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犀牛娛樂,作者 | 小福,編輯 | 樸芳
難得有值得關注的行業新聞,沒成想卻成了新争議。
日前,一則影院自助退票服務在社交平台上引發了觀衆熱議。消息稱元旦期間,有部分長沙影院在檢票口處上線了自助退票機,針對指定影院及影片,影迷在電影開場(影票标注開映時間)後 30 分鍾内對電影或影城服務不滿意,可以申請退款。
新聞一出,立刻在各個行業群裏成了從業者争相讨論的話題。隻不過,這樣一個看起來對誰都好的新服務,卻很難被我們看好。
理想化 " 三赢 "
先說這件事誰受益,歸納下來也就是三個主體。
其一是觀衆,獲得了更強的觀影保障。
客觀來說,市面上被觀衆稱爲 " 詐騙電影 " 的數量的确不在少數。有不少影片都是依靠映前宣發來堆高觀衆期待值,但實際上影片品質并不能與之匹配。因此在上映後,很多觀衆會得到低于心理預期的觀影體驗。若能爲觀影也上一層票價保險,觀衆何樂而不爲。
其二是影院,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影院服務品質。
影院發展趨于飽和,增加觀衆粘性的途徑又很有限。相較于增加更多服務品類,加設這種附帶自助退票功能的檢票機從成本上并不算高,且影院目前無需增加額外退票支出,可以相對高效地提升觀衆觀影體驗。
其三則是創作,可能有望倒逼創作端提升質量。
當然,這一點更多源于行業人士的解讀或者說是美好願景。假設電影開場後退票能夠成爲現實,自然會對一些片方帶來震懾力,從而令所謂的 " 詐騙電影 " 主動退場,把更多高品質電影留在場内。
開場後退票如何實現?
我們觀察了下,此次推出服務的主體并非影院或是院線,而是一家第三方公司簡票集團。該集團官網簡介聲稱爲一家 " 專注于檢票場景的媒體生态運營商 ",産品主要以影院電子檢票台爲主。嚴格來說,這家公司屬于行業邊緣從業者,并未實際參與到電影行業生産鏈條中。
而此次推出的開場後退票服務也是依托于該公司推出的檢票機器。根據目前網上傳出的版本,退票的具體流程爲:入場後 30 分鍾内覺得不滿意,可以進入小程序申請退票,退出影廳後再将生成的二維碼在檢票口刷一下,即可完成退票。
關于退票的錢款來源問題,簡票集團首席運營官彭湘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退款服務的審核和支付均由其公司負責,觀衆通過小程序和檢票退票一體機掃碼自助完成,不會影響影院的正常經營和票房收入。
簡而言之,就是推行退票業務的簡票集團負責退款補貼觀衆,影院不會有任何财産損失,也不會影響票房結算。這套服務裏隻有簡票集團在單方面爲觀衆買賬,約等于爲各路爛片上了個 " 口碑保險 "。
有關該服務的适用範圍,彭湘偉稱,目前隻能是特定影院、特定影片,藝術類電影可能不适用,不能 30 分鍾内無限制退票。但他預計,到春節檔階段能服務全國超 1000 家影院。
不過犀牛君怎麽看都覺得,這不可能是長久之道。
一座 " 空中樓閣 "
要知道,目前的電影開場後退票有一個緻命問題,就是這根本是一個無法跑通的商業模式。
因爲提供退票服務的既不是片方也不是影院,簡票集團除了依靠退票服務獲得觀衆好感、進行品牌宣傳之外沒有任何實質性收益。
簡票集團創始人張果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公司正在聯系一些春節檔片方,希望片方可以從票補中拿出一部分份額投向這種 " 保險 ",另一邊該公司也在與相關保險公司溝通,計劃推出 " 電影滿意險 "。
不過隻要稍微轉換視角站在片方角度考慮,就能意識到這根本就是一樁不劃算的買賣。假設影片上映後片方還要自掏腰包爲觀影體驗不佳的觀衆退票,那麽很有可能既失去了票房收入又白白換來了一記差評。這種虛無缥缈的售後服務,哪兒有真金白銀的票房重要?
且針對退票概念,原本每張電影票的就是由出票平台服務費、影院、片方以及專資等其他費用組成的。即便片方願意買賬,也至多把自己的那一部分票房收入退回。而影院原本就是依靠票房收入來支撐應收的相對單一的業務場所,出于利益考慮,能夠主動參與其中的概率也微乎其微。
話又說回來了,既然其他環節都不會退款,爲何片方就偏偏願意當這個冤大頭?這并不現實。
除此以外,即便僅看這台退票機,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系統漏洞。
例如觀衆隻需要出示實體票根掃描二維碼,系統辨别爲真實電影票後就可以進行退款操作。那麽原則上說,觀衆依然擁有一張有效的電影票根,完全可以通過人工檢票口回到影院二次觀影,好一樁 0 元購。
而影院方假設有意活用系統漏洞,也可以随時通過影票的二次印刷來進行更多退票操作。隻有承擔退票支出的這一方,百害而無一利。
退一萬步說,即便開場後退票得到了一些片方的積極支持,能夠在國内更多影院推廣,在我們看來,對于整個電影行業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
我們無法忽視創作者逐利的一面。
電影歸根結底是商品的一種,既然是商品就離不開商業運作。固然有不少創作者爲了藝術而創作,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商業電影以迎合市場爲第一要義,甚至會有一定的投機心理。而無論影片定位如何,不變的訴求是回本盈利。
那麽當院線電影觀衆擁有了前 30 分鍾退票權,會發生什麽變化?網絡電影和短視頻短劇最有話語權。
從前網絡電影從業者爲了活用分賬規則,在作品的前 6 分鍾把視覺沖擊拉滿,當下豎屏短劇也在以同樣的邏輯進行創作。因此一旦院線電影觀衆也加入了這一陣營,也必然會逼迫部分片方更看重前 30 分鍾創作。
院線電影原本是需要起承轉合的長片作品,如此粗暴壓制不光很難促進行業發展,反而可能會引來行業的事實性倒退,導緻劣币驅逐良币。
至于在專家口中的 " 推動電影票退改簽的政策落實和優化 ",隻能說目标很理想。現實來看,目前連映前退改簽都還無法在全國範圍内完全實現,而這件事難以落地的根本問題就是影院收益渠道非常單一,很難完全順應觀衆需求。
現有的退改機制已經是在上級部門與下級行業共同努力下的結果,即便這樣還與觀衆預期中的便捷 " 退改簽 " 有着不小差距。更如 " 天方夜譚 " 一般的開場後退票,又如何能讓我們看好長遠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