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 · 馬斯克(圖片來源:TED)
" 埃隆 · 馬斯克正在爲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發射做準備。但這不是火箭科學,而是腦外科手術。"
近日,埃隆 · 馬斯克的傳記阿什利 · 萬斯披露了馬斯克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 的最新進展。目前,Neuralink 正在爲其首次臨床試驗尋找志願者。根據試驗計劃,志願者将同意外科醫生切除部分頭骨,以便大型機器人可以将一系列電極和超細電線插入他們的大腦,然後将人類的思想信号轉化爲計算機可以理解的一系列命令。
Neuralink 估計,每次植入手術的費用約爲 10500 美元,包括檢查、零件和人工,并向保險公司收取約 40000 美元的費用。預計五年内,Neuralink 年收入将高達 1 億美元。
Neuralink 表示,計劃在 2024 年進行 11 例手術,2025 年進行 27 例,2026 年進行 79 例。根據提供給投資者的文件,随後手術數量會真正增加,從 2027 年的 499 例增加到 2030 年的 22204 例。
Neuralink,是馬斯克 2016 年成立的神經科技和腦機接口公司。馬斯克曾表示,人類面臨被人工智能機器超越的風險,但如果人腦能通過與電腦連接得到增強,那麽人類被人工智能超越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
人體實驗獲美國 FDA 批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自 2019 年以來,馬斯克至少在四個場合預測 Neuralink 将開始人體試驗。但實際上,人體實驗的落地過程并沒有馬斯克想象的那麽順利。該公司在 2022 年初才開始尋求 FDA 的批準,FDA 起初否決了其申請。
2021 年 2 月,Neuralink 表示其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靈長類動物中心進行的猴子 BCI 植入物原型機測試中,有實驗猴死亡,負責倫理監督的醫學醫生委員會對公司的動物福利執行情況提出指控。Neuralink 後承認在手術過程中執行錯誤,但否認了與動物福利有關的指控。
2022 年初,美國 FDA(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拒絕了 Neuralink 的人體試驗申請,理由是擔心該設備的安全性。FDA 提出 Neuralink 在進行人體試驗前必須解決許多安全問題,包括:設備使用的锂電池、芯片的微小陣列是否會遷移到大腦的其他區域;設備是否以及如何在不損害腦組織的情況下可以被移除等問題。此後,Neuralink 對該設備的設計進行了一些更改,并進一步做了動物實驗。
2021 年,Neuralink 對羊、豬和猴子進行了 155 例腦機接口手術,2022 年則爲 294 例。對于人類受試者,手術準備和顱骨切除術預計需要幾個小時,然後電極和芯片的植入大約需要 25 分鍾。
2023 年 5 月,Neuralink 的腦機接口人體實驗申請最終獲得了美國 FDA 通過。據馬斯克介紹,Neuralink 将首先專注于兩個應用:一是恢複人類視力,二是幫助無法移動肌肉的人控制智能手機等設備,甚至恢複脊髓受損者的全身功能。
馬斯克瘋狂 " 趕進度 "
事實上,在批準 Neuralink 的人體試驗前,FDA 希望該公司進行第一次手術後至少等待一年,才能嘗試植入更多個體。但是,馬斯克認爲 " 這不可接受 ",隻要患者接受且沒有出現任何并發症,監管機構将很快批準下一個手術。
于是,馬斯克延續了特斯拉的管理方式。他要求 Neuralink 的工程師做得更快更多,比如機器人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内完成手術,并且最好不需要人類外科醫生的幫助;植入物看起來更時尚、更耐用。
馬斯克如此的緊迫與其對人工智能的擔憂離不開關系。馬斯克認爲,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會被 AI 會消滅認爲。爲了确保混合型人體植入大腦與理論上的超級人工智能保持競争力," 我們需要在人工智能接管之前到達那裏,帶着一種瘋狂的緊迫感到達那裏 "。
從 Neuralink 的腦機接口操作流程看,手術将由機器人 "R1" 操作植入物 "N1" 植入大腦區域。植入物 "N1" 隻有一枚硬币大小,内部小型電池可以通過一個袖珍的感應式充電器從外部無線充電,并通過 64 根細絲上的 1024 個電極來記錄神經活動。
植入完成後,"N1" 内的芯片将大腦信号無線,傳輸到 Neuralink 的解碼運動意圖應用程序,應用程序解碼大腦信号後,通過藍牙連接來控制外部設備。這樣,患者就可以通過 "N1" 實現 " 意念操控物體 "。
據阿什利 · 萬斯透露,Neuralink 引起了數千名潛在患者的濃厚興趣,FDA 最近批準其在 2024 年進行額外的植入試驗,而無需爲期一年的評估期。
"Neuralink 還一直緻力于開發一種補充性脊柱植入物,旨在恢複癱瘓患者的運動和感覺。"Neuralink 聯合創始人兼工程副總裁 DJ Seo 表示," 公司的短期目标是建立一個通用的大腦接口,并爲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和未滿足醫療需求的人恢複自主權,長期目标則是釋放人類潛力并超越我們的生物能力。"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 | 饒翔宇 編輯 | 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