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 遠 别 對 生 活 冷 感 |
那位百無禁忌的犀利女王回來了!黃阿麗去年 " 不負衆望 " 離了婚,正當人們期待她的下一個脫口秀再爆新料的時候,她帶來的新作卻不是脫口秀,而是網飛最新瘋批喜劇。
網飛新劇《怒嗆人生》 ( 《Beef》 ) 剛上線,口碑評分一路狂飙,在爛番茄上獲得接近滿分的好評度,實屬驚人。有些影評人甚至表示,這部黑色喜劇,絕對有潛力問鼎今年的艾美獎。
一個由路怒症事件引發而後果不斷升級直到失控的故事,爲什麽會火?
它并不是你想象中的 " 爽劇 "。
喜劇隻是一個諷刺的外衣,它一邊呐喊幫你說出壓抑心底的髒字,一邊把憤怒的深層心理和東亞人的結構性困境挖給你看。
《怒嗆人生》的驚喜,首先絕對來自黃阿麗。
脫口秀女王的事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她想早早躺平,于是費盡心思套牢 " 哈佛吳彥祖 " 老公,結果不僅被逼簽署婚前協議,婚後還發現家境優渥的老公竟然身負巨額債務。
▲黃阿麗的脫口秀
黃阿麗不得不自己拼命演出賺錢,一不小心混成了脫口秀頂流,她的夢想颠倒了過來,變成她賺錢養家,老公美美躺平。
我們看到了一個挺着大肚子的嬌小亞裔女性,在台上把屎尿屁挂在嘴上,毫無忌憚地談論種族歧視、女性生育、性别不公等話題。
▲黃阿麗的脫口秀
在黃阿麗之前,觀衆幾乎沒有見過謹小慎微的亞裔女性這樣毫無保留地将痛苦和不堪公之于衆,還是以這樣坦然地開沒羞沒臊玩笑的方式。
離婚之後,這段諷刺喜劇式的女性人生,直接投射到了《怒嗆人生》的劇本中。不得不說,編劇是會整活的,戲内戲外驚人相似。
黃阿麗飾演的艾米,自己打拼出一個價值千萬的綠植品牌,事業成功,坐擁豪宅,開着豪車,日裔老公優雅帥氣,女兒聰明可愛,看上去幸福美滿。
實際上,艾米工作壓力巨大,自己買的房子,一天都沒享受過。
老公沒有藝術天賦,卻有無用的驕傲,她不僅要供養老公的高雅愛好,還要負擔婆婆 " 空心貴族 " 大手大腳的消費。
日常崩潰的時候,老公隻會讓她往積極方面想,艾米連個傾訴的機會也沒有。更慘的是,夫妻生活還不和諧,隻能靠手槍。
隻能說,這個老公在親密關系中,既拿不出實質支持,也提供不了情緒價值。
生活如此壓抑,憤怒日積月累無處發洩,怎麽辦?隻能發瘋。
艾米開車出門,與男主角丹尼的偶遇和沖突,就是一個情緒宣洩口。一場不要命的路怒追擊戰,二人就此結下梁子。
黃阿麗的脫口秀固然好笑又心酸,這部劇也閃現了金句式台詞,比如艾米對着藝術世家出身卻沒有才華的丈夫低吼的佛陀王子說。
《怒嗆人生》畢竟是另一種戲劇表達,它提供了更多的細節。黃阿麗對女性憤怒的呈現是耳目一新的,觀衆可以感受到她的表演之路不囿于過往的喜劇作品。
在電視上看到女性憤怒的共情式描繪本來就很罕見,最近一次大概是《緻命女人》。但《緻命女人》終究是個爽劇,人物塑造有很多理想化的成分。
比如說,Simone 敢愛敢恨,始終保持體面和尊嚴,但觀衆其實不知道她是如何快速處理自己的失望與憤怒的。
▲劉玉玲飾演的 Simone
憤怒并不是艾米老公認爲的那樣,隻是一種稍縱即逝的情緒。
憤怒是可以疊加的東西。" 你隻是抑郁了,你會好起來的 ",這樣的話就像增壓閥,隻會讓人更加憤怒。
憤怒不僅是厭煩他人,也是自我厭惡。
艾米在原生家庭中無法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她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隻能拼命奮鬥去換取愛和成功。
長期自我厭惡,導緻她的真正人格完全沒有出口。
憤怒不隻表現爲怒氣沖冠,還有濕漉漉的悲傷和沉重。
艾米坐在心理咨詢師面前問 " 你真的認爲可以無條件去愛一個人嗎?",那張憋屈又執着的臉,所有東亞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女性都能共情。
經此一劇,黃阿麗的舞台不再局限于脫口秀。離婚有娃,巡演不斷,閑得無聊談個戀愛,事業還有突破性進展,這位 " 瘋批美人 " 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如果僅僅是憤怒和報複,《怒嗆人生》不會餘味悠長。
男女主角的仇怨越結越深,一度走向犯罪邊緣,最後失去轉圜餘地。複仇的狂歡,始終伴随着壓抑的絕望。
這種壓抑,與其說是亞裔美國人的困境,不如說是東亞人共同的文化困境。
在艾米這裏,她不僅承擔了東亞社會傳統養家的 " 夫職 ",而且甩不掉負責家務的 " 母職 ",還要當個好媳婦出錢出力花時間陪婆婆購物,聆聽遵從婆婆的指點。
有壓力想跟伴侶溝通,還要被老公 " 教育 ",要積極、要正念、要冥想,寫感恩日記,看心理醫生。說白了,就是有問題不解決,憋着。
▲總是 " 教育 " 艾米要積極的丈夫
