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劉沐軒
巴以新一輪沖突仍未結束,目前已造成雙方逾 1600 人死亡,6000 多人受傷。
半個月之前,以色列總理内塔尼亞胡在聯合國演講時聲稱,以色列即将與沙特阿拉伯達成曆史性的和平協議,并警告巴勒斯坦的 " 頑固分子 " 不要試圖破壞中東的和平進程。
内塔尼亞胡在聯合國演講。(圖源:社交媒體)
内塔尼亞胡發出警告的底氣,來源于以色列強大的軍事實力。
遭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襲擊 48 小時後,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哈加裏少将宣布,以色列國防軍已經重新控制了以色列在加沙地帶邊境牆周圍的所有社區,以色列國土内已經不存在哈馬斯武裝分子。
在美國的長期援助下,以色列有着中東地區最好的防空設備——鐵穹,最好的情報部門——摩薩德,甚至有一套包括傳感器和地下牆的智能邊境系統,邊境關卡的監控還能夠進行面部識别。
但這樣的 " 銅牆鐵壁 ",卻沒能阻止源自極端窮困地區加沙的 " 烏合之衆 " 哈馬斯。在這場沖突中,以色列遭遇了建國以來的最嚴重的平民傷亡,超過 700 人死亡,2000 多人受傷。
以色列士兵在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廢墟中。(圖源:社交媒體)
哈馬斯武裝分子向以色列發射幾千發火箭彈的同時,還在陸地上炸開邊境牆,襲擊了該國南部的以色列軍事和平民區。所到之處,以色列平民紛紛四處逃竄。
" 整個系統失靈了," 以色列國防軍前發言人喬納森 · 康裏克斯表示," 對以色列來說,這是一次‘珍珠港事件’。"
國防一年 " 燒掉 "236 億美元
作爲一個二戰後通過國際公約,才在巴勒斯坦原國土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以色列自建國以來就腹背受敵,所以特别重視軍事發展。以色列不論男女都需要服兵役,目前有近 17 萬現役士兵和 46 萬預備役軍人。
根據世界銀行測算,2023 年,包括美國援助在内的以色列國防預算将達到 236 億美元(約合 1720 億元人民币),預計占其 GDP 的 4.5%,占其政府總支出的 12%。
檢測到火箭彈襲擊,以色列的 " 鐵穹 " 防空導彈進行攔截。(圖源:社交媒體)
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協議中甚至存在一條規定:" 要保證以色列擁有超過周邊國家的軍備水平 "。
相比之下,盡管巴勒斯坦政府經常對軍事預算規模保持沉默,但據以色列時報估算,哈馬斯每年的軍事預算接近 1 億美元,且隻有 2 萬名正規士兵和數千名預備役軍人。
不僅如此,據伊朗安全部門消息人士透露,伊朗此前每年援助哈馬斯 7000 萬美元,占後者軍事預算的近一半。
全副武裝的哈馬斯士兵(圖源:社交媒體)
即便如此,以色列的國防預算還是哈馬斯的 200 多倍,軍事優勢是毋庸置疑的。
但就像以色列沒能成功預測到 1973 年 10 月,由埃及和叙利亞發起的 " 贖罪日戰争 " 那樣,以色列這次也沒有提前對哈馬斯的突襲做好準備,導緻了大量傷亡。
此前,以色列的情報部門一直預測,哈馬斯會襲擊以色列占領的約旦河西岸,因爲那将有助于哈馬斯削弱政敵,進一步鞏固其在巴勒斯坦的影響力。因此,以色列國防軍也大多駐紮在約旦河西岸。
另一名以色列國防軍前發言人雅各布 · 達拉爾指出,以色列一直預計此類襲擊将由伊朗支持的真主黨從黎巴嫩發動,而不是哈馬斯從加沙發起攻擊。" 沒有人認爲哈馬斯有這樣的能力,特别是在以色列情報部門的監控下。"
誰來負責?軍方還是政客
據半島電視台統計,算上 1973 年 10 月的贖罪日戰争,這至少是以色列第五次因預測失誤而遭到突襲。
面對質疑,以色列國防軍一再回避有關軍方是否存在情報失誤的問題。
以色列軍方發言人理查德 · 赫克特表示,目前以色列的重點是當前的戰鬥和保護平民生命,之後才會讨論情報方面發生的事情。
哈馬斯武裝分子突襲以色列(圖源:社交媒體)
