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則傷感的新聞——
《下一站,幸福》的導演陳慧翎,因癌症去世,享年 48 歲。
她的《下一站,幸福》在台偶黃金期的尾巴。
《媽,别鬧了!》是台劇搭上 Netflix 快車大膽探索之作。
△ 吳慷仁激情出演
跨越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平台,始終在偶像劇領域裏深耕。
也許你之前并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提起某一部在你某個時期,給你帶來過快樂的偶像劇,你才會發現——哦,原來是她。
評論區大家在遺憾的同時,不約而同懷念起早年台偶。
這是 80、90 後絕對繞不開的情節。
今天這一篇,由特約作者 @布拉德特皮 打開塵封的回憶——
那是糖果味的。
酸腐味的。
也是雨後青草味的。
台偶,就是這樣。
01
2001:試水期
評價任何影視作品,都難以忽視其所處的時代。
想要不帶偏見地看台偶,首先需要厘清兩個問題:
置于當時當地,台偶好看在哪?
這個問題或許不該由台偶回答。
時間再提早一點。
95 年,上海電視台引進現象級日劇《東京愛情故事》,帥女美哥的都市愛情劇一經播出,便迅速風靡。
轉眼來到 2000 年,韓劇代表作《藍色生死戀》火遍全亞洲,如一枚巨型催淚彈,賺走了無數觀衆的眼淚。
彼時,兩岸三地卻還沒有 " 偶像劇 " 的概念。
打開電視機," 八點檔 " 播的不是古裝劇,就是家庭倫理劇。
一名綜藝節目制作人找到大 S,說自己想拍一部偶像劇,邀請她出演。
要知道," 偶像劇 " 在當時還是個新名詞。
當時這位制作人沒有做劇經驗,找的導演從未導過連續劇;當時的大 S 沒演過戲,四位男主角也全是新人。
一切看上去都太不靠譜。
就連這位制作人遊說大 S 的說詞,都充滿玩票性質:
我幫你開一個深夜時段
沒有人會看
反正失敗了以後你就不要演
2001 年,《流星花園》在華視首播,改編自神尾葉子的連載少女漫畫《花樣男子》。
一部不被看好的新劇,卻大爆特爆——
以集均 6.99 的收視率,創下收視神話,正式拉開台偶的序幕。
那位不靠譜制作人名叫柴智屏,後被稱爲 " 偶像劇教母 "。
由她挖掘的新人組合 F4 紅到發紫,《流星雨》唱遍大江南北。
放到今天看,《流星花園》自然有它的尴尬可笑之處。
但在當時,無論是題材還是風格,放眼華語劇集,它都具備開創性。
富家公子 + 灰姑娘的設定,今天看已經老掉牙。
但道明寺作爲 " 霸總 " 的前身,其身上少年稚氣的部分,中和掉了自信爆棚
帶來的油膩感,達成微妙平衡。
杉菜雜草般堅韌、不畏強權的角色個性,在當時還沒爛大街,反倒滿足了萬千女性觀衆對 " 非完美但備受矚目型 " 女主的合理化想象。
除了鮮明的角色性格,《流星花園》的另一大看點,是它将一種開放性的文化風格引入華語市場。
劇中一些台詞,放在今天看也稱得上大膽。
道明寺和杉菜被鎖樓梯間,第二天和西門美作這段 " 跨服 " 聊天:
- 說真的,昨晚怎麽樣?
- 就折騰到天亮嘛。
- 折騰到天亮,一整個晚上 …… 那在哪裏呀?
- 樓梯間啊。
- 在樓梯間折騰到天亮!這麽激烈哦!
道明寺因爲文化課不好,鬧出笑話無數:
- 你今天晚上是不是應該去找她,當個英勇的騎士呢?
- 騎什麽騎啊,你怎麽說那麽惡心的話!
杉菜爸媽在女兒面前開黃腔:
- 你在公司二十年,連個什麽官什麽長都沒升上去。你升得真慢耶!
