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電池,迎來技術新突破。
隻需要 10 分鍾,就可充滿電。
并且在充放電循環 6000 次後,電池有效容量還有 80%,優于市場上任何一款軟包電池。
這項新的技術來自哈佛,全華班團隊打造,論文已經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aterial 上。
什麽樣的固态電池
當前常見的锂離子電池,負極多爲石墨材料,優點是工藝成熟,運用廣泛,但缺點是理論比容量不高,爲 372mAh/g,商業化後大概會更低一點。
這也是爲什麽如今的锂離子電池,特别是液态锂離子電池想要增加能量密度、續航裏程,往往有個上限。
因此,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電池一直被認爲是锂離子電池的終極形态,是當下行業發展的方向。
而固态電池一大熱門負極材料就是锂,理論比容量高達 3860mAh/g,并且擁有最低的電化學勢(-3.04V),能更有效吸收和釋放電子,也能對應更廣泛的正極材料。
另一種負極材料矽,雖然能量比容量更高(4200mAh/g),但在充放電中會産生劇烈體積變化,容易導緻電池失效。
但使用锂電子作爲負極有一個最大問題就是锂枝晶,也是電池短路失效、熱失控等嚴重後果的元兇。
雖然固态電池使用固态電解質,對于锂枝晶的生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各類固态電解質的抑制效果不一,什麽樣的固态電解質是最優解現在也沒個定論。
并且,使用什麽樣的固态電解質也是目前固态電池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
對此,該論文的哈佛團隊使用了一種獨特方式:在锂金屬負極上,增加一層由微米級矽元素(Si)和石墨(G)形成的複合材料的保護層,由此誕生了性能更優的固态電池。
團隊使用鎳钴錳(NMC83),以及 SiG 複合材料保護的锂金屬制作了一個固态電池包,尺寸爲 28X35 平方毫米,遠遠大于一般實驗室使用的紐扣電池的大小(約 10 倍 -20 倍)。
在 25MPa 的工作壓力下,該固态電池在 5C 的充電和放電倍率下循環,初始容量爲 125mAh/g。
如圖所示,2000 次充放電循環後容量保持率爲 92%,3000 次循環後爲 88%,6000 次循環後仍然爲 80%,這個表現優于市場上其他的軟包電池。
并且,在不考慮壓力夾具的情況下,該軟包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達到 218Wh/kg,超過當下主流大部分锂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
并且論文作者表示,未來還能通過減小隔闆厚度、降低工作壓力以及增加陰極負載進一步提升能量密度。
以上這些數據已經充分證明了該 SiG 複合材料加入後,固态電池包具有的高性能。
實際上,在固态電池中植入人工固态電解質界面層(SEI),提升固态電池的性能并不是什麽新鮮事,那麽爲什麽這樣的 SiG 材料就能實現性能突破?
材料關鍵:微米級矽顆粒
衆所周知,锂離子電池充放電的過程,就是電池陽極反複得到和失去锂離子的過程(或者說嵌入和脫嵌)。
也就是說,如何在電池陽極快速、均勻、穩定地鍍上或剝離锂,是該電池能否商業化的關鍵。
該團隊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在負極锂上增加由微米尺寸的矽構成的複合材料,恰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
論文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能量色散譜(EDS)等技術發現,在電池循環過程中,锂離子隻和淺層的矽發生反應:
同時矽顆粒的外形沒有明顯變化:
這意味着微米級的矽顆粒并不會由于矽化反應膨脹,锂化反應得到抑制;同時也不會提供有利于锂枝晶生長的環境,或者說抑制锂枝晶的生長。
并且,在這種材料中,矽 - 石墨層提供了一種活躍的 3D 支架,顆粒之間的空隙區域有利于锂離子的嵌入和脫嵌,能有效提高電極容量,進一步提高電池的總體容量。
論文作者使用硫化電解質,和由 SiG 複合材料保護的锂金屬制造的固态電池,放電容量達到 5600mAh/G,比理論容量 4200mAh/G 高出很多。
并且,也由于锂離子的電鍍和剝離可以在平坦的矽表面上快速發生,電池隻需要約 10 分鍾就可充滿電。
另外,論文中還對材料的锂化反應提出了一種新的衡量标準:每單位有效模量(Keff)的锂化組成(lithiation composition per Kcrit)。
論文中指出,每一種材料都有一個相應的臨界模量,超過這個模量,锂化反應就會得到有效抑制。因此在固态電池的材料選擇中,可以選擇臨界模量更低的那種。
作者分析了 59524 種材料條目,發現除了矽以外,銀和鎂合金也是具有前景的負極材料。
論文作者簡介
本文團隊爲全華班,五位作者均來自哈佛大學約翰 · 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Li Xin 實驗室。
其中 Ye Luhan 和 Lu Yang 對本文作出同等貢獻。
Ye Luhan 在 2022 年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包括固态電池、锂金屬陽極、電化學等。
Lu Yang 同樣在 2022 年在哈佛大學獲得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學位(Postgraduate Degree),在這期間還擔任助理研究員。
Lu Yang 本科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電子封裝技術專業,碩士和博士都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就讀,分别是電氣工程專業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第三位作者 Wang Yichao,2017 年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專業,後直博哈佛,在 2022 年獲得材料科學博士學位,現在是哈佛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生院的助理研究員。
第四位作者 Li Jianyuan 是 Li Xin 實驗室的訪問學者。
本文的通訊作者,Li Xin,目前是哈佛材料科學專業副教授,同時是該實驗室首席研究員。
Li Xin 在 2003 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物理專業,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還在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當過博士後研究員。
2015 年 Li Xin 加入哈佛,後建立 Li Xin 實驗室,之前曾開發出一款壽命周期達 1 萬次、3 分鍾可充滿電的固态電池。
不僅在學術研究等方面擁有成績,2021 年,Li Xin 還和本文作者之一 Ye Luhan 等人共同創建 Adden Energy,專注将實驗室結果推進量産落地。
目前,Ye Luhan 是 Adden Energy 的 CTO,Lu Yang 是 Adden Energy 的聚合物與電池科學家。
上述的 SiG 材料技術也授權給了 Adden Energy,推進該技術的量産落地。據 Li Xin 透露,公司已經擴大該技術的規模,能夠制造出智能手機大小的軟包電池。
對于這項新的技術突破,有網友表示非常不錯。他認爲這就是在朝正确的方向前進,電池的續航裏程沒有那麽重要,充電時間才是關鍵。
不過也有網友指出,如此短的充電時間則意味着更高的充電功率。
比如要在 5 分鍾内要讓容量 100kWh 的電池充滿電,需要 1.2MW 的充電功率,還不包括電路損耗,當前的充電基礎設施并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所以擁有光伏裝置的慢充站才是更好的解決方案。
你認爲這項技術如何?未來能夠改變動力電池的行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