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走久才知道。
前段時間刷營銷号時,看到 " 華爲二公主退出娛樂圈 " 的内容,還感歎人家的退路。
可營銷号們沒炒幾天,人自己微博就發了新劇殺青。
果然,反轉才是娛樂圈日常。
聊起姚安娜,第一印象就是「耳熟,但說不清」。
這位從出道就頂流,到如今鮮有人知的 " 小演員 ",也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内娛隻靠營銷,造不了咖。
開端
對于大部分觀衆來說,姚安娜的名字,甚至沒有 " 華爲二公主 " 的名号被人熟知。
當她在聚光燈下時,就無法離開「家庭」的标簽。
就像她自己的那句:" 大家都喜歡姐姐,不喜歡我。"
答案是明顯的:當她剝離掉所有标簽,她甚至沒法擁有 " 出名的 3 分鍾 ",更别說跟每年百萬的藝考生競争。
從孟晚舟事件起,她就與話題相互寄生:
「孟晚舟妹妹」、「華爲千金」、「哈佛學霸」、「公主出道」等等。
海報都是 " 公主 "
尤其是出道第一天,更是把争議推上高潮。
那天熱搜第一是她,第二是她姐姐。
此時距離孟晚舟回國還有半年,姐姐被困加拿大兩年無法回國,生命受到威脅;
妹妹高調出道,享受衆星捧月,然後還要問爲什麽大家不喜歡我。
強烈的對比,很難能讓互聯網閉嘴,也讓流量随之而來。
不知道公司是不是實行黑紅也是紅的輿論造勢。
不管外貌條件,還是唱跳技能她都不具備出衆甚至合格的競争力。
雖說圈内有身份的也不是少數,可這麽顯眼包式的「資源咖」确實少見,讓姚安娜提前體驗了一把 " 塌房體驗 "。
出道的宣傳片也成了每次讨論姚安娜的必備素材。
身份成了姚安娜話題的敲門磚,也成了走下去的負擔。
起伏
人人都羨慕内娛 208w,但内娛也是競争慘烈。
但不得不說,姚安娜的經紀公司 " 天浩盛世 " 在行業多年也不是白混的。
「争議走紅」套路沒效果後,公司也知道千金噱頭難延續,立馬開始營造人設差異,包括但不限于:
/ 穿搭開始從時裝轉變爲工裝休閑風;
/ 利用社交平台發布 " 搞怪 " 視頻,強調個性;
/ 參演《中餐廳》綜藝,加強親和力;
/ 參演電視劇、小衆電影,押注演員新身份。
這番操作下,效果還是明顯的:那一段時間裏我在芒果台看到她,比看到丁真還多。
那這份轉變,救了姚安娜麽?
沒有。
在如此 " 拼搏 " 下,熱度全靠資源扶持,路轉粉的情況也并不明朗,難怪營銷号會 " 适時 " 散播退圈傳聞。
從出道就熱搜第一的頂流,再到逐漸回歸普通藝人現狀,讓公主也體驗了一把娛樂圈的「變形記」。
資源滿滿的降維打擊,終成了 " 跨行死機 ",話題的潛力終究敗在了市場反饋。
即使謠傳成真,姚安娜也擁有更好的退路,這或許也是「硬捧」有恃無恐的原因。
收尾
資源咖的現象從不稀奇,隻是 " 華爲二公主 " 的噱頭,讓形式變得名正言順:
出道就有媒體資源、有代言、老爹的公司還注冊商标等等。
近年很多明星都愛營造 " 家庭優渥 " 的形象,以襯托出「明明可以繼承家産,卻要在娛樂圈闖出一片天」的形象。
圈内類似的人設并不在少數,前有陳飛宇,後有賭王女兒,家族積累的資源人脈,讓他們搶跑也無可厚非。
我所排斥的,是營造虛無的成就。公主努力的營銷,本質就是強調階層鴻溝。
僅因爲家庭優渥,做着本職的事情,就能「收獲」與之不相符的資源流量?
娛樂圈從不缺奮鬥的故事:從龍套到導演的寶強,出道二十年才火的張頌文 ...
橫店裏上的龍套,哪個不比豪門二代們努力麽?
既得利益者擁有資源優勢下,還要包裝成努力的回報,本身就是對努力的諷刺。
娛樂圈近年占主流輿論的比重并不低,卻總在下險棋。
曾經還在渲染 " 平民追夢 " 故事的收益不好了,開始搞差異化營銷是可以,但 " 奮鬥與回報 " 不應該用虛僞進行诠釋。
在大肆的宣揚階級優勢的同時,還要搶占本屬于由低向上的 " 奮鬥屬性 ",就是令人厭惡的。
最後。萬一人家真紅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