- 不會啊,隻有杉菜我生得很快吧
與當時市面上偏正劇風格的劇集不同,《流星花園》整個故事圍繞着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情感張力展開。
它不具備現實性,但端出了一份名爲 " 美好愛情 " 的代餐,滿足了觀衆的口腹之欲。
早在 1994 年,張楚一首《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就唱出了時代氛圍。
年輕人以戀愛爲理想,奔跑沖向新世紀。
那是一個與今天撲殺戀愛腦完全不同的時代。
台灣偶像劇與流行歌曲的出現,正是順應了這巨大的需求。
《流星花園》改編自日漫,日漫的一大特點是撕破現實世界的保守,在作品中打破常規。
而對個性的渴望,同樣迎合了當時觀劇群體的精神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流星花園》的開播時間比日本同名日劇《花樣男子》,整整早了 4 年。
《流星花園》按下了一個啓動鍵。
自此,台偶宇宙開始了爲期十年的運轉。
02
2002-2004:探索期
《流星花園》開播次年,台偶便調配出同一菜系下的不同配方,呈現百花齊放的态勢。
這一時期,先後制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同樣是青春偶像劇,不同題材全面開花。
2002 年,《愛情白皮書》走文藝清新路線,《MVP 情人》則在感情線中融入籃球競技熱血風。
2003 年,由張韶涵、許紹洋主演的《海豚灣戀人》以音樂題材,開辟了劇集帶火主題曲模式。
很多人沒看過這部劇,卻聽過劇中那首《遺失的美好》。
來感受下顔巅時期的霍建華:
同年,由陳嘉桦、鄭元暢、黃志偉主演的《薔薇之戀》開播,劇中 " 混亂 " 的人物關系,放在今天看也是奇葩的程度。
一句話總結這個三人行故事:有情人終成兄妹。
從女主視角看:我弟弟癡迷我哥哥。
從男二視角看:我最愛的男人愛上了我最愛的女人。
除了三人複雜的人物關系,本劇的另一大看點,是它展現出浪漫愛情非常個體化的一面。
諸如男主對死去初戀的懷念,男二對不能愛之人的情感拉扯,其實都異于偶像劇的夢幻設定,呈現愛而不得的掙紮狀态。
不是說它的劇情多麽現實,而是角色的情感流變是紮根于生活的。
我想這與導演瞿友甯擅于調動演員、拍出細膩情緒不無關系。
可以說,這一時期台偶緻力于拓寬類型,不但題材更多元,表達上也更趨近現實。
像是對傳統瑪麗蘇類型的一記回擊,2004 年最火的兩部台偶,都帶點緻郁向,把青春疼痛文學拍出了暗黑風。
《鬥魚》,講述了乖乖女與混黑道窮小子的故事。
或許你沒看過這部劇,但一定在某次唱 K 時聽過那首《Lydia》。
" 他走了帶不走你的天堂 "
另一部是由大 S、周渝民主演的《戰神》,由日本漫畫家惣領冬實的同名作品改編。
浪蕩子賽車手 + 恐男的自閉少女, 最早的 " 雙向救贖 " 文學。
△ 無論看多少遍,都要感慨當年的大 S 真的好美
放一段兩人的吻戲,現在看也相當奔放,分分鍾吊打内娛偶像。
男主陳零曾親眼目睹雙胞胎弟弟自殺,因挫敗感患上 PTSD。
女主绮羅因被繼父性侵,無法與男性正常交往。
看上去陳零強勢,绮羅軟弱。
但這對 CP 最好嗑的地方,恰恰是其角色内在特質是互換的。
陳零用乖張僞裝自己,以回避傷痛記憶,不敢面對現實。
而绮羅是直球選手,會直白地表達愛意;即使被威脅,也不做違心之事。
她才是本質上更強悍的那個人。
你可不可以親我一下
直到今天,《戰神》仍被許多觀衆視爲 " 台偶天花闆 ",并非毫無道理。
起碼它讓當年的我,第一次在台偶中看到愛的危險性。
不同程度有心理障礙的兩人走向彼此的過程,是格外艱難的,因爲困在過去中的人,沒有餘力去解救他人。
由柯有倫演唱的主題曲《零》,暗合了這一主題。
走入零度空間等到一切分裂
就算愛的危險我們一起面對
來不及的防備沒聽過的誓言
要我怎麽學會多了愛的明天
正因此,遇見愛、直面愛成了一件危險之事,激情帶來陣痛。
但嘗試去愛人的過程,本身也是自我療愈的過程。
說到底兩人不是被對方救贖,而是在愛人的同時習得了愛己,繼而得以自救。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這部劇觸及到親密關系的實質和存在主義的邊角。
