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 瑤
編輯 | 李國政
出品 | 幫甯工作室(gbngzs)
一股股熱浪席卷着 7 月的上海。
冒着超 33 度的天氣,2023 中國汽車論壇創下一連串的數字—— 1 場閉門峰會、1 場大會論壇、16 個主題論壇、200 餘位演講嘉賓、2000 餘人到場參會……場内一片火熱。
7 月 5-7 日,以 " 新時代新使命新動能——助力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 爲主題,2023 中國汽車論壇在滬舉行。
這是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主辦,世界汽車組織(OICA)唯一支持的國内頂級高端汽車論壇。自 2011 年以來,中國汽車論壇已舉辦了 12 屆。
7 月 6 日上午論壇的主題爲 " 新時代新使命新動能——助力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與會嘉賓圍繞中國汽車産業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展開探讨。
當前,中國汽車産業正在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品牌長風破浪,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迎來換道超車的最佳曆史窗口期和關鍵時間節點。
一組組數據,爲中國汽車品牌發展提供注腳: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中國汽車産銷連續 14 年穩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銷連續 8 年居全球首位;今年一季度,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達 52.2%,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更是達到 82.3%;汽車出口連續突破 200 萬輛和 300 萬輛大關,今年有望超過 400 萬輛……
但發展仍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包括外部環境不确定性加大,國内經濟增長企穩向上基礎尚需鞏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生态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等。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一級巡視員苗長興在緻辭中表示,當前,我國汽車産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新能源汽車發展形成一定的領先優勢,邁入規模化、存續化發展階段。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企業發展仍面臨巨大挑戰。
" 目前我國機械工業包括汽車産業仍然面臨着市場需求不振、賬款回收難、預期不穩等問題,實現全年平穩運行的壓力猶存。"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羅俊傑在緻辭中如是說。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看來,近年中國汽車産業不斷向上突破,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難點、短闆和挑戰。
一是關鍵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産業鏈短闆形成制約,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制造業全球分工體系風險逐漸顯現;二是産業轉型下産能過剩及不平衡問題進一步凸顯;三是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與資源保障的矛盾有潛在制約風險。這些需要未雨綢缪,提前布局。
在有關部門見證下,本次主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攜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北汽、廣汽、中國重汽、奇瑞、江淮、吉利、長城、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特斯拉等企業高層,聯合簽署了《汽車行業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承諾書》。
該承諾書旨在維護良好的汽車市場秩序,共同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積極穩定和促進汽車消費。其内容是:第一,堅持遵守行規行約,規範市場營銷活動,維護公平競争秩序,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争秩序。
第二,注重營銷宣傳方式方法,不誇大宣傳、不虛假宣傳,不爲吸引眼球、增加獲客而對消費者進行誤導性宣傳。
第三,發揚質量爲先、品質爲本的工匠精神,以高質量産品,高品質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第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穩增長強信心防風險等方面積極擔當,勇挑重擔,攜手爲國民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
大衆(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長安汽車總裁王俊、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地平線創始人兼 CEO 餘凱、汽車之家董事長兼 CEO 龍泉等分别發言。
幫甯工作室對部分發言摘要如下。
01.
付炳鋒:三個建議助力汽車強國建設
其一,在國家層面,加強現代化産業體系頂層設計。
一是随着智能網聯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叠代升級,法律體系建設十分迫切,已經滞後于技術創新發展,形成了制約。應當學習西方的作法,标準法規要先行,爲技術創新指明方向,爲操作層面劃清邊界,鞏固發展創新優勢。
二是行業準入方面的立法十分迫切,建立法律規範才能治長遠、保穩定。還有助于解決多年來汽車行業 " 九龍治水 " 的問題,提高監管效率。
三是相關基礎建設是汽車轉型發展的重要保障,已經成爲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勢。
例如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中,充電基礎設施基本保障是關鍵。我們的政策是适度超前發展,但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情況,各方正在快速改善。目前全國正在整體推進的數字化轉型,這依托于工業互聯網的有效支撐,還有很多技術和能力需要突破。
其二,在行業層面,攜手解決共性問題,維護産業安全。
首先,當前行業高度關注基礎操作系統。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在快速提升,企業研發快速叠代,這一切都離不開軟件和硬件的協同。
目前我們的車用基礎操作系統都建立在現有的 QNX 和 Linux 基礎上,不能說沒有産業安全方面的風險。中汽協會經過策劃、研究和交流,今年向行業發布開源計劃,目前正在向縱深推進。
其次是數據生态的建設。利用我國強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把我們路側的數據經過加工來賦能自動駕駛研發。同時構建基于數據驅動的汽車産業數據生态,讓數據實現高效流動,是實現高階自動駕駛的必由之路。
協會關于芯片方面一直做推進工作,芯片不是簡單的替代,在替代過程中要創新研發,關鍵技術還需要長期攻關,圍繞芯片标準化加強芯片創新統型,與此同時加強生态體系建設,促進國内外企業合作,是企業生存的關鍵。
其三,在企業層面,建立自主可控的産品技術體系和長期打造優質品牌。
一是技術體系的建設是企業在競争中生存發展的基本要素,沒有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也難以制造出有競争力的産品。
二是要将我們的技術開發和品牌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品牌的打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市場影響力也是積累的過程,用戶基盤是品牌賴以生存的土壤,因此作爲企業要堅持守正創新,去打造具有較強生命力,抗風險能力強的卓越品牌。
三是企業品牌是體現在社會層面的價值表現,企業在維護自己經營的同時,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決定着企業能否行穩緻遠。
02.
