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研究所,能否地方政府另辟蹊徑的 " 靈藥 " 呢?
2023 年 5 月, 生産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的公司 " 華钛瑞翔 " 落戶江蘇太倉。這家隻拿到了種子輪融資的公司,卻着實不簡單。
發動機一直是我國航空産業的短闆,而其中的高、低壓渦輪葉片的材料又是個中難題,采用鎳基合金,耐高溫高壓性能好,但成本高,良品率也較低,這種情況下民用、商用明顯受限。
華钛瑞翔是中科院金屬所的技轉項目,去年成功産出第一片合格的钛鋁合金低壓渦輪葉片,與鎳基渦輪葉片相比,不僅更輕,産業化成本更比歐美産品降低了近 50%。可以說,華钛瑞翔,是研究所的技轉項目産業化落地太倉的一個縮影。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除了項目,也幫助太倉吸引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和資源,最重要的還是産業注意力,一位熟悉國内空天産業的朋友告訴我,近期他和團隊提到、聽到最多的城市名字,就是太倉。
自從 2019 年發布《太倉航空産業發展規劃》以來,先後出台了《太倉市航空航天産業創新集群發展專項政策(二十條)》、《太倉市低空經濟三年行動計劃》等多個産業政策,數據顯示,目前太倉市已集聚航空産業鏈配套企業超 100 家,2022 年産值達 120 億元。按照規劃,到 2025 年,太倉整體那航空航天産業集群規模将達到 500 億元。
怎麽解讀這個數字呢?就拿航空航天的大市、四川省會成都來說吧,2022 年成都市 111 戶航空航天規上企業完成營業收入 1142 億元,刨除包括成飛在内的航空航天産業 10 戶重點企業營收 981.3 億元,差值在 150 億元左右。
雖說 " 産值 " 和 " 營收 " 不能直接對比,但從數量級上總歸能看出來,太倉作爲蘇州代管一個縣級市,對發展航空航天産業的 " 胃口 " 着實不小。
那麽問題來了。僅僅不到 5 年時間,太倉是如何從無到有,培養出一個産值上百億元的産業集群?這其中,包括中科院金屬所在内的科研單位,又起到了什麽作用?太倉對空天産業的招商引資,是可以複制的嗎?
談航空航天,繞不過去太倉
無疑,航空航天成了投資行業的熱門主題,今年一月中旬,引力一号火箭首飛成功後,不少投資人、創業者、媒體人朋友都成了 " 自來水 ",紛紛轉發朋友圈,仿佛規模化商業航天新紀元就要到來。國産 919 大飛機更是國之重器,備受萬千矚目。
近期陸續有航空航天相關船業公司拿到融資,地方也都将航空航天當作重點招引和投資産業之一,不僅密集成立專項基金,還陸續出台相當優惠的招引政策,企業落地的新聞也不斷出現:
文昌航天城的首支航天産業基金落地,規模 10 億元;
陝西成立了 10 億人民币規模的秦創原空天交彙科技産業基金,其中組建方之一就是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
天回航天完成超億元的人民币 A 輪融資,用于公司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的産業化基地建設,這輪投資方包括四川綿陽科發基金、西安市人才基金等;
在四川,資陽重産投了星河動力并且在當地落了一個生産線;德陽什邡落了星際榮耀的生産線 ……
以江浙滬的空天産業來說,太倉是個繞不過去的城市。
由于毗鄰上海,太倉持續在接收上海溢出的産業,在上海汽車産業多年的帶動下,太倉發展出了高端裝備制造和先進材料兩個千億級産業。強大的工業基礎,加以轉型升級,就讓太倉順利切入了航空航天領域。
另外,太倉和德企打交道已有 30 年,最近也迎來了第 500 家德企落地,其中舍弗勒、卓能電子、巨浪凱龍等企業憑借先進技術基礎,已涉足航空航天産業。所以,太倉雖然作爲江蘇代管的縣級市,但當地高端精密制造産業鏈相當完整,與國際企業開展合作經驗豐富,發展勁頭不容小觑。
另外,有熟悉太倉的朋友告訴我,空天産業之所以在太倉生根,離不開中科院金屬所的加持,他的原話是," 一個金屬所,就把太倉的航空航天産業帶的飛起來了 ",而我深入了解後才知道,太倉爲了吸引包括金屬所在内的研究所落地,也是做了十足的準備,并且花了相當大的力氣。
金屬所,怎麽就帶飛了太倉航空航天?