它講了兩個悲觀主義者,力圖在無意義中找尋出意義來。
兩人相識之初,陳零說,世界遲早是要滅亡的,盼望末日早點到來。
最後一集,绮羅問他,還相信會有毀滅的一天嗎。
他回答:
毀滅是必然的
隻不過是遲早的問題
不過,我們也得要繼續下去才可以呀
正如原作者惣領冬實在作品中寫道:
真正能撼動人心的并不是美麗或溫柔,雖然它們的确能讓人感動,但這樣的感情不會持久。然而,悲傷或憤怒就不一樣了,它會在人的内心留下不可磨滅的爪痕,将來就算傷痊愈了,痛苦卻無法讓人完全忘懷。
那一年,《戰神》在青春偶像劇上留下一道爪痕。
拉動着台偶步入接下來的井噴時期。
03
2005-2008:全盛期
這一時期的台偶,正式步入 " 神仙打架 " 階段。
僅 2005 一年,就誕生了三部經典偶像劇,分别是《王子變青蛙》,《惡魔在身邊》,《惡作劇之吻》。
其中《王子變青蛙》曾連續霸榜 20 周。
打破《流星花園》的收視紀錄,以最高 8.05 的收視率,成爲當之無愧的收視冠軍。
2008 年,另一部台偶巅峰之作《命中注定我愛你》,以平均 10.91 的收視率,超了《王子變青蛙》的紀錄。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這兩部刷新台劇史的作品,赢了收視,口碑卻很一般。
其實原因很簡單,以《命中》這部劇爲例,霸總男主 + 便利貼女主這種設定,又額外融入了未婚媽媽、先婚後愛、追妻火葬場等元素。
劇情越狗血,自是越吸引大衆眼球。
可台劇在發展,觀衆的審美也在提升。
女主陳欣怡的讨好型人格,一心想爲單家生個孩子的 " 聖母心态 ",即便放在當年看,也顯得過于陳腐了。
這一時期,收獲口碑的幾部作品,反倒收視平平。
2006 年黑色驚悚題材的《愛殺 17》,講述了姐姐爲追查雙胞胎妹妹墜樓身亡的死因,逐漸拼湊出真相的故事。
劇情懸念叠起,放在今天也稱得上精彩。
由張韶涵一人分飾兩角,飾演性格截然不同的姊妹倆。
那個歪頭一笑的鬼魅表情,讓人印象深刻。
然而,這部劇播出時因内容涉及血腥暴力,一度慘遭下架。引進内地,也因衆所周知的原因未能上星,隻在地方台播出。
另一部,當年收視僅破 5,卻常年以 9.0 分居于台偶豆瓣評分榜首。
講述高冷學霸與傻白甜少女的日常。
《惡作劇之吻》。
提到台偶就繞不開《惡吻》。
而現在回過頭去看,讓《惡吻》封神的,恰恰是偶像劇最稀缺的一個特質——生活感。
此處插播一條,台偶在 B 站最出圈的 " 舞功 " 名場面:
你們不要再打了啦
△《紫禁之巅》
示範了什麽叫稍加用力,偶像劇就成了搞笑劇。
其實青春期的中二感,力度本就很難把握,《惡吻》則是絕佳正面教材:
起初兩位主角有各自的缺陷,直樹太天才,無法體會普通人的情感;湘琴太單純,成天隻想談戀愛。
但在相處的過程中,他教會她獨立,她帶動他共情。
褪去偶像劇外殼,這實際是一個成長故事,講述了兩個人如何确認自己的主體性,發現何爲真實的自我。
向内,它注重對生活中人的感受進行渲染,體察到人具體而細微的情感;
向外,借助一些小細節,營造出日常氛圍感,賦予這個 " 童話 " 煙火氣。
阿金冒雨載湘琴,車後座那一捆菜;
直樹家早餐桌上,煎得并不完美的香腸和蛋;
湘琴早上起床,翹上天的劉海 ……
正是有了這類對 " 真實 " 的闡釋,使得《惡吻》在瑪麗蘇劇情之外,在生活和想象之間架起貫通的橋梁。
讓觀衆願意相信,在某個平行時空裏,直樹與湘琴真實存在着,過上夢想成真的生活。
一如《惡吻》特别企劃中林依晨說的:
從出生到現在
這是我做過最美的一個夢
它也是許多觀衆那一年最美的夢。
在那之後,2007 年,林依晨憑借續集《惡作劇 2 吻》,拿到第 43 屆金鍾視後。領獎時她說了這樣一番話:
在我生命當中,有人跟我說過,當演員是要帶領觀衆去看到更深層人性,我也極力希望做到這一點。我相信台下的各位都是用生命演出,用生命在表演的,所以我們絕對不止可以做到像今天這樣。
像是要驗證這番話的先驗性一般,僅兩年後,屬于台偶的黃金年代逐漸落幕。
帶領觀衆看到人性,就不僅僅需要關注到 " 浪漫愛 " 的個體性,也必然聚焦于其社會性。
而偶像劇,是否擔得起這份重量?
