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尤方明
編 輯丨陳潔
圖 源丨視覺中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12 月 15 日至 16 日在北京舉行。會議要求,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相關:
" 三穩 " 背後蘊含何等深意?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三者均是在特定的環境背景下提出的。
2018 年 7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 " 六穩 ",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旨在更好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等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
2020 年 4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 " 六保 ",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鍊供應鍊穩定、保基層運轉,這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的關鍵之舉。
此次 " 三穩 " 目标的提出,指明了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點。2022 年受疫情掣肘,經濟發展增速與目标增速間或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在 2023 年,穩增長是首要目标,進而通過穩增長帶動穩就業。
盧鋒認為,穩物價則是未雨綢缪的準備。疫情三年來,我國宏觀經濟的主要特點是中樞增速水平趨緩,但波動幅度大增;伴随着生産供給恢複強勁、需求端疲弱,二産對 GDP 增長貢獻率高于三産,經濟增長依賴外需而非内需等結構特點。
在此背景下,我國在疫情期間結構性通脹特征明顯。PPI 增速均值高企,主要是輸入性通脹壓力引發;然而 CPI 同比增速均值卻顯著低于此前十年,消費需求疲軟等原因拖累内需是主要原因。
盧鋒指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轉變,較過往三年而言,後疫情時代的物價形成機制将出現實質性的變化。2023 年一季度的壓力仍然還在穩增長,通脹或不是主要矛盾。但之後新環境下供求關系會發生階段性變化,包括流動性淤積是否會轉化為消費需求的快速釋放,目前仍是未知數,因而要提前作出穩物價的部署準備。
就業是民生之本。12 月 15 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1 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5.7%,比 10 月份上升 0.2 個百分點;31 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6.7%,達到 2022 年内次高。
盧鋒表示,前述數據反映了宏觀經濟波動對就業端造成的影響。首先是疫情抑制了服務業正常增長;其次,大城市是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域,在常态下本能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但在疫情期間經濟運行和工作崗位創造能力反而受到更大影響。
盧鋒着重關注農民工與青年群體的就業情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 月份,外來農業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 6.0%,較 10 月份上升 0.5 個百分點;16-24 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 17.1%,比上月下降 0.8 個百分點,但仍高出去年同期 2.8 個百分點。
盧鋒指出,應關注城鎮淨增就業人數對觀察市場形勢的特殊意義,對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調查失業率等指标具有補充認識作用。此外,非城市戶籍青年人口由于經曆、學曆和偏好差異,在城市面臨就業困難時返鄉回村擇業意願較低,應當針對青年就業現實困難,多方發力、多策并舉,實施積極就業促進政策。會議提出,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别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恰逢其時。
此次會議亦提及平台企業。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态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争中大顯身手。
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趙忠看來,與平台企業緊密捆綁的是靈活就業等新就業形态,會議同時提出加強新就業形态勞動者權益保障。平台企業曆經多年沉浮,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提升常态化監管水平,意味着要以制度化、規範化的建設來促進平台經濟和靈活用工的健康發展。在新就業形态勞動者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等維度,前瞻性的法律法規亟待出台。
從受訪專家的觀點來看,要做到 " 三穩 ",供需兩端的政策工具需要協同發力。除卻延續對市場主體減稅降費的支持力度,也應當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方式把信心傳遞給消費者個體。
趙忠強調,在疫情防控政策轉換的過渡期,要強化藥品供應、夯實醫療服務保障體系、推廣加強免疫接種,為人民群衆創造有安全感的環境,才能為經濟複蘇以及就業的回暖奠定基礎。
盧鋒認為,下一步應更加重視應用逆周期宏觀政策工具,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E N D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餘心雨
百萬讀者都在看
重磅定調!事關疫情流行期、延遲退休、樓市底線等,一文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