個本質?公司上市之後我就幸福了,公司做到百強之後我就幸福了,你的勝負心驅使着你往前走,作為你的動力。是你熬着自己的身體,用自己的欲望牽使着自己走過去。這時候的機制大多數是恐懼驅動的,是勝負心,你不快樂,而且你找不到那個力量。
于是我們換一種方式,有沒有可能 A 點是 " 一 "?即當下是 " 一 "?我們可以稱它為本體驅動型戰略,這幾乎是一種全新的戰略制定方法。
什麼是企業永不熄火的創新引擎?
我們可以換一種表述方式,從 A 點擴展到 B 點,我們稱它為創新,A 相當于第一曲線,B 相當于第二曲線,AB 之間有鴻溝,第一曲線越成功,第二曲線越過不去,這就是創新者的窘境。
克裡斯坦森是研究企業創新的,他發現大多數企業的創新,要是偶然遇到一個機會撞上了,最多會再撞上一個。作為研究者,其實是希望幫助企業找到一個永不熄火的創新引擎,這句話很美。可惜的是到現在為止,還沒看到哪家企業找到這個永不熄火的創新引擎。
克裡斯坦森錯在什麼地方了?他一直在現象界裡找,當然找不着。這個永不熄火的創新引擎,我認為就在企業的本體之中,就是我們提出的 " 一 " 戰略。
至此,我們可以回答 " 一 " 戰略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什麼是 " 一 ",本體是 " 一 "。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叫巴門尼德,巴門尼德說 " 存在是一 "。他所說的存在,不是眼睛看到的存在,而是背後的那個存在,就是本體,是一。第二個問題,擊穿單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單點和擊穿是兩個詞彙,擊穿最為重要,找到單點是為了擊穿,擊穿之後才能連接本體。第三步,形成反饋叠代。
如果跟經典的戰略比較,我覺得 " 一 " 戰略有兩個地方是不同的。第一個不同," 一 " 戰略相信企業發展真正的驅動力量是它的内在,這個内在甚至不是供給側,是更背後的内在,是源生性動力,這是全新的世界觀。第二個不同,經典戰略會認為目标是一,而 " 一 " 戰略認為當下是一,找到單點最為重要,當下最重要。
既然當下和單點如此重要,那麼如何找到單點呢?又如何擊穿單點呢?
本體驅動型戰略:蘋果案例
找本體其實挺難的,連大修行人都無法連接本體,康德絕望地說 " 物自體不可知 "。我們作為商業界人士,可以不知道它的本體,隻要相信有本體的存在就可以,你可以從間接的信号裡邊去感知本體的存在,所以我把本體分成 V1、V2、V3。
V1 為核心能力,能力我更願意用 Talent 一詞,像天賦一樣,是它内在的潛能,而不是外在的。我相信一個企業是有内在潛能的外溢的。
V2 為價值創造,核心能力偏供給側,而價值創造偏需求側。什麼叫價值創造?即為獨一無二的用戶創造獨一無二的價值。企業規模的大小,取決于價值流動,價值的流動是财富的根基。
V3 為理念本體,這是真正的本體,我用柏拉圖的理念論來闡述,相信每一個創業者都是普羅米修斯——盜火者。你從本體界盜來了火,盜來了理念之光,照耀了現象世界。這個時候你會真正知道此生為何而來,企業為何而來。
舉蘋果公司的案例:iPhone 等于 iPod 加上一個電話再加上一個互聯網,所以 IPOD 在蘋果曆史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轉折性産品,那 iPod 的産品戰略是如何形成的?這是喬布斯天才的構想嗎?當然不是。
蘋果最核心的 V1 能力是産品能力,甚至可以稱它為産品主義。它的 V2 是價值創造,真正獨一無二的價值創造。
1997 年喬布斯以顧問的身份重返蘋果,登台演講的第一頁 PPT 講的就是 " 蘋果的使命 ",蘋果的戰略要建立在獨一無二的價值上,隻有蘋果才能帶給用戶的價值,我們叫端到端解決方案。IBM 是硬件,微軟是軟件操作系統,蘋果既有軟件又有硬件,提供的是端到端解決方案。
蘋果的 V3 是獨一無二性,這跟喬布斯有關,蘋果的本體就是一種美。喬布斯提出,當我們做事情的時候,第一個要問的問題是,我們讓用戶感知到對價值的共鳴。蘋果給你提供的根本不是一個産品,而是當你使用蘋果産品的時候,你的心和蘋果的心連在了一起。
蘋果的 PC 産品和蘋果的 iPod,用的詞兒幾乎一樣。蘋果的 PC is not for you,PC is you。PC 根本不是為了你做的,PC 就是你,當你用了 PC 以後,你變成完全不同的一個人。iPod is not for you,iPod is you. 你用蘋果的 iPod 聽什麼歌,就代表你是什麼人。在電子産品這麼硬冷的世界裡,用這麼軟的詞彙,它擊穿的居然是你的心。
【直播間超級福利】
「系統學 " 一 " 戰略 + 思維模型練習」加油包
周六到課,有機會獲得專屬 3 重好禮:
《思維模型手冊》6 個角度 24 個思維模型詳解(包郵到家)
《第二曲線》傾囊相授創新方法論(李善友親著)(包郵到家)
一套 " 單點擊穿 " 課程配套學習電子資料
更多福利進群了解~
(限首次注冊混沌 APP 的新同學,72 小時内無限回看)
↓↓↓ 立即掃碼領取 ↓↓↓
期待和你一起,共創高質量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