王俊:五大挑戰與三層建議
▍特征與挑戰
從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來看,中國汽車市場正呈現 "3+1" 的特征。
"3+1" 特征:一是産品技術叠代加速。二是供需結構調整加快。三是市場競争矛盾加劇。
一個機會:一個百年難遇的産生具有全球競争力的中國汽車品牌的機會正在出現。
客觀來講,要實現以上戰略目标,還必須克服諸多挑戰。
挑戰一:市場競争秩序重構。
随着市場競争格局從原來的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演變爲傳統自主品牌、傳統合資品牌、新勢力、ICT 四方角逐,當期競争越發激烈。同時市場因素、非市場因素也在滲透到市場競争的氛圍之中,讓競争更加複雜。同時,行業内還出現了一些不明确、不正當競争的現象。非資本因素參與、非市場化邏輯導緻競争格局的構建進一步複雜化。
挑戰二:中國汽車出海的風險控制面臨挑戰。
中國汽車品牌的出口業務迎來爆發式增長的同時,也受到了地緣政治、逆全球化以及供應鏈、産業鏈各方面的挑戰,包括最近還出現了一些非技術性的壁壘。
挑戰三:技術鏈、供應鏈、産業鏈韌性不足的挑戰。
中國汽車産業的锂、鎳、钴等原材料高度依賴進口,其中锂進口依賴度達 65%,鎳和钴進口依賴度高達 90% 以上。還有車規級芯片、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的進口依賴度也在 90% 以上,存在較大的 " 卡脖子 " 風險,中國汽車産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依然任重道遠。
挑戰四:新能源汽車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挑戰。
中國汽車市場的新能源規模盡管已經達到了千萬級别,但是要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必須要過三關:
一是用戶體驗關。包括現在的裏程焦慮、電池安全、充電便利性,都極大地對用戶體驗形成了威脅。
二是産品技術關。能否提供符合消費者預期的産品,能否在技術路線的穩定上給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這都是我們必須要關注的問題。
三是成本效益關。例如,2022 年行業在售的新能源車型達到了 383 款,平均月銷量僅爲 1135 輛,一百多個乘用車的品牌在新能源領域裏面盈利的隻有寥寥少數。
挑戰五:中國汽車産業的品牌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近年來,盡管中國汽車品牌的品牌價值不斷向上,産品售價穩步提升。但從市場表現來看,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之間的價格差距仍然存在。今年 1-5 月,中國汽車品牌狹義乘用車 20 萬元以上的銷量占比爲 17.5%,合資品牌達到了 42%。
▍三層建議
關于政府層面:
一要完善汽車産業頂層設計。建議國家有關部委結合各地實際情況,與地方政府、企業聯合制定各省市新能源産業的普及規劃和發展節奏,避免産業盲目投資和無序競争,減少非市場因素對公平競争環境的幹擾。
二要優化中國汽車市場輿論環境。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針對捏造不實信息,惡意引導輿論等不正當的競争行爲,加大監管和打擊力度,從執法層面淨化汽車行業輿論環境。
三要打造公平競争的海外市場環境。建議國家有關部委牽頭,協調中國品牌的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簽署公平互惠的貿易合作協議,争取公平競争的市場環境。
關于行業協會層面:
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建議行業協會、各大企業、科研院所等強強聯合、共同推動芯片、操作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汽車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共建、共享共性技術平台。
二要強化行業協同,降低企業出海風險。建議行業協會、海外服務機構、各大企業共同成立出海聯盟,對汽車出口的相關政策、規則進行溝通、研究和風險識别,爲企業出海提供指導。
三要聯合推動新能源行業标準化。建議行業協會、主機廠、電池廠等聯合建立電池行業的标準規範,推動電芯型号、電池整包、換電模式通用化、标準化,建立高水平标準化體系。
關于企業層面:
一要以開放的心态推動國際合作。在新合資時代之下,建議中外汽車企業要進一步強化合作,開創全新的發展局面。
二要以積極的态度推動技術合作。中方企業強化與優秀外資企業的合作,共同推動芯片、操作系統等關鍵領域技術攻關。
三要強化行業自律,推動中國品牌健康發展。建議企業之間要開放合作,彼此取長補短,融合發展,帶動整個汽車産業生态鏈的健康、高質量發展。在海外市場要抱團取暖,堅持長期主義,以品牌、質量、服務、技術爲核心打造競争優勢,攜手推動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長遠、健康發展。
03.
