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多樣又富有個性的圈子在井噴式增長,如果你隻能想到漢服圈,可能已經落後了。
在 00 後眼裏,萬物皆可圈。在這些小衆圈子裏,他們正在治愈自己:
pia 戲圈
" 給你一個光明正大當戲精的機會 "
一種起源于廣播劇配音圈的即興配音活動。"pia" 是廣播劇導演提醒演員出錯時,拍東西發出 "pia" 的聲音,"pia 戲 " 一開始指練習指導配音的活動,後來經過不斷衍生,越來越多配音愛好者加入,逐漸形成了 pia 戲圈。
圈子小衆,但行爲可不小衆。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 pia 過戲——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過假裝動漫 / 神話人物念出經典台詞的經曆,這其實就是一種 pia 戲。
而在 pia 戲圈,愛好者可以體驗各種角色,在各種身份的轉換中解壓。拜托!現如今能光明正大當戲精的機會,可不多啦!
痛包圈
" 有人已經從中怒賺百萬 "
屬于 ACG 文化的分支。實際是将喜愛的動漫人物紮進包包外部的透明層裏,展示給所有人看。後面衍生到任何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可以裝進去展示:寵物的頭像、任天堂遊戲等。
" 痛 " 來源于日語,原意爲路人看到都會驚呼 " 痛い(itai,疼)"。除了痛包,還有痛美甲、痛車等文化。
不過,讓你驚呼 " 好痛 " 的可能是另一件事:第一位将痛包引進中國的女生,在 18 歲那一年就憑此怒賺百萬,19 歲就買了人生第一套房。
再看看自己錢包裏的餘額,啊 …… 好痛!
樹圈
" 古法療愈,當代氣功?"
你可能在朋友圈和小紅書發現最近出現了很多 " 抱樹筆記 ":一個人或者幾個人一起抱一棵大樹。文案是:我們的心靈需要一個樹洞,需要像樹一樣堅強的依靠,閉上眼睛默默感受來自樹的安全和踏實幸福感。
當然每個抱樹分享下都少不了實踐者的真情告白:" 所有不開心的人都快去抱樹,真的很管用 ",抱樹的當代青年,正在用它來治療精神内耗。當然這也少不了不少質疑的聲音:這不是咱們爸媽那一代玩剩下的東西嘛,活脫脫就是樹林裏的氣功?
乙遊圈
" 這裏的偶像永遠不會塌房 "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乙女遊戲玩家們的圈子。乙遊圈的玩家們熱愛遊戲中的紙片人,将自己的許多感情都寄托在紙片人身上,并将紙片人們視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精神支柱。
人氣高的角色可比現實愛豆還 " 能打 ",《戀與制作人》的角色李澤言 " 過生日 " 時,各地粉絲甚至買了大屏應援。
乙遊玩家們心裏門兒清:真人偶像可能塌房,和紙片人戀愛可永遠不會失望喲。
蓋章圈
" 爲一個章,有人排隊數小時 "
一種打卡行爲。即拿着手帳本,在各種博物館、景點、火車站等場所印上一個個不同的章。
喜歡蓋章的玩家們多少有些收集癖,爲了蓋到好看的章他們可以排隊數小時;在自己的本子上印到全部的章或是某種特别的章後,也會被其他玩家追捧。
不過,蓋章圈裏也有分歧,一部分玩家認爲應該去蓋有意義的章而不是單純爲了蓋章而蓋章;另一部分人則認爲大家都應該:" 管好自己就行 "。
咕卡圈
" 年齡更低,花錢更多 "
同樣算是小衆裝飾圈,咕卡圈的年齡層更低,通常是 05 後。
咕卡一開始是追星人的行爲:爲愛豆的小卡手作一個漂亮的亞克力裝飾闆;之後因爲各種漂亮可愛的裝飾逐漸形成了圈子。
不過由于成本偏低,主要靠玩家的審美和手工,咕卡圈也逐漸内卷,簡直和偶像圈一樣,耗時更久、制作更精美的 " 産品 " 才有機會被 " 看到 "。
dz 圈
" 頭像都可以玩定制了?"
非常小衆且有門檻的一個圈子,全稱爲定制頭像圈。即長相姣好的玩家按照客戶的要求,擺出對應的動作,拍出一張适合當頭像的照片。
總體來說,dz 圈更青睐白瘦幼的長相。
爲啥你聽都沒聽說、看都沒看到過?因爲會買這些頭像的 00 後們都在玩 QQ 哈。
流麻圈
" 叫麻将但又不是麻将 "
流麻又是啥?你肯定想不到。它是流沙麻将。
複雜的手工制作帶來的腎上腺素井噴效應是戶外運動和追星帶不來的。把自己的愛豆照片、亮片、珍珠、甚至鋼珠用 UV 膠水放進亞克力容器内。看上去無趣的卡牌,就能變成既能收藏,還能上手當真麻将打的麻将牌。
當然收藏尺寸也不止于普通麻将牌大小,做成任意尺寸和形狀也是圈子的主流。圈子裏的内卷也十分厲害,有人不惜用汽車壓過流麻牌,來證明自己的流麻工藝高超耐用好看又扛造。
黑眼圈
" 年輕人混的最多的圈 "
看到這裏,更多 00 後可能開始 " 懵圈 ":爲啥一個都沒聽過。
因爲第一批 00 後,早已步入職場。他們 get 最多的,還得是黑眼圈。
白天全都奉獻給職場的人,隻有夜晚的時間完全屬于自己,如此美好平和的時間,可真舍不得睡覺呀。
文案、編輯:tt,Sebastian
插畫:潘羽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