英國《對話》雜志的文章指出,以色列在事後很可能會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去追責。1973 年贖罪日戰争後,以色列就成立了阿格拉納特委員會,将責任歸咎于以色列的軍事和情報機構。
上述文章認爲,情報失誤的責任不僅在于以色列的軍事和情報機構,還應該歸咎于以色列的政治領導層。
諸多現代分析指出,1973 年贖罪日戰争的政治背景,正是時任以色列總理梅厄和國防部長摩西 · 達揚長期拒絕當時 的埃及總統薩達特的和平外交提議,一意孤行要保留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地區。
與當時類似的是,現在的以色列總理内塔尼亞胡也忽視了一些東西,例如埃及最近爲促成以色列、哈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之間的長期休戰所做的努力。以色列目前的極右翼政府也堅持要保留以軍占領的約旦河西岸,而不是尋求與巴勒斯坦人實現和平的可能性。
被哈馬斯轟炸的以色列南部城市廢墟(圖源:社交媒體)
正是通過長期的軍事占領、殖民并排斥占領區内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的實際控制面積才能從建國初期的占整個巴勒斯坦 55%,到今天的占比超過 9 成。
10 月 9 日,被以色列轟炸的加沙(圖源:社交媒體)
而 10 月 7 日的巴以沖突升級證明,以色列的擴張方式沒有讓哈馬斯屈服,反而犧牲了不少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邊境附近的平民。
加沙的巴勒斯坦衛生部表示,自以色列針對哈馬斯實施空襲以來,加沙已有至少 493 人死亡,2651 人受傷。聯合國救濟和工程處表示,加沙有近 7.4 萬人流離失所,在學校、清真寺等地避難。
此外,1973 年戰後的追責還導緻了時任以色列總理梅厄辭職,導緻以色列右翼在大選勝出,成爲了以色列國内政治的一個分水嶺。而此次的巴以沖突,對身負腐敗醜聞、勉強連任總理的内塔尼亞胡而言,也是一次危機。
沖突仍會繼續
盡管遭遇突襲時顯得手忙腳亂,但以色列強大的軍事實力仍足以使其迅速取得戰場的控制權。
以色列國防軍 10 月 9 日表示,他們連夜襲擊了 500 個哈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目标,美國也調遣軍艦前來支援。
哈馬斯的突襲難以對以色列正規軍造成重創,似乎也沒有能力擴大戰争。
此前,哈馬斯的軍事指揮官曾呼籲,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亞的伊斯蘭抵抗運動組織應該同時進軍以色列,但沒人響應。
10 月 8 日,黎巴嫩真主黨曾使用大炮和導彈,對位于叙利亞邊境争議地區的以色列軍營發動了襲擊,而以色列軍方也迅速做出了回擊。
真主黨秘書長哈桑 · 納斯魯拉的表弟、真主黨高級官員哈希姆 · 薩菲丁表示," 我們是在告訴以色列和美國停止侵略加沙,否則整個地區都将卷入戰争 "。
據新華網報道,黎巴嫩真主黨還在 9 日發表聲明說,真主黨當晚用制導導彈和迫擊炮彈襲擊了以色列北部黎以邊境附近的以軍軍營,以報複以色列當天在黎巴嫩南部的襲擊造成真主黨數名成員喪生。
但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沖突還會持續下去。
10 月 9 日,哈馬斯将一名以色列女性人質(摩托車中間乘客)擄走。(圖源:社交媒體)
半島電視台指出,哈馬斯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先是報複和懲罰以色列占領、壓迫、非法定居、亵渎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其次是破壞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關系正常化,最後再确保再次進行囚犯交換。
根據囚犯權利非政府組織 Addameer 的最新數據,有近 5200 名巴勒斯坦人被關押在以色列監獄中,其中除了哈馬斯成員外,還包括 33 名婦女、170 名未成年人以及 1200 多名被行政拘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