追溯起來,太倉真正着力布局空天産業,可以從 2019 年發布《太倉航空産業發展規劃》算起,和老牌的成都、海南空天産業城市相比,起步不算早,但這幾年的發展卻勢頭很猛。
熟悉太倉招商的朋友告訴我,所謂 " 金屬所帶飛了太倉航空航天 ",并不單指金屬所,而是指研究所在太倉航空航天的産業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這些研究所包括中科院下屬計算所、矽酸鹽所、光機所,西工大長三角研究院、吉太航空研究院等多個科研院所,都幫助太倉完善了航空航天的相關産業布局。
2020 年,太倉政府與以 " 三航 "(航空、航天、航海)著稱的西北工業大學合作,其太倉校區正式開工建設,奠定了産業發展所需的科研人才基礎。除了西工大,太倉同步推動着與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上海交大空天技術創新中心等大學大院大所分支機構的合作。
以中科院金屬所爲例,文首提到的華钛瑞翔,在研究團隊驗證了技術可行性後,随即将項目落戶在太倉,把突破性的工藝從實驗室搬進工廠,隻用了一年半時間,這種全新材料突破,開啓了低壓渦輪葉片的國産化進程,産業化以後其成本比歐美降低近 50%。
華钛瑞翔總經理劉榮華就表示,落戶太倉綜合成本是最低的,并且發展産業的決心大,配套服務相當到位。
" 剛開始入駐這裏,廠房沒有高壓電,政府直接投入了 2000 多萬元幫他們解決問題,爲企業節省了大量資金。"
除了這種從實驗室到工廠的模式,太倉也花了大成本招引龍頭企業。星河動力在 2020 年成功發射谷神星一号運載火箭後,标志着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 500km 太陽同步軌道,星河動力也就奠定了業内的地位。
我查閱資料後發現,太倉與星河動力的合作始于 2022 年,星河動力液體火箭項目在太倉港區開工,這次開工建設的新一代可重複使用液體燃料運載火箭産業化基地項目,總投資額 15 億元,項目占地 100 畝。
在星河動力的牽引下,相繼有航天馭星、太昌宇圖、曙光航空發動機、金江銅業等項目簽約入駐,也帶來了高博航空、開運聯合、愛上飛行、泰克南航空等項目與當地洽談。
另外,太倉和中國商飛也有些淺層合作。2021 年,太倉與商飛簽約拟定雙方攜手推動民機數字技術支持産業化發展。2022 年,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與位于太倉的吉太航空,宣布聯合組建民機航電設備聯合工程中心。
随着不同細分空天産業的頭部公司都落子太倉以後,當地政府同步規劃出土地資源,并投入大量配套,建設了大飛機蘇州(太倉)航空産業園、航空零部件産業園、航空新材料産業園、臨港航空航天産業園等,作爲産業發展的平台載體。
逐漸地,太倉 " 産學研一體化 " 發展模式成型,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航空新材料、航空機載系統、航空服務業、航空配套裝備成爲太倉的重點發展方向。像點石航空動力自主研發生産出了小型航空發動機,西工大研究院團隊的新型高溫結構材料,也被高晶新材料送上了生産線。
航空航天産業在當地形成集聚效應後,太倉并未止步,不僅頒布了航空航天 20 條政策,包括産業引導基金、人才項目補貼等,還要力争到 2025 年太倉航空航天産業整個産值和規模達到 500 億元。
這麽看來,太倉既發揮了蘇州模式的優勢,也借鑒了合肥模式的優點。蘇州模式被認爲是根據産業方向來做産業集群的培育;合肥模式是指找到鏈主和鏈長企業,沿着這些企業的上下遊打造産業集群。太倉在确定往空天領域發力的背景下,結合落地的研究所,引來鏈主企業集聚上下遊産業鏈,似乎證明了蘇州模式和合肥模式并不沖突,而是可以取長補短。
靠譜項目哪裏來?
