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中國的高端車市場新車銷量在整個車市的占比,從 18.5% 提升到了 24.1%。然而,這似乎與一衆傳統豪華品牌的關系不大。
因爲雖然高端車市場份額提升了 5.6 個百分點,但其中新創的新能源品牌貢獻度超過 82%。而傳統豪華品牌的市場份額,從 2020-2022 年甚至在走下坡路。
這其中,BBA 在高端車市場中的份額,已經從 2020 年的 62.2% 減少至 2023 年前兩個月的 50.5%,跌幅最大的奧迪三年間份額減少了超過 7 個百分點。
丢掉的份額去了哪兒?除了份額,BBA 在中國丢掉的還有什麽?
失守的高線級城市
一二線城市消費在整個高端車市場中的占比,長期超過 3/4。這其中有兩個邏輯:第一,任何一個打高端市場的品牌,都必須要重點布局一二線城市,并提升單門店的銷售效率;第二,想靠渠道下沉以避開激烈競争是行不通的,中低線級城市的消費力和消費慣性,決定了它們不是适合擴大高端車市場的土壤。
所以,一二線城市的高端車市場格局,是高端車品牌接下來若幹年發展的關鍵表征。
在這裏,我們用 BBA 和特理蔚的銷量進行對比。
以全國銷量來看,從 2021 年四季度開始,特斯拉在每個季度末依靠國内的集中交付,在單月銷量上已足以與 BBA 并行。
如果具體到一二線城市,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在 2022 年的每個季度末特斯拉都會形成對 BBA 的大幅超越。進入 2023 年,即便特斯拉開始主動平滑月交付量,但是仍然可以在一二線城市超越奧迪。
至于理想和蔚來,無論是在全國還是在一二線城市,雖然還沒有形成特斯拉那樣的爆款效應,但整體都是穩步向上的趨勢。
在新勢力對傳統豪華的沖擊中,奧迪受到的影響是 BBA 裏面最大的。
過去三年,BBA 在一二線城市的占有率雖然都有所下滑,但奔馳和寶馬的下滑幅度都控制在了 0.5 個百分點左右,且在 2023 年初消費環境不景氣時又都能将份額提升到 6% 以上,表現出較強的品牌勢能。反觀奧迪,在一二線城市的占有率從 2020-2022 年下滑了接近 0.9 個百分點,2023 年初甚至還有随大環境繼續下滑的趨勢。
相比之下,特斯拉已經在一二線城市占有率上超過了奧迪。理想和蔚來也在持續增長,考慮到兩個品牌從 3 月之後都有能形成增量的全新車型,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的可能性非常大。
這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衡量維度——價格。
與奔馳接近 50 萬元、寶馬超過 40 萬元的單車平均成交價相比,奧迪的 33.91 萬元已經有了較大的差距,甚至相比理想的 40.19 萬元和蔚來的 37.18 萬元都落後較多。
以價換量,對于一個高端品牌是利弊各半的行爲,也往往是爲了保規模的最後一招。一旦用了這招,并且這招失去了作用,意味着品牌将再難以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上。
越是整體市場表現不振,強勢品牌就越有可能形成份額集中。反之,如果不能做到份額集中,那就表明品牌的認知和品牌力的建設出現了問題。眼下的奧迪,就有這種潛在的風險。
所以,BBA 之中,BB 和 A 的差距,在今年可能進一步拉大。奔馳和寶馬的品牌勢能儲備仍然較爲深厚,而奧迪無論是規模還是價格,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艱難參與的新能源市場
從 2020-2022 年,國内高端車市場中的傳統燃油車,基本停止了增長,2022 年相比 2021 年少賣了 23.7 萬輛傳統燃油車,幾乎跌掉了一個沃爾沃加一個林肯的體量。
但是,高端車市場中新能源的銷量卻在持續增長。今年 1-2 月,高端車市場新能源的滲透率超過 30%,其中純電動達到了 20.2%,插電混動達到了 10%。
在高端新能源車規模快速擴增時,BBA 的參與度有多高呢?從今年 1-2 月的數據來看,在高端新能源市場份額超過 10% 的品牌有三個,分别是特斯拉、理想、蔚來,三個品牌加起來占高端新能源市場 61.6% 的份額。
而寶馬排在了第四位。i3 與 iX3 兩款主力電動車,盡管終端優惠不小,但總算是在品牌力推和一線銷售不懈的推薦下,逐漸跑起了量。去年 12 月,寶馬國内新能源車首次實現月銷破萬輛,創下了一個銷量的峰值。
在 BBA 中,寶馬對于電動化的決心,是最強的。今年 1-2 月,寶馬的新能源滲透率已經達到 11.8%,其中純電動滲透率 10.3%。
而奔馳占高端新能源市場 3.6% 的份額中,大部分還是靠 E 級插電混動貢獻。今年 1-2 月,奔馳插電混動的滲透率達到了 4.2%,是 BBA 中最高的。但奔馳的純電動滲透率隻有 1.5%,EQ 系列盡管在售多達六款車型,卻沒有一個投放在熱門區間。
相比之下,奧迪目前的新能源進展不甚樂觀。除了在高端新能源市場的占有率僅爲 1.1%,甚至還比不過保時捷外,自身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也僅爲 2.8%。
而且,無論是 A6L 的插電混動,或者是最有可能走量的純電動車型 Q4 e-tron,目前都面臨市場聲量嚴重不足的問題。特别是在今年 30 萬元級别新能源 SUV 異常火熱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人會将 Q4 e-tron 放在這裏讨論。而奧迪接下來的全新 PPE 電動車,最快也要到 2024 年底才能實現國産。
以中國新能源市場今時今日的變化速度,這一年多時間裏已足以讓很多既定規劃全部過時,甚至讓很多品牌消失。
所以,BBA 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參與,是艱難的。這個難,體現在 BBA 的新能源車型,既沒有相比新創品牌車型的産品力優勢,也難以遷移燃油車的品牌力。對他們而言最大的困難時,當高端車消費者想要買一輛新能源車時,不會再像燃油車時代一樣用 BBA 作爲标杆,甚至都很難再想到 BBA。
或許在歐洲,新勢力們看起來并不像在中國那樣 " 可怕 ",這也給了 BBA 的決策者們一點信心。但是,BBA 也不可能一直做鴕鳥,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對新勢力的 " 驕傲感 "。
對于 BBA,轉型新能源同樣是一個 " 從 0 到 1" 的過程。
寫在最後
BBA 在中國之所以能建立優勢,首先靠的是領先的産品,繼而吸引了一群有消費力的種子用戶,然後通過渠道建設逐步擴大規模,最後形成了所謂的品牌力。
但如今,BBA 在産品力上的優勢已經逐步被拉近,甚至在新能源領域并沒有什麽優勢,一二線的高消費力用戶也開始有了更加分散的選擇,在直營體系和數字化的推動下,渠道的推進速度也比過去的授權經銷商模式快得多。
在中國,高端新能源市場的競争,一定不會像燃油車時代那般線性發展。而 BBA 這三年所丢掉的,比如高線級城市的份額,比如終端價格,比如新能源的品牌認知,事實上都是整個行業跨越式發展的映射。
無論如何,BBA 在中國,已經很難再過從前一般安穩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