馮興亞:新能源汽車增長背後有隐憂
今年 1-6 月,中國汽車市場的最大亮點是,新能源車和汽車出口兩大高速增量,而在兩大增長背後不難發現以下 3 點隐憂。
一是,相比傳統燃油車和智能駕駛技術,電動車的技術門檻其實相對較低,如果不能持續推動技術創新甚至基礎研究(如電池材料科學)的水平提升,我國的先發優勢可能在不遠的将來就會被對沖。
二是,全球傳統汽車頭部車企技術基礎雄厚,在壓力之下加速轉型的資金投入巨大,在中國市場的後發優勢不可小觑。而在海外市場,中國車企面對的是全球知名品牌成熟的國際化運營體系的競争,需要付出長期和艱苦的努力。
三是,由于自力更新、單打獨鬥的傳統,我們中國車企需要快速補強一些短闆,例如跨界合作,比如協同應對特定領域技術專利訴訟、碳排放壁壘,反傾銷名人的貿易保護等挑戰,還有打造覆蓋國内外主流市場的産業生态等等。
此外,在推進智能新能源汽車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協同共生、合資合作與自主品牌的協調發展、産業鏈自主與全球大分工之間的融合發展,同樣是需要汽車企業和汽車人不斷探索的、新的趕考之路,更是必須勇于承擔的新使命。
04.
貝瑞德:市場過熱
我們正面臨着市場過熱的局面。目前,市場上有超過 120 家汽車制造商,在 2023 年就推出了約 150 款新車型,極爲激烈的競争甚至在近幾個月導向了大幅價格。
目前,許多汽車制造商由于缺乏其它業務的支撐,高度依賴純電動汽車業務。激烈的市場競争以及高昂的動力電池價格使他們面臨着嚴峻的經濟壓力。短期的銷售成功需倚賴極高的資本投入。這些投入無法促進市場長期的積極發展。
有分析人士表示,近年來進入電動汽車市場的初創企業,有約 80% 正在或即将退出市場,或者迫切地需要新的資本投入。競争環境的整合正在全面展開。
這最終将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他們無法再獲得退市品牌的服務,或将目睹自己所購車型大幅降價。
05.
餘凱:中國品牌借智能化實現品牌升級
中國汽車市場消費升級、品牌升級的趨勢很明顯。比如,去年和前年對比,在總量微漲的情況下,10 萬元以下的車型銷量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銷量在下降,而 10 萬到 20 萬之間,甚至是 30 萬元以上的市場,自主品牌卻在擴大份額。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品牌借助于新能源化、智能化爲契機去完成品牌升級。比如智能導航輔助領航系統 L2+ 的自動駕駛功能,在中國自主品牌 30 萬元以上的裝配率達到 82%,而合資品牌裝備率幾乎是零。
現在,無論是英偉達、高通、Mobileye,還是地平線、德州儀器等,它們最先進的智能芯片,第一個量産都是在中國,而且是在中國品牌上。
而過去最先進的汽車科技,是在日本或在德國開發了以後,應用到中國。得益于智能化和新能源化,新的智能科技是先在中國開發,先在中國被應用,而且未來一定會被應用到全球的其他市場。
所有汽車品牌都要利用中國市場的需求領先,去開發自己的技術,打造自己的産品,首先在中國市場去建立領先地位。
中國創新速度非常快,目前地平線深度參與的車型中,從(自動駕駛)項目啓動到推向市場通常沒有超過一年。類似的項目在一些全球 OEM,通常是需要花到三年或四年以上。
一款芯片交付給客戶,不能隻是一款芯片,地平線将提供給客戶豐富的、強大的開發工具,包括在嵌入式系統上的工具鏈,也包括在雲端基于大數據的數據管理模型、訓練模型、仿真模型、測試模型的驗證,以及模型部署的整套工具。
恐怕沒有任何的一個自動駕駛芯片廠商,像地平線這樣在成就客戶面前,甚至可以颠覆自己,去支持客戶開發自己芯片。目前已經有兩家領先的主機廠,基于地平線的授權去開發自己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