從上述例子來看,不難發現,太倉落地研究所和龍頭産業,都拉動了當地招引航空航天企業的節奏。那麽在全國都在卷招商引資的今天,落地研究所,能否地方政府另辟蹊徑的 " 靈藥 " 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看看與此前相比,現在地方招商到底卷在哪,難在哪。
有地方招商的朋友和我談到,在 " 錢越來越貴 " 的背景下,如果有好項目,政府、國資一般跟着基金走,基金手裏有什麽好項目,招商團隊就跟着服務:當地政府跟投,然後給空間給政策。
但現在情況又發生了進一步變化,優質資産也開始荒了(我的同事蒲凡已經撰寫相關稿件,待刊發),雙方不一定互相都有資源共享。市場上好項目不多,基金風險控制也很嚴格,GP 不僅自己找不到好項目,還會反過來找政府推薦靠譜項目。
靠譜項目哪裏來?比如靠比賽篩選,科技局、招商局會舉辦比賽來篩選優質的小項目,但有些比賽跑出來的項目,落地後成長并不強勁,也有些參賽者就想拿補貼,還有些老師本身就在學校擔任教職,拿創業補貼本身就有一定的風險。
小項目靠譜的不多,靠譜項目又很難引進。比如就算有好項目來和政府洽談落地,有些項目資金需求量太大,地方一時半會也很難滿足。
因此," 找不到好項目、招不來好項目、小項目缺乏強勁成長性 ",這些都是地方在招商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這種情況下,吸引研究所落地可能是破局的解法之一。
太金屬所、矽酸鹽所、光機所、西工大太倉分校等,都帶動了太倉相關産業領域教授、學生的集聚,無論他們創業還是就業,有實打實的人才集聚效應,也給地方的招商打下了相關基礎。
熟悉太倉招商的朋友表示,大部分太倉接觸的科技企業,整體上跟産業緊密程度很高。産業鏈匹配是企業要在太倉落地的第一道門檻,在帶動上下遊企業合作夥伴來落地、吸引行業内突破關鍵技術早期項目落地上,研究所的确作用不小。
落地研究所,能解決招商難嗎?
那麽,太倉通過研究所帶飛了自己的航空航天産業,是個例嗎?
除了太倉,常州物理所和蘇州納米所,也成功帶動了當地的相關産業發展。從這些城市的案例看,拉研究所來落地,似乎是個不錯的 " 前置 " 招商方案。
2023 年常州邁入 GDP 萬億之城,産業集聚度全國前 3,投資熱度全國第 1,新能源産業産值達 7500 億元左右。這離不開常州在新能源行業強勢發展下找準了定位,該市動力電池全國出貨量排名第一,且動力電池産業鏈完整度達 97%。
同時,常州的新能源産業發展,也離不開多年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在溧陽成立的研究院,不僅拉來前沿項目,也凝聚了産業,其中早期孵化的代表項目就有中科海納和衛藍新能源。
蘇州工業園更是早在 2006 年就創建了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至今蘇州納米城入駐企業超 500 家,上市企業 5 家;每平方公裏就入駐近 10 家大院大所。
從常州和蘇州工業園的例子來看,這事不僅能助推産業爆發式增長,其長尾效應也不容小觑。
" 這些研究所表面上隻是一個創新平台、研究機構,但不是落地就可以躺着拿錢、拿資源,其實它們承載了孵化和産業職能。" 熟悉太倉招商的朋友告訴我,政府給土地、資金,每年産業公司肯定是要落人才項目的,有項目研究出來了,大概率不會放在其他地方。
另外,研究所一落地,也會吸引很多項目過來," 因爲大家還是追着産業走,太倉就有與中科院淵源比較深的項目過來,很多老師的課題、項目也都會放到太倉。"
這位朋友繼續以中科院矽鹽酸所太倉園區爲例,矽鹽酸屬于無機材料,這跟太倉的材料和工業傳統優勢高度相關," 已經在太倉了落地了包括院士項目在内的十幾個重點項目 "。
從數據上來看,矽酸鹽所太倉園區自 2015 年成立以來,已累計孵化高新技術企業 19 家,獲評各級創業領軍人才 20 項,引進孵化的中科賽諾新能源、芯合半導體、莒納新材料等企業估值合計超 60 億元。
總的說來,落子高校院所研究所,有助于早期孵化,也有利于爲産業輸送人才。像西工大就在太倉孵化出了華易航動力科技、域圓科技等企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此外,像西工大民航學院、材料學院畢業的學生,也可以進入當地空天企業實習就業,爲太倉提供人才儲備。
但這有個前提,除了需要地方政府的前期投入,在政府招引研究所的同時,也要承擔很重的職能。并且,政府前期花大成本落子這些研究院所後,其中的風險是投入和産出不一定成正比,很多實驗室成果不一定能明确轉化爲産業化企業,并且也許會面臨轉化周期長的問題。
換言之,如果當地招引要立竿見影,這不見得是個保險的方式。畢竟像太倉航空航天這樣具備 " 天時 "(空天産業發展正當其時)," 地利 "(地處長三角中心,承接上海産業外溢),再加上 " 校企地 " 全面合作的 " 人和 ",其實也挺難得,其他城市到底是否具備這些條件,就得各自掂量一下了。