艾米的原生家庭也是如此。她的父母有過情感危機,但從不坦誠地談論事情,仿佛撕破臉一個家庭就無以爲繼,以至于她也成爲一個無法袒露自己的人。
東方文化講究内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驕不躁。對于男性來說,脆弱更是不能表露的東西。
男主角丹尼來自韓國家庭,标準長子,上有父母,下有弟弟,隐忍,控制欲強,追求的是成家立業、娶妻生子的東亞标準人生模式。
當他的人生不符合父母的期望,事業不見起色,初戀另覓對象,弟弟不服管教,失去掌控力的丹尼就陷入痛苦,而表面還要努力維持體面。
東亞社會父權的傳承,就是壓力的來源。撐得起來,父慈子孝;撐不住的,社會垃圾。
父母的失望,是丹尼最大的恐懼。他自願放棄自我,爲所有人活,卻也變相地 PUA 弟弟,把大學錄取信扔掉,讓兄弟夢碎一蹶不振。
控制欲就像家庭内部的連環套,它有很多好聽的名字,比如愛,比如犧牲,比如付出。
孩子從小聽到大,自然會認爲自己是來還債的。如果連父母的愛都是有條件的,那麽世間所有的愛無一例外。
東亞人普遍難以理直氣壯地表達自己,大概主要是害怕一旦本性暴露,一切愛和成功都會消失。
隻是,你以爲壓抑自我很安全,但問題不解決,情緒隻會疊加,而人的承受力總有極限。
還不如瘋一瘋。" 發瘋 " 不一定有用,起碼有益身心。無論是艾米還是丹尼,撕開習慣性假笑的面具發瘋,才是他們最真實、最放松的時候。
即使是愚蠢的憤怒,也可以帶來解放。
第一集最後,冤家終于對峙,艾米追出街上。丹尼惹上了負擔不起的麻煩,臉上卻挂着燦爛笑容;艾米記住了丹尼的車牌,在複仇的興奮中咧嘴一笑。
我喜歡《怒嗆人生》對憤怒的表現,無論在個人還是文化上,都那麽具體而引人入勝,我們幾乎可以在每個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傷痛和卑劣。
丹尼回到公寓,弟弟保羅戴着耳機打遊戲,他一個人不知道跟誰說話,沒有任何回應。
曾經年少的我們是保羅,成爲父母的我們又像丹尼。同一屋檐下,彼此之間無法進行溝通,又帶着對自己和對方的怨恨。
父愛如山,長兄如父,在丹尼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他的憤怒中有沉默、自縛、天真、孤獨、無奈、疲于奔命、龇牙咧嘴。
他的憤怒,是持續性地被忽視,男性表達長期受阻的結果。
丹尼去酒吧請酒保喝酒聊天,人家因爲工作時間拒絕,他隻能木讷地一個人喝酒。
在沒有理解和關愛的生活裏,他通過吃漢堡王雞肉三明治來填補空虛。當代年輕人,有幾個沒有經曆過類似的瞬間?
史蒂文 · 元演得也是真好,哪怕是劍拔弩張的憤怒爆發時刻,當中也有一絲心虛和恐懼。加入搖滾唱詩班的線索,并非必須,卻很有趣。
▲史蒂文 · 元
艾米的憤怒,女性觀衆很容易理解。當她正要開口傾訴的時候,伴侶說隻要聽他的多往積極方面想就好。
艾米一時語塞又憋出笑容說 " 好 ",這種感覺想必不陌生,你就知道問題永遠不會得到解決了,不是你不想打開心靈,而是對方上來就關上你的嘴。
富婆對艾米說," 你有一種甯靜,禅的東西 "。黃阿麗用各種精緻的多角眼鏡,強調艾米眼鏡下追求完美的緊張感,就像一句棱角分明的諷刺。
表面溫順是一頂保障安全的頭盔,而眼鏡下面的目光則是不敢高歌而隻能降低音量的尖叫。
艾米回父母家,故意把媽媽留下,想要跟她說父親十幾年前出軌的事情,媽媽的反應非常強烈,要求她不要說。" 你以爲我不知道嗎?爲什麽你就不能讓這些事情過去呢?"
這套說辭太熟悉了,家和萬事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退一步海闊天空,非常典型的中式婚姻哲學。
可是,什麽都不說、犧牲個人感受以爲保住的婚姻大局,隻是更加漫長的忍受和犧牲而已。
越是具體的憤怒,越能讓觀衆共情。
臣服于東亞社會的運行邏輯,丹尼事業有所起色,爲父母買下房子,艾米賣出綠植品牌回歸家庭,換來的價值認同,如同雞肋,食之無味。
他們仍然沒有得到真正的愛,也沒有學會愛。
當路怒事件因一點小事再度推往爆炸性高潮,最終發展到無法收場的地步,更加幽微的人性就暴露出來了。
從女兒被綁架和富婆家裏的大亂局中解困之後,艾米發現老公早已逃離。
當丹尼兄弟身陷險境,原本應該互相扶持的弟弟,在知道哥哥扔掉他的大學錄取信後,果斷棄身而去。
故事結構很巧妙,結尾處一無所有的男女主角不再劍拔弩張,在樹林裏經過一段如夢如幻的對話。
他們通過訴說和表達,與對方和自己達成了和解,互爲彼此的指路人。
所以,憤怒不可恥,孤獨、軟弱、痛苦都不可恥。我很高興,能在電視劇裏看到憤怒的複雜性和正當性。
那段如同置換身份的迷幻對話說得真好,簡直靈魂共振:
你想要的隻是不再孤單,我都看見了。
你不用覺得羞愧,你不用隐藏自己,沒關系的。
内容編輯:阿柒
來聊聊
你看《怒嗆人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