當年,我們以爲這一時期的台偶勢必盛極而衰,自此滑向低谷。
可現在回頭去看,接下來的後台偶時代,仍然沒有停下它向前的腳步。
04
2009-2011:掙紮與蟄伏
這一時期,要論熱度,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台劇史上收視第二,無數觀衆心目中的台偶 mvp ——
《下一站,幸福》。
他不能捐
這段名場面再配上主題曲丁當的《我愛他》。
是誰的 DNA 動了 ……
而這裏我要說兩部個人更偏愛的作品。
2009 年,由楊瑾華、阮經天主演的《敗犬女王》,講述 33 歲的單身女主編和小她 8 歲男助理的故事。
時至今日,仍是許多人心目中的 " 姐弟戀 " 天花闆。
本劇一開播即引發熱議,原因在于觀衆敏銳察覺到,女主與過往台偶的女主風格截然不同。
單無雙有能力,有事業心,颠覆了傳統偶像劇 " 男強女弱 " 的定律。
起初的單無雙,表面強勢而内在脆弱。
她也有年齡焦慮,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爲了迎合主流,她逼自己去相親,想借此撕掉 " 敗犬 " 的标簽。
在與男主盧卡斯的交往中,她開始重新審視自我,取悅自己。
雖然她的轉變過程稱不上絲滑,但難得的是,這部劇并非傳統的大團圓結局,女主最終拒絕了男主的求婚。
縱觀台偶發展的 10 年間,《敗犬女王》具有裏程碑式意義,在于它徹底舍棄了過往台偶女主的 " 聖母 " 形象,塑造了一個從自我需求出發的女主。
從過去 " 我能爲對方做什麽 " 過渡到 " 我想做什麽 "。
另一部同樣帶有女性主義色彩的作品,是 2011 年由林依晨、陳柏霖主演的《我可能不會愛你》。
放在今天的評價體系下,程又青是典型的 " 不讨喜 " 女主。
她嘴巴毒,聰明又好強。
她清醒,有主見,常被誤以爲是 " 愛說教 ":
婚姻總不能靠感動來成就
她闡述分手理由:
我們之間的結束
不代表我不好,或是他不好
而是我們不适合
這都源于她有鮮明的主體性,慣于直率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而直率地表達,必然意味着冒犯。
程又青的個性,像不速之客一樣 " 侵入 " 這個故事裏面,讓其顯得有棱有角。
她的腦子裏總有兩個人在打架,一個是被社會塑造的乖巧的自己,一個是直白表達自我的自己。
而更多時候,這兩個她是相反的。
同事希望她少較真,凡事留點餘地。
涉及原則,她分寸不讓;
男友希望她 " 懂事 ",做好賢内助;
在感情中,當個對方的配件,她做不到。
正是在這樣的割裂中,程又青逐漸确立起身爲一名女性的自我主體性。
台偶中的女主開始思考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女性與男性的關系。
女性觀衆則由幻象自己成爲橫沖直撞的杉菜,到幻象成爲獨立自信的程又青,這中間的轉變值得深思。
程又青與杉菜最大的不同,是對兩位男主,她有絕對選擇權。
是選擇一個更适合自己的靈魂伴侶,還是選擇一個充滿性魅力的對象。
她做選擇的前提是,找到自我,認清自己。
這便是 " 浪漫愛 " 個體性與社會性的集中體現,即在與他者的愛戀關系中,要找到自己的欲求,找準自己的坐标。
自我實現與 " 浪漫愛 " 或有沖突,卻也并非對立面。
2011 年之後,台灣偶像劇逐漸淡出大衆視線。
直到有一天,台劇突然又殺回我們的視野。
但早已徹底撕掉了過去偶像劇的标簽。
台偶最紅火的十年間,我個人也走過了啓蒙期的懵懂,青春期的迷茫,以及青年期的割裂。
它拓寬了一代人的視野,讓我們将目光投向遙遠而不同的彼端。
它也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在角色的聚散中,或許就記載着觀看者彼時的離别與相見。
時隔多年,仍很難簡單說明,台偶爲我們帶來了什麽。
或許,在對自己道出 " 你好 " 與 " 再見 " 的大段縫隙中,它填補了空間與時間。
那個叫做 " 偶像 " 的泡沫飄遠後。
我